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3 / 3)

問。此經但明佛壽無生滅始終。何處辨眾生壽亦無生滅始終

答。作此問者不讀法華壽量品。壽量品雲。如來如實知見。三界無有生滅。乃至非實非虛。故知三界即是法身。亦令眾生作如此悟也

問。餘經悟道者少此教何故得益多耶

答。此經結會始終開二權二實。即教無不周。理無不備。所應得道者盡在此經。是故悟道者多。二者如來一化凡有三門。一攝邪歸正門。二攝異歸同門。三攝因歸果門。法華之前唯有一門。此經初分謂攝異歸同門。後分之經攝因歸果門。又此經結會始終則具足三門。三門攝理教既周聞之並皆悟道。三者釋迦所化凡有二子。一者失心。二者不失心子。不失心子始從華嚴終竟法華聞教皆悟。餘失心者待佛唱滅至說涅槃方得解了。今辨不失心子所應悟者並皆得悟。是故入道者多。不失心子凡有二種一直往菩薩二回少入大。此二種人聞法華經皆得悟道所以多也。複有八世界微塵下第二明地前得發菩提心益也。佛說是法下第二明瑞相。顯理既彰悟道非一。是故感於嘉瑞。凡有八瑞。如文所列也

問。前開三顯一何故無瑞耶

答。初明一權一實義未究竟。及三根聲聞生信猶淺故未現瑞。今具開二種權實悟道人多。故現瑞也。爾時彌勒下第四明彌勒疑除領解說偈稱歎。十九行偈分為四別。初一行頌所說教。次十行頌得益之人。次六行頌瑞相。後兩行稱歎佛。第二段中又開三別。初一行總明得益。次八偈別頌得益。後一偈總結稱歎也。八偈又二。初七行頌得聖益。後一行頌凡發心益。七偈之中三行頌增道。三行頌損生。一行總結頌斯二也。爾時佛告彌勒下第五格量稱歎。就文為二。一長行。二偈頌。長行有三。第一正述功德。第二正格量。第三結歎也。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格量。但舉五度不舉波若者信解壽長。此心即是般若。不可還以波若格量般若也。又般若即是佛壽照境之義。名平等大慧。用大慧為命故名為慧命。即此大慧用法為身。故名法身。故知波若即是佛壽。不可以壽格量壽也。勝鬘經具舉六度格量者此是無方便波若耳。若善男子下第三結歎。偈文但頌後二章。十四偈頌格量。五偈半頌結歎功德。初又二。十二偈別頌五度。兩偈頌格量。初又二。初一偈明時長行廣總明五度。次別頌五度也。又阿逸多下大段第三次辨流通。凡十一品半經。開為二別。初四品半明讚歎流通。從囑累品竟經七品明付囑流通。要須歎法美人福慧深重方得憑累使受化弘通。故分此二也。就初文又二。一從此文至不輕品三品半經正明歎法美人。第二神力一品佛見二世眾生聞經得益心生歡喜現大神力。初章又二。第一從此盡品略讚歎流通。第二三品廣讚歎流通。初又二。第一歎佛在世時人弘經功德。第二歎佛滅後時人弘經功德。就初有三。第一明聞慧功德。何況廣聞下第二明思慧功德。阿逸多下第三明修慧功德。又複如來滅後下第二明佛滅後持經人功德。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明四品人。一下品謂聞慧人。二中品思慧人。三上品修慧人。四上上品修慧之中更開此一品也。何況讀誦下第二人也。凡有二句。一歎持經人頂戴如來。阿逸多下第二歎持經人攝諸功德。文有四句。第一總明歎持經之人攝起塔造寺功德。即為以佛舍利下第二別明持經人得起塔功德。阿逸多下第三別明持經人攝得造寺功德。是故我說下第四總結持經人具得塔寺二種功德。況複有人下第三明上品修慧人。若人讀誦下第四上上品人。偈文但頌三品人不頌第一聞慧人。十一行半頌第二思慧人。次三句頌修慧上品人。不嗔不惡口下頌修慧上上品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