第一章中國繪畫史1(1 / 3)

第一章中國繪畫史1

一、史前繪畫概況

我們現在對史前繪畫的了解都是從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國的岩畫遺存中得來的,而今天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作品的創作大多出於宗教和巫術的目的,並不是出於審美和欣賞的需要。

繪畫的萌芽

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者石器製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但在若幹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隻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代的紋飾。但近年來,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岩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製。內蒙古陰山岩畫就是最早的岩畫之一。在那裏,我們的先人們在長達一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這類圖像,這些互相連接的圖像把整個山體連變成了一條東西長達300公裏的畫廊。據推測,是宗教或巫術的感召促使先人們不辭辛勞地創作了這些圖像。類似的圖像還可以在蘇北的連雲港孔望山將軍崖岩畫遺址中見到。

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

探討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我們仍然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處邊遠地區的神秘岩畫。在雲南滄源發現的岩畫反映了人類的活動,包括狩獵、舞蹈、祭祀和戰爭。岩畫的構圖更趨於複雜,所表現的內容也由單個的物體發展為互相關聯的具有動感的人。它們的存在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然,這個時期藝術家們在繪製岩畫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的邊界的限製,岩麵也並沒有作任何的處理,它們的創作是無拘無束的。

這一切的改變源自於陶器和木結構建築的出現,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藝術家們馬上就發現這些材料是絕好的作畫之處,於是,繽紛的色彩和豐富的紋樣出現在這些器物上。以質樸明快、絢麗多彩為特色的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案,是我國先民的傑出創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數量的彩陶。仰韶類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麵魚紋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尋味,關於這種圖案具體的含意一直在猜測之中。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的圖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繪製於陶缸上的《鸛鳥石斧圖》,出土於河南臨汝閆村。該圖以寫實手法所描繪的鳥、魚及斧據說代表了鸛氏族兼並魚氏族的曆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描繪了氏族成員歡快起舞的景象,堪稱新石器時代繪畫藝術的傑作。

二、先秦繪畫概述

在整個“先秦”時代中,春秋以前屬於奴隸製社會,戰國以後則進入了封建社會。伴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各種手工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出現了所謂的“青銅文明”。統治階級的需要帶動了美術各門類的發展,繪畫當然也不例外,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先秦繪畫遺跡少之又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被推測為大部分的繪畫都繪製在了易於腐爛的木質或者布帛上麵。在商代的多處墓葬中發現了殘存的彩繪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發現了很多的木質品上的漆畫殘留。可見,用漆作為顏料繪製器物在當時已很廣泛了,常用的黑、紅兩種基本色的並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據說,那時的漆繪製品經常是與錚亮的青銅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擺在一起的,極富觀賞性。在殷墟也曾發現過建築壁畫的殘塊,以紅、黑兩色在白灰牆皮上繪出的卷曲對稱的圖案,頗有裝飾趣味。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都有廟堂壁畫創作的情況被記載下來,楚國屈原著名作品的《天問》就是在觀看了楚先王廟堂的壁畫後有感而作的。

幸運的是,在長沙的楚墓中先後出土了兩幅戰國時期的帶有旌幡性質的帛畫,它們都屬於公元前3世紀的作品。兩畫描繪的都是墓主的肖像,一幅為婦人,其上方繪有飛騰的龍鳳;另一幅則是一位有身份的男子,駕馭著一條巨龍或龍舟。墨線勾勒的側麵肖像及伴有象征意義的動物是兩畫的相同之處,所不同的是《人物禦龍圖》所表現出來的畫家技巧要熟練了許多。

春秋戰國時期,繪畫藝術開始從工藝品的附屬地位解放出來。標誌是壁畫、帛畫等真正意義上的繪畫作品應運而生。

春秋時期繪畫

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的出現,是繼原始彩陶以後的又一輝煌時期。從石器、骨器、玉器以及陶器藝術發展到了青銅器藝術。青銅器上各種造型生動而有變化的紋樣簡括、凝重、古樸,如幾何紋、禽獸紋、氣象紋等,極賦想象力和裝飾性,表現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藝術智慧。青銅器藝術的創造,成為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象征。古代的文獻中曾記載“史皇作圖”。

