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年秋天,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明月朗照,詩人久久不能入睡,隻得信步走到室外。望著天空的一輪明月,他思念起長久不通音信的弟弟們,於是寫下了《月夜憶舍弟》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詩人流落天涯,思念自己的家鄉、親人,在他的心目中,雖說天涯各地的月亮是一樣的,但家鄉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那裏的月亮也比異鄉的明亮得多,這是詩人的心理幻覺,也是一種曲折含蓄的寫法,突出表現了詩人熱切的思鄉情懷。“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寫情,景中融情,景隨情變。王嗣奭《杜臆》解雲:“對明月而憶弟,覺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鄉之明,憶在故鄉兄弟無故也;蓋情異而景為之變也。”後人常引用此句來感慨自己的背井離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出典】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原作】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歲孤貧,遍讀經史。20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中進士。八載、十三載兩次出塞任職。回朝後,任右補闕、起居舍人等職。大曆間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述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格清麗俊逸,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感傷不遇,嗟歎貧賤的憂憤情緒也較濃,如《感遇》、《精衛》、《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馬川行》、《輪台歌》。此外,他還寫了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的思鄉之情和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誇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唐人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
【故事】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八月,在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主帥營帳裏,正在大擺酒宴,好不熱鬧。邊塞詩人岑參對坐在身旁的中年男子頻頻勸酒。這個中年男子,是岑參的前任武判官,他即將離開軍營回京城長安。
突然間,酒桌上有一個同僚站起來說:“都知道岑兄詩名卓著,今武兄即將離去,何不吟詩一首?”大家馬上附和。
岑參笑了笑,把杯中的酒一飲而盡,站起身來,對諸位同僚說:“我同武兄相交一場,情同手足,今武兄離任而去,小弟理當獻醜,不過——”岑參有意頓了一下?
大家議論紛紛地追問:“怎樣?怎樣?”
岑參接著說:“好詩還需借助酒興。咱們再幹一杯,去帳外欣賞一下北國風雪交加的奇景,那時我的詩也就作成了。”
大家拍手稱妙,連連點頭稱是。
岑參信步走出帳外,看到了一幅氣勢壯闊的塞外風景圖:北風卷地,白草摧折,邊塞的八月飛起了滿天風雪。夜降飛雪漫天皆白,遍地碎玉,玉樹瓊枝,有如千樹萬樹的梨樹花盛開,這時,片片雪花輕輕地飄落到珠簾帳幕上,使人頓覺邊塞奇寒,狐裘也感不到暖,就連裹著的軟和錦衾也覺得單薄。因為邊塞氣候實在寒冷,角弓受寒而弦僵硬,鐵衣冰冷難穿。詩人又抬頭看看遠處,浩瀚無邊的沙漠覆蓋著百丈冰層,愁雲慘淡布滿了萬裏天空。就在這冰天雪地裏,中軍帳裏擺酒宴為朋友武判官送行,彈起胡琴、琵琶,吹奏羌笛來助興。酒宴快散時,時間已近黃昏,轅門外大雪還在紛紛飄落,紅旗凍得風也吹不動。就在此刻,詩人在輪台東門外與朋友武判官告別,離去時茫茫大雪封住了天山的道路。詩人送友歸來,峰回路轉,思念著去時與武判官相伴,而今不見友人,隻看到友人走後雪地上留下的一行馬蹄印。
詩人送走朋友後,熱酒下肚,詩興上湧,蘸上濃墨,鋪開紙張,於是奮筆疾書寫了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千古名句,它集六朝初唐詠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出一籌。岑詩不僅把風雪嚴寒的北國景象寫成了春意盎然、清香撲鼻、溫暖宜人的南國美景,而且是用千樹萬樹這樣宏大而整體的景物來設喻,顯得氣勢磅礴。詩人竟能在送別詩中,將邊地雪景寫得如此壯美,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出典】
杜南《望嶽》。
【原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穀。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於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曆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杜甫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學有所成,讀了大量書籍,作起詩來好像有神助一般,辭賦可以敵過揚雄,詩篇可以接近曹植。他總覺得自己可算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了,一到京城,就會青雲得誌,馬上在朝廷上得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上輔天子,下教百姓,移風易俗,把國家推向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