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恐龍科考百科6
恐龍進食方法
吃東西時,有人細嚼慢咽,一副斯文相;有人狼吞虎咽,很不雅觀。
恐龍的吃相是什麼樣子呢?
食肉的恐龍吃起東西來,就跟它的鱷魚親戚一樣,總是不加咀嚼,把大塊的肉囫圇吞下。
當然,獵捕到大的動物時,鱷或巨蜥先用牙把獵物的肉撕咬成小塊,然後一塊塊的囫圇吞之。從這些恐龍的親戚身上,我們可以想象出霸王龍、躍龍和永川龍等凶猛的肉食恐龍的吃相。
動物的吃相與動物的牙齒有關,爬行動物的牙齒是同型齒,有撕咬的功能,卻無咀嚼的功能,所以吃東西隻好囫圇吞棗。在這一點上不如哺乳動物。哺乳動物都長有可以咀嚼的臼齒,就算是狼吞虎咽,在下咽之前也先嚼上一嚼。
吃植物的恐龍也是囫圇吞食的吃法,因為它們的牙齒也是同型齒。這樣牙齒結構落後,不能咀嚼,壓碎食物,隻能把植物的枝葉切割下來,然後吞而食之。
鴨嘴龍的牙齒有點特別,它有很多牙,像磨盤似的,能將粗糙的食物大體上磨碎,然後再吃下去。但也僅僅比囫圇吞食好些而已。
恐龍這樣進食,雖對消化非常不利,但恐龍在長期的進化中,胃長得很特別,胃壁如砂囊,胃中有胃液,還有許多小石子。食物進入胃中,通過胃的蠕動,胃壁、胃石和食物在一起反複攪拌,這樣就把食物磨爛,成為容易消化的狀態,食物的營養就會很好地被身體吸收了。
恐龍分配食物
地球上的動物,各有各的地盤,各有各的食物。這就是所謂的“占領環境、瓜分食物”。現在的動物是這樣,遠古的動物也是這樣,恐龍也不例外。
中生代是爬行動物的時代,它們對地球上的生活環境、美味食物毫不客氣地進行了瓜分。
當時恐龍的親戚——各種海龍們分得了海洋,恐龍的另一類親戚——翼龍們霸占了天空,而恐龍占據了美好的陸地。
恐龍在剛剛演化出來的時候,全都是吃肉的動物,它們以其他類的爬行動物為生。起初它們是“少數民族”,後來才成了陸地上占絕對優勢的動物。
由於先前吃植物的外族爬行動物大量絕滅,地球上植物食物就有了很大的剩餘,使一部分吃肉的恐龍由吃葷改為吃素。於是恐龍才有了肉食和植食之分。漸漸演化,吃肉的恐龍也主要以吃植物的恐龍為生了,但前者是少數,後者是多數。
不同的食肉龍,食物也有區別,躍龍主要吃蜥腳類恐龍。霸王龍主要吃鴨嘴龍。小型食肉龍吃小型的爬行類、哺乳類及昆蟲等,個別的專門吃富有營養的恐龍蛋。
吃植物的恐龍數量最多,它們分享食物也各有原則,據研究它們主要按自己的身高取食:大個子的蜥腳類恐龍覓食高度在10米或10米以上;中等的鴨嘴龍以3~4米高的植物為生;彎龍的取食高度在2米或2米以下;角龍與彎龍的取食高度差不多,它還能推倒小樹,吃樹冠上的嫩枝葉;甲龍是小矮子,隻能消受1米高的植物,或啃地上的草。
進食的時候,大家都遵守原則各自吃該吃的那一份食物,不爭不搶。但植食恐龍須要時時提防,不要成了肉食恐龍的美餐。
然而植食恐龍之間在分享食物時,有時也會產生一些摩擦。美國學者發現,年幼的蜥腳類恐龍吃食的高度與鴨嘴龍和劍龍相似,這樣就會鬧矛盾。為解決矛盾,其中一方作出了讓步,另找個地方吃食。有趣的是,鴨嘴龍、劍龍總是讓步的一方。年幼的蜥腳類依仗著它們龐大的身軀,特別是父母的袒護,在食物的分配上總能占到一些便宜。
恐龍就餐的情況雖是科學家的推測,但並不是毫無根據的。今天非洲熱帶草原上動物群對食物就是這樣瓜分的。
恐龍的繁衍
從發掘的大量恐龍化石上看,恐龍有一個極其龐雜的家族,卻又門派分立,相互間很少有禮節交往。但這並不影響它們種族的繁衍昌盛。那麼,恐龍是怎樣傳種接代的呢?