《畫史會要》中記“畫嫘,舜妹也,畫始於嫘,故曰畫嫘”。自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代開始,經商代、西周到東周,由於銅器和鐵器的相繼發明及推廣使用,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各種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為禮教服務的青銅藝術,在先秦造型藝術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商周的玉石雕刻及戰國的彩漆木雕,藝術成就十分可觀。寓有興廢之誡的殿堂壁畫及人物寫真畫,為先秦統治者所普遍重視。

根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的繪畫藝術形式多樣而較成熟。那時繪畫大多為裝飾之用,或依附於工藝品和建築物之上。遺憾的是這些作品沒有保存下來。我們從青銅器藝術中,仍可以看到我國民族繪畫最初的造型水平和表現能力。戰國時代,已有了專門畫工從事繪畫製作,繪畫(壁畫、漆畫、帛畫)雕塑、玉器,各自都有獨立發展,創造出無數精彩華美的作品。這個時代宗教神話的氣息十分濃鬱。已經發現的戰國時代的三件帛圖,造型簡括,線條流暢,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絹帛畫作品。它反映了戰國時期的繪畫技巧已較成熟。

戰國的帛畫

《龍鳳人物圖》是一九四九年由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文物,是我國現發現最早的一幅帛畫。畫風以墨線勾描,線條有力,頓挫曲折富於節奏的起伏變化,用黑白組合,使畫麵具有一定的裝飾趣味。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還可以看出施點過朱色的痕跡。圖中描繪一婦女,側立向左,頭後挽有一垂髻,並係有飾物,長裙曳地,腰細而修長,兩手合十神態虔敬。在人物的上方,繪有龍一鳳,形態夭矯富有極強的動勢,似乎正向天空飛升。畫麵呈現出風發昂揚的勃勃生機。

關於畫中所繪龍的形象,初發現時由於左側龍足處破損,隻見右側足,一度被認為是夔,該作品也曾定名為《夔鳳人物圖》。夔是古代傳說中惡的象征物,故而將這幅畫的含義釋為善惡之爭,恭立的婦女則是祈禱善靈的勝利。但說這是一幅描繪一位墓中死者對引道升天的祝禱,更符合記載中楚人的喪葬習俗。在婦人之上繪的龍鳳,寓示著死者隨龍鳳所引升天時情形。騰空而起的龍、鳳均有一種向上的動勢,而下方的側立人物則反映出一種跟隨的特征。可以肯定這是一幅為死者祈天求佑的具有豐富含義的繪畫作品。這幅帛畫從用筆用線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繪到圖的構成無不反映出我國古代繪畫對形、神獨特的氣質和豐富內涵的表現。

《龍鳳人物圖》是一九四九年由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文物,是我國現發現最早的一幅帛畫。畫風以墨線勾描,線條有力,頓挫曲折富於節奏的起伏變化,用黑白組合,使畫麵具有一定的裝飾趣味。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還可以看出施點過朱色的痕跡。圖中描繪一婦女,側立向左,頭後挽有一垂髻,並係有飾物,長裙曳地,腰細而修長,兩手合十神態虔敬。在人物的上方,繪有龍一鳳,形態夭矯富有極強的動勢,似乎正向天空飛升。畫麵呈現出風發昂揚的勃勃生機。

關於畫中所繪龍的形象,初發現時由於左側龍足處破損,隻見右側足,一度被認為是夔,該作品也曾定名為《夔鳳人物圖》。夔是古代傳說中惡的象征物,故而將這幅畫的含義釋為善惡之爭,恭立的婦女則是祈禱善靈的勝利。但我們認為,說這是一幅描繪一位墓中死者對引道升天的祝禱,更符合記載中楚人的喪葬習俗。在婦人之上繪的龍鳳,寓示著死者隨龍鳳所引升天時情形。騰空而起的龍、鳳均有一種向上的動勢,而下方的側立人物則反映出一種跟隨的特征。可以肯定這是一幅為死者祈天求佑的具有豐富含義的繪畫作品。這幅帛畫從用筆用線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繪到圖的構成無不反映出我國古代繪畫對形、神獨特的氣質和豐富內涵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