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神秘的羅布泊
沙漠,是生命的禁區,是人類的天敵。無所不能的人,可以把滄海變成桑田,把森林變為家園。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讓人類望而卻步的,卻是沙漠。
輝煌的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它們是世界文明的搖籃,但是,現在,它們都已經全部葬身於茫茫的沙海之中。在秦漢時期,長城曾經雄踞於陰山、遼東一帶,可是到了明代,因為沙進人退,它卻整整向內縮小了五百裏。
狂風、沙海、高溫、幹旱,它們是沙漠的風格;恐怖、迷茫、神秘,它們是沙漠的特性。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沙漠才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他們都希望能夠揭開沙漠遠古而神秘的麵紗,探索自然的神奇,顯示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
在我們的新疆天山以南,橫亙著的,是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塔克拉瑪幹沙漠。在這片沙漠的東麵,有一處早已經幹涸的湖泊,人稱“羅布泊”。麵積將近10萬平方公裏的羅布泊,是一塊“死亡之地”,也是一個長期留在人們心頭的難解的謎。
在羅布泊內,分布著戈壁、沙漠、鹽沙、風蝕殘丘等,在這裏,幾乎就找不到衝積平原和綠洲耕地的影子。這裏一直杳無人煙,看上去寂寞而荒涼。因為這裏是“死亡之地”,所以,多少年來,人們對這裏都是望而卻步,無人敢進,沒有人能夠窺見它的真實麵目,那些籠罩著羅布泊的自然之謎和人類曆史的傳說,既為世人矚目,又為世人所陌生。
百多年來,世界各國的地理學家,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們,無一不被羅布泊的神秘吸引,他們競相前來這裏考察、探險。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是永遠止境的,人類對宇宙自然的征服也是永無止境的。在羅布泊上,一代代的人走過了,又有一代一代的人來,在它那空曠的戈壁荒漠上,不斷地出現著一隊一隊行色匆匆的人群。
羅布泊探險
羅布泊內的氣候極端幹燥,每年的平均降水量隻有17~20毫米,蒸發量卻達到3000毫米。在這裏,平均3~5天就有一場大風。夏季非常酷熱,氣溫最高可以達到40℃~50℃。盡管自然環境這樣惡劣,盡管在一批接一批的探險者中,有許多人,都不幸被沙海吞沒,葬身在茫茫的戈壁上,但是,人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征服它的信心和決心。通過凝聚著血汗的努力,今天的人們,才終於對羅布泊有了初步的了解。
1934年,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對羅布泊進行了探險考察活動。中英聯合探險隊成功地穿越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到達了羅布泊地區的羅布莊。這是一次壯舉,在人類曆史上,這是第一次由西向東,徒步穿越了“死亡之海”。從1979年到1988年,中央電視台與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兩次聯合組成了考古隊,深入樓蘭古城和孔雀河沿岸,進行調查發掘活動。從1980年到1981年,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羅布泊考察隊又對羅布泊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考察。這次考察,考察隊員們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獲得了大量的實物和證據,對羅布泊有一個全麵的了解。
從1993年9月23日至11月21日,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第三次對羅布泊進行了考察。
由於受氣候影響,羅布泊從形成湖泊的那一天開始,就不斷經曆著充水和幹涸的過程。最開始,它的範圍很大,後來逐漸縮小。中國解放以後,由於在孔雀河、塔裏木河的上遊人工攔截全部徑流,造成了羅布泊無水可補。到了70年代,羅布泊完全幹涸。所以,在人們對羅布泊的曆次探險考察中,隻有最先在第一次考察羅布泊的科學家們看見了河中的水。
1927年,中國科學家和瑞典科學家聯合對羅布泊進行了第一次探險。考察團前後曆時8年,行蹤遍布中國的西北,成為現代中國地理探險的一次壯舉。1934年,考察團乘著獨木舟從庫爾勒至羅布泊,沿途調查了一些古代遺址,還發掘了幾座古代的墓葬。
當時,考察團團長斯文·赫定他們,在羅布泊發現了一種叫“鷺鶿”的鳥,這種鳥不時地發出滑稽的叫聲,它們的叫聲,有時像哞哞的牛叫,有時像驢叫,有時又像汽車的喇叭和輪船的鳴笛。孔雀河沿岸的人們都傳說這種鳥有個奇怪的習慣,它每次抬高嗓音叫6或7次,便逐漸耗盡精力,大部分時間處於麻痹狀態,用手就可以抓到它。
這一次探險,改變了世界對羅布泊的看法,而世人對羅布泊的神秘感又增加了幾分,並且還引發了對於羅布泊地理位置的爭執,它為後來的人繼續探險羅布泊,留下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沙漠王子”劉雨田
劉雨田,是中外文化書院的研究員,《探險家》畫報的特約記者,也是一名探險家。有人說他是“英雄”,也有人說他是“瘋子”。有時候,他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個風流倜儻的沙漠王子;有時候,他卻像一個叫花子走街串巷。不過,我們相信曆史會證明,他是20世紀的中國,也是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在1984年5月,劉雨田徒步走完了萬裏長城。
在1985年1月,他又徒步穿越了黃土高原。
在1985年3月,劉雨田開始考察絲綢之路。他在敦煌,巧遇從西方來的絲綢使團——馬可·波羅遠征隊。遠征隊的隊長對他說:“許多人走著容易的路,許多人走著艱難的路,但是,你卻走的是一條不可思議、不可想象的路。”
在1986年,他徒步穿越“死亡地帶”——神秘的羅布泊,但是,這一次,他失敗了。
1987年11月,他成功地穿越了被他自己命名的“黃色死亡線”——準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
在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劉雨田幾乎每天晚上都要與野狼為鄰。在這裏,最低溫度是零下36度,時常遇到“白毛風暴”,手、腳、腿、鼻,全被凍傷。劉雨田患上了敗血症,還幾乎性命不保。
劉雨田在多次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地表溫度炎熱得像火烤一樣,特別是在他第一次進入這片死亡之海時,由於準備不足,在沙漠腹地無人區被迫返回,途中,他的糧食和水全部斷絕了,餓極了他隻好吃紅柳葉子、螞蟻、蒼蠅;渴極了他隻好喝尿。直到最後,他才終於被維吾爾人救了出來。
在探險的過程中,劉雨田在賀蘭山中,發現了一處嶄新的從來沒有被人發現過的陰山壁畫;他在羅布泊和準噶爾盆地內,還發現了一群被認為在世界已經絕跡了的野馬;他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裏,曾經親自挖掘了21口井,其中有14口井中的井水都能夠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