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下第二五句破自在體。初句明有所須。故不自在破。複次下以果征因破。眾生之果既由自在。自在之因應更有所從。反覆結之。複次下不能無障礙破。複次下第四責住處破。複次下第五從他不自在破。此意明自在先行苦行供養於他。從求願即不自在。複次下第三段六句重破自在用。與前破用異者。前直破自在用。今舉眾生業行所招以破自在。是故有異。第一複次就不定門破。第二複次無罪福破。第三複次就增愛門破。第四複次就苦樂門破。第五複次就無作門破。第六複次就自在門破。
複次下第四段一句。重破自在體就因無因門破。
如是等種種因緣第二段結破。
共作亦不然下破第三句。眾因緣和合生果下。破第四無因句。
是故此經下第三大段結非論主。答曰下品第三申經以破於外。此中明二種空。一者空無四種邪見故名為空。此大小乘人同得此空。說苦從因緣生下。明因緣苦即畢竟空。唯大乘得此空。小乘人不得。正是申經意。如淨名雲。五受陰洞達空是苦義。即今文是矣。
如苦空下門中第三總結一切法空。
觀三時門第十一
問九門破法。第十洗人。人法並除。又九門破內第十門破外。內外俱泯。何故更有此門。答所以有此門來者凡有三義。一者凡因果有三。一者前因後果。二因果一時。三果前因後。自上十門已破二事。今次破第三果前因後。故有此門來。問誰計果前因後。答此義亦有所由。如須達始欲造因天宮已現。難陀猶未持犯而苦樂果報已彰。惑者既聞佛經作如是說。便謂因前有於果後修因取之。又如前有屋法然後備於柱梁。又如本有佛果而修因取之。是故計前果後有因。又聞論主上破前因後果及因果一時。便謂論主應執前果後因。所以然者。夫論因果不出此三。既破於二必當論主存一。是故立也。二者自上十門雖破人破法總名破法。今此一品次破於時明若法若時皆畢竟空。故說此品。三者自上十門已破所破。此一門次破能破。破所破明緣盡於觀。破能破明觀盡於緣。今悟不觀不緣內外並冥。緣觀俱寂。則具足大乘。便登佛地故有此門來。
此門亦三。初長行發起為二。前總牒一切法空。何以故下略釋一切法空。因則是因。果名有因者以果必從因故名有因。又果更與果作因故名有因。問若爾因必生果。應詺因為有果。答亦得爾也。但互現說耳。又不倒者果必從於因。故果名有因。當因時猶未有果。又或可。因差而不得果。故因不名有果。
偈本為二。上半牒總明不成。下半結破無果。
長行為五。一破三時因果以釋偈本。二外過於內。三內自免過。四外更立法。五內破外立。初又二。前釋上半次釋下半。釋上半破三時因果。即三。今初破第一前因後果。此破數論及大乘人未有果時前已有因。破意雲。本以果故名之為因。果若未起與誰為因。他救雲。現因與當果為因。今問當果已異空已出有。即是現因現果。不名為當。若未出空未入有。即是畢竟無果。與誰為因。若前有因後因者破第二前果後因。破意雲。前已有果何用為因。若因有因一時下次破第三因果一時。夫論因果能生為因從生為果。從生之義即是無體。能生之義即有體。若法一時有即俱有。無俱無。俱無唯有可生而無能生。俱有唯有能生無有可生。是故一時無因果義。此破數人大小相生一時因果。亦破成實。無明初念同時因果五陰成人四微成柱。亦是一時。入此門破。是故三時因果下總結釋下半。
問曰下第二外過於內。有此破者凡四義。一者遠從上十門生。外謂。論主用一空觀以破諸法。是故外人欲破此觀。二者即從三時門生。外人既見論主破三時因果。便回此破以破於內。三者論主假作外問欲令所破心淨。故破能破。若有能破即所破不除。今欲除所破故破能破。四者上來破立即是單空。今次破破明空病亦空。三門破破即為三別。前有能破有二種過。一無待過。二自破過。既無所破而有於破。當知此破自破能破。若前有可破亦有二過。一者無待過。二不可破過。既前有可破即可破已成。故不可破。若破所破一時亦有二過。一者俱無過。既一時能破破可破令無所破。所破破能破亦令能破無也。二假令俱有能所失相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