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1 / 3)

答。七難時短急不暇禮拜供養。亦不暇[僉*殳]心靜攝但得稱名。三毒時長難斷必須治道故常念。無男無女異上二種故禮拜供養。又觀音名具行願故初令稱名。餘二名有行無願故居後。二名之中意為本。身為末。複有次第也。就文亦二。一釋名。二歎名

問。無男無女雲何得生

答。觀音菩薩托生為子故下現童男女身。又母子之業雖由宿緣而不決定。今修福力故令好人托生

問。何故男稱福德智慧。女稱端正有相

答。男有百行智為其端。女有七德容居其首也。此文前明世身辨感。便生下釋觀辨應也。是故眾生下第二大段釋三名竟結勸受持也。若有受持下第三大段次辨格量。又開為四。第一舉持多名問無盡意。第二奉詶。第三正格量。第四結歎持名。所以有格量來者時眾疑雲。但受持觀音名有此功德。受持餘名亦有斯利。故格量優劣也。又受持觀音與六十二億等則持多名為難。持一名為易欲釋成上勸持故格量也。初問三意。一辨持多名。複盡形下第二明時久。供養下明供養廣。次無盡意答如文。佛言下第三正格量。又開二別。前明觀音三事。一持名少。二時短。三供養狹。是二人福下第二正格量

問。格量有七。一凡不及聖。如大品雲。教一人得初果勝教閻浮提人行十善。二少不及大。如二乘不及菩薩。三淺不及深。如淺行不及高行。四因不及果。如菩薩不及佛。五有所得不及無所得。如世間六度不及出世間六度。六末不及本。如五度雖是無所得終不及波若。波若是本故。七無緣不及有緣。如佛化須拔不及阿難。今是何格量

答。有人言。六十二億是因位。觀音是古佛。即是因不及果也。難曰。一切因不及果。豈六十二億與果等耶。有人言。六十二億是淺行。觀音是深行。難曰。經不言六十二億是淺行觀音是深行。又淺行不及深行。雲何六十二億與觀音等耶。有人言。觀音是教主。六十二億是聽眾。難曰。必以聽眾故不及者非但六十二億不及。一切聽眾亦不及也。今所明六十二億與觀音位行是齊。而不及者眾經有二種門。一平等門。二不平等門。平等門者如妙音得普現色身三昧八萬四千菩薩亦得是門。則妙音與諸菩薩平等門。供養持名平等無異。二者不平等門六十二億實與觀音等。今欲令人尊重觀音故於等作不等說之也。例如稱揚諸佛經說。禮寶光明佛止滅二十一劫生死之罪。禮呴留孫佛卻無量劫罪。此示不平等門故令眾生生高下心。若實是平等而作平等說者則不得偏於觀音起尊重心。法華論雲。受持觀音名及受持六十二億恒沙諸佛名。論雲。佛者皆是等覺地菩薩。既稱等覺。即是等覺佛也。論雲。彼福德平等有二義。一者信力。二畢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觀音自在無異畢竟信故。二謂於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如是畢竟得故。次言畢竟知者決定知法界故法界名為法性。彼法性入初地。菩薩能證入。一切諸佛菩薩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謂真如法身。是故持六十二億恒河沙佛名受持觀音名功德無異。此論大意就平等不二門辨無差別。初是信不二。後是悟不二也。然與前釋亦不相違。無盡意受持下第四結歎。無盡意白佛下第二釋普門明觀音德。又上雖歎觀音能拔苦與樂未知以何濟拔。故今釋言。一一難或用身業神通拔。或口業說法拔。或意業密拔。亦前問次答。問亦有三。一標能問人。白佛言下第二正問。觀世音菩薩下第三明所問人。亦有三別。雲何遊此下問身業。次問口業。方便之力問意業。佛告下第二答。答中亦有三。一正答問辨三輪德。二勸供養。三總結稱歎。初正詶三問故明三輪德。既有勝德即是福田故須供養。明三輪德即是施主。次辨供養顯於福田。福田施主既彰故總結稱歎。初文又二。第一別明三十三身十九說法。第二總結一切身教及方便也。初文又三。一現聖方便。二示凡方便。三示非凡非聖方便。初門明三乘聖。即為三別。一一中皆答三問。應以之言答意業問。即現佛身答身業問。而為說法答口業問。上從顯至隱故雲身口意。今從本至末故意身口。前意業知機。次現身後說法

問。此經會三歸一。何故更示三乘

答。雖明會三歸一而不失開一為三。從經初以來明於正說。謂攝用歸體。故會三歸一。今辨流通從體起用。故於一說三

問。妙音品有菩薩身。今何故無耶

答。彼不明三乘義故有菩薩身。今欲辨三乘之義菩薩身攝入佛乘故不說也

問。觀音為是佛現佛身為非佛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