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唐詩名句的故事12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原作】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文明元年(684),舉進士。衝破齊梁詩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台正字。後屢上疏進諫並陳述政見,聲震於朝。垂拱二年(686),從軍北方,曆經居延海、張掖、同城等地,直抵西北邊塞。永昌元年(689),遷右衛胄曹參軍。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後稱帝,上表稱頌。長壽二年(693),擢右拾遺。次年,因事入獄,遇赦,仍供原職。萬歲通天元年(696),隨武攸宜討伐契丹,至東北邊陲。同年回朝,仍任右拾遺,聖曆元年(698),解官回鄉。後為受武三思指使的射洪縣令段簡誣陷,卒於獄中。為唐代倡導詩文革新運動之先驅。在《修竹篇序》提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主張恢複建安文學傳統,為文應“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極力推崇“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為其代表作。杜甫稱其“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陳拾遺故宅》)。韓愈評曰:“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今傳《陳子昂集》(又名《陳伯玉文集》)。
【故事】
唐高宗末年,洛陽城裏來了兩個西域商人,手拿一把胡琴要賣百萬錢。這樣的高價誰肯買呢?所以周圍隻有看熱鬧的人。可有一天,一個20歲出頭的青年,當場拿出這麼多錢,把那玩意兒買了下來。接著,他向圍觀的人宣布,明天他在宣陽裏擺酒席,請大家光臨聽琴。
第二天,真的來了一百多名客人。這位青年請他們入座,然後高聲說“我是蜀人陳子昂,這回來洛陽帶了近百篇詩文,但是依然不為眾人所知。今天諸位是應邀來聽我奏琴的,可這本來就不應該由我來幹的!”
說著,陳子昂便將手中的胡琴用力向地一摔,胡琴立刻破碎,成了廢物。眾人正在目瞪口呆時,陳子昂已把寫著自己詩文的許多卷軸,一個個地分贈完畢。
這樣,陳子昂在一日之間便譽滿洛陽。
陳子昂出身富家,從小愛慕豪傑俠客的為人,17歲以後才發憤苦讀。他考中進士後當了小官,慷慨發言,陳述時弊,卻不被武則天采納。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營州,武攸宜奉命率軍征討。陳子昂這時在武的幕府中任職,隨同出征。武攸宜是個草包,第二年打了敗仗,軍情十分緊急。這時,陳子昂兩次提出建議,又請求率兵衝鋒,武不但不聽,反而把他降為軍曹。
陳子昂受到打擊,眼看報國的誌向難以實現,滿臉悲憤地登上幽州台(遺址在今北京),緬懷戰國時曾在這裏廣招天下賢士的燕昭王,慷慨悲吟,寫下了一首傳誦古今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是詩人感到孤獨的原因。這是從時間角度著筆的。戰國時代,燕昭王姬平在齊破燕之後即位。他禮賢下士,曾尊郭隗為師,傳說還為之築黃金台,以此招賢納士,收羅人才。於是樂毅等人紛紛前往,使燕國打敗了齊國。幽州台所在地,正是當時燕國建都之地。詩人登台所見,觸景生情,蘊涵著深憤浩歎:像燕昭王那樣能夠重用賢才的聖明之君,古代雖有,然我不及見;如此求賢若渴的賢君,將來亦會有,但我亦不及見。兩個“不見”表明: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所以他感到異常的悲涼孤獨。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出典】
張繼《楓橋夜泊》。
【原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作者簡介】
張繼(?~約779),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詩作多登臨紀行之作,清遠自然,不事雕琢。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稱其“詩體清迥,有道者風”。《楓橋夜泊》為傳誦名篇。今傳《張祠部詩集》。
【故事】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次在旅途中,乘船經過古代交通要道姑蘇(蘇州)的楓橋,因天色已晚,便泊船岸邊宿夜。
時令已是秋天,夜深了,孤身一人的張繼睡不著覺,此時此刻,月亮已經西沉,偶爾,被驚醒的烏鴉發出幾聲啼叫;霜華漫天蓋地,寒意侵人。惟有那岸邊黑黝黝的江楓和遠遠幾處明滅的漁火,陪伴著他這個心懷旅愁的孤舟之客,度過寂靜的夜晚。
突然間,岸上的寒山寺響起了洪亮的半夜鍾聲,那聲音在張繼的船上回旋,多麼悠揚、多麼清新……
這半夜鍾聲給予了張繼無比鮮明的印象,特別強烈的感受,他的創作靈感頓時勃發了,一首永世流傳的名詩《楓橋夜泊》從他口中吟誦了出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是一首詩味雋永、意境幽遠的著名詩篇。從靜謐中傳來的山寺鍾聲,使詩人心中難以平靜。“夜半鍾聲”是神來之筆,寫得富有詩味,使詩的意境顯得非常幽美。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出典】
杜甫《月夜憶舍弟》。
【原作】
戊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穀。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於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曆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杜甫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由左拾遺貶為華州(今陝西省華縣)司功參軍後,當地發生饑荒,便棄官移家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這時詩人的心情極為苦澀壓抑。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攻陷東京洛陽及濟、汝、鄭、滑四州。當時,隻有弟弟杜占跟隨身邊,其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散在河南、山東等地,由於戰爭頻繁,消息斷絕,詩人心頭時常縈繞著對弟弟們的無限憂慮、關心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