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刻剪紙
陽刻剪紙,即刻去空白,留住線條或塊麵,襯以白紙,托出畫麵。這種剪紙又叫單色剪紙或黑白剪紙,其效果如同印章裏的朱文一洋。它顯得集中樸素大方,也是最有特色的一種剪紙形式,出而最為普遍。
陰刻剪紙
陰刻剪紙,與陽刻剪紙相反,是將形象上的線條刻去(即畫稿中的墨線被刻空)留住所有塊麵。陰刻剪紙除這一種外,還有一種是留線條、留底子,刻去塊麵。最好的表現方法是陰刻和陽刻結合起來,這種處理方法不會顯得單調而感到變化豐富。
套色剪紙
套色剪紙與單色剪紙稍有不同。需要多剪空,即多出線多用陽刻處理。正槁用黑色或金色紙,刻好後套上各種彩色紙(一般為蠟光紙),套用色彩最好有一個主調,其餘色彩作為襯托主題。另一種套色,正稿是黑色或深藍色,套色時不按物。形象的輪廓線來套,可套出線外或套在線內,這種套色用筆大膽,大紅大綠、十分自然,但不可故意做作,否則弄巧成拙,顯得不自然。
筆彩剪紙
筆彩剪紙,又叫填色剪紙。它的正稿也就是一幅黑線條畫,或用其他顏色。刻好後貼在生宣紙上,也可以用能夠吸色的紙代用,用的顏色最好是中國畫顏料或水彩顏料。色彩一定要透明,上色時才不會把正稿色線遮住。用筆不能塗塗改改,一筆下去,可以有深淺濃淡的變化。四周如果浸染開去,可聽其自然,不能呆板。剪紙創作方法剪紙的創作首先從構圖入手。
十、篆刻
篆刻概述
篆刻,可稱為印字,治印,俗稱刻印章。它以篆書為主的書法、美術、雕刻於一體,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綜合性的傳統藝術,又稱為“篆刻藝術”。
秦代以前,君民一律稱之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隻有皇帝才能稱“璽”,臣下隻能稱“印”。漢代其它的官印除了稱“印”外,同時有了“印章”、“印信”等名稱。到了唐代,武則天認為“璽”的發言近同“死”,於是就改為“寶”。唐宋之後,在官印和私印中又有了“記”、“朱記”。印章的文字又分朱文、白文。白文印的印文筆畫凹下,如用印泥鈐在紙上,效果為紅底白字,稱為“白文”,俗稱“陰文”,朱文印的印文筆畫凸起,用印泥鈐在紙上,效果為白底紅字,稱“朱文”,俗稱“陽文”。
篆刻的印材
古今印材有金屬、象牙、玉……,目前搞篆刻藝術的人都喜歡石料。
1.青田石,產於浙江青田,質地柔脆、細膩,硬度適中,宜於受刀,篆刻藝術中宜出效果。
2.壽山石,產於福建壽山,質地略“粘”,以“瘦黃”石最為名貴。
3.昌化石,產於浙江昌化,其中“雞血石”最為名貴,質地“幹。澀”,並含有砂釘。
石料應以質地純、透,手感柔滑,含砂釘量少(最好不含砂釘)為佳。
篆刻的用具
用刻刀、印泥、筆、紙、砂紙、油石、鏡子、毛刷、布。
1.刻刀,有大小中幾種不同型號的刻刀,一般為平日雙刃。
2.印泥,印泥以厚不粗糙,亮不滲油,色鮮而蒼,經久不變者為最佳。
3.筆,寫印稿宜用狼毫小楷,如紫毫畫筆、衣紋、小蟹爪、小紅毛。
4.紙,設計印稿用有透明度和吸水性能紙即可,如拷貝紙、竹紙、毛邊紙,鈐印用紙可用質地薄、勻的宣紙,如“連史”、“棉連宣”等。
5.砂紙,備粒度為80目112號左右,粗、細兩種砂紙。用來磨平印麵。
6.油石,采用未經油浸泡的。用以磨破刻刀或硬度較高的章麵。
7.鏡子,用以對照章麵上的印稿,尋求“正文”的效果,以便修正印文。
8.毛刷、布,清理印麵上的石膏、油汙所用。也可用牙刷。
篆刻的執刀方法
有“執筆”式與“握柄”式兩種。執筆式與執毛筆的指法略似,其指法、拇指肚與食指肚相對用力,壓住刀杆,中指肚鉤住刀杆外側,三指合一作為主力。無名指緊靠中指,並以指尖頂住刀側,小指緊貼無名。五指相互輔助,同時發刀。“握柄”式,“握柄”式俗稱“握拳”式。執刀的方法與握匕首的刀柄相同。五指合力緊握刀杆,自上而下地鍥刻。運刀時要指掌俱實,腕子必須靈活。以上兩種執刀方法相比較,前者靈巧,適於楔刻石質柔脆的小型,或朱文鐵線篆印,後者拙實,適於鍥刻石質堅頑、風格蒼莽的巨印。
篆刻的運刀方法
古論刀法,名目繁瑣,概括起來是以下3種:
1.衝刀法。是篆刻中常用的刀法。橫衝運刀式:運刀時刀杆向右、外傾斜,以刀鋒的右角插入石中。運刀對以中指的推力自右外,向左內方向不停地衝刻。豎衝運刀式:以中指的勾力自上而下地行進。逆衝運刀式:運刀時刀杆臥於“虎口”處,自下搶上逆行。衝刀法能使線條出現剛、柔、爽利的效果。運刀時也可以無名指端頂住石章的旁側,以免“失刀”。
2.切刀法。在運刀時,刀杆稍外傾斜,先以刀鋒右角楔入石中,隨即刀鋒左角切下,一起一伏,自上而下或自外向內以腕力和山、臂力行進。使用切刀法能使線條出現蒼雄、潑辣的效果。
3.衝、切混合刀法。在運刀時以衝刀為主,行進中混入切刀的因素。使用衝、切混合刀法能集前兩種刀法之長,表現出的線條趣味更加豐富。
篆刻的刀法
要領可以總結三個字,即“穩、準、狠”。
穩,胸有成竹,意在刀先,心平氣和,行刀穩重,效果方能精良。
準,看準行刀的方位、尺度,一刀到底,一氣嗬成。中途不徘徊,刻後不輕易修改、做作,任其天然成味。
狠,身心力聚,以“泰山壓頂”之勢大膽運刀,狠猛鍥刻,氣韻方能雄壯。
篆刻的擊殘
“擊殘”是一種修飾和補救印章效果的一種措施。古印傳至今日,經久變化,斑駁殘破,反而增加古趣。如果一味追求殘破朦朧,以至釀成散漫無度的惡癖,則無法收拾。以下情況可采取“擊殘”手法。
筆畫重疊呆板的。比如,橫向筆畫重疊,可來自橫向,將其中某些筆畫斷續地擊殘。
白文印空底較大處,可用刀角戳殘一些,以求空間的變化。
印文筆畫擁擠處,可將某些線條擊殘,以求疏散。邊框過於工整,印文中個別筆畫離邊框太近,空間感覺窒悶者,可以用刀背或刀頂將邊框或內,或外擊殘,以求自然生動、古樸。
篆刻的鈐印方法
鈐印是否得法,直接影響作品的成功與否。具體方法是:先用毛刷清除石屑,然後用棉布將印麵揉擦數通,均勻地蘸上不薄不厚的印泥。鈐印紙下麵所墊的東西不要太厚。一般朱文印下麵直接墊玻璃板,或一、二層薄紙。白文下麵多墊三層宣紙厚度的紙即可,也可墊一塊硬些的膠皮。若鈐印紙下麵墊的太厚,印泥容易“吃掉”印文的本來麵目,朱文印的筆畫會由細變粗,白文印的筆畫會由粗變細,鈐印效果失真。鈐印時要沉著,準確。印章鈐在紙上後,先用手掌心垂直按下,再微微地將印麵四角落實,便可揭印,鈐印如無把握,可利用“印規”。有針印經驗者,一次即可成功。
篆刻印章的邊款
印章的邊款稱為“款識”。石章上的邊款興於明清時期篆刻家的作品中,他們在治印時都刻上邊款,甚至把邊款當成篆刻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邊款的內容,可刻有作者的姓名或雅號,作品的創作日期(如農曆的年號)、地點、作品的釋文。也可刻上詩、詞、句等,也可刻作圖案……,內容多種多樣。邊款的內容與字數不限。邊款的拓法一般采用“臘拓”、“墨拓”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