以前我們總認為,恐龍是一大群毫無生氣、隻能消極適應環境的“低能兒”。隨著許多恐龍蛋化石和恐龍幼仔化石的不斷發現,特別是新技術應用後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並不是這樣的。在種族繁衍上,最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恐龍過著有組織的群體生活,而且還有喂養、照料幼仔的行為。
恐龍的繁殖活動還帶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神秘色彩。
在發情期間,雄恐龍為爭奪雌恐龍常常大打出手,當然也是勝者為王。在產卵時,雌恐龍為了安全起見,先要選擇產卵地,然後把卵產在造好的窩裏。產完卵後,這些雌恐龍則日夜守護在自己的窩邊,雄恐龍也在不遠處為它們站崗放哨。小恐龍孵化出以後,雌恐龍則采集一些新鮮細嫩的樹葉作為恐龍寶寶的食品,這樣過上一段時間後,雌恐龍才讓它的孩子們跟隨自己去尋找食物。這樣,再過上個幾年,等小恐龍有獨自生活的能力時,才離開自己的父母,去獨立生活。
恐龍就這樣一代接一代地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多年。
恐龍的愛情
恐龍同其他動物一樣,在發情期間,為爭奪雌恐龍,成群結隊的雄性恐龍往往會突然間充滿濃烈的火藥味,不可避免地要爆發一場大決戰。
這是為了愛情的戰鬥。
實際上,這種情場決鬥也是同類中雄性個體間勢力的較量。因為優勝者不僅占有所有的妻妾,而且有更多的機會成為這個群體中的“首領”。被戰敗者要心悅誠服地退出情場,把心愛的“恐龍”拱手讓出。因為身強力壯的首領會默認它的存在,並在照顧群體的成員免遭其他恐龍的襲擊的同時,會對它格外照顧。
雄性個體間的搏鬥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大體來說,都盡量發揮自己的優勢,以最快的速度製服對方。比如腫頭龍,在為愛情的搏鬥中,采取以頭相撞的方式,決一雌雄。它們的這種行為實際上也有自然選擇的意義。
更有趣的是雄性恐龍中有許多膽小怕事者。它們隻會害單相思而不敢表白,因為它們怕多情的舉止會遭來勇猛者殘暴的攻擊。但它們聰明的腦子卻能想出一舉兩得的主意。當兩位勇敢者進行殊死搏鬥、無暇顧及心愛的雌恐龍的時刻,它們便強行對其所愛者非禮,然後很快逃離現場。
至於鬥爭的雙方,隻要一方敗北,鬥爭即可結束。在這場鬥爭中,不管雙方鬥爭得何等激烈,雌性個體始終抱著觀戰態度,無動於衷。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和“美女愛英雄”的道理一樣,雌性恐龍會自然而然地尾隨著優勝者而去。
恐龍產卵孵化
產房造好後,恐龍就把屁股對準土坑,開始圍著土坑一圈圈地生蛋。每下完一圈,就用土蓋好,接著又下一圈,再用土蓋好,最多可達四圈,也就是四層。恐龍每窩產多少枚蛋,數量不一。從發現的蛋化石來看,少者5~6枚,多者15~20枚不等。恐龍蛋一般呈橢圓形或近似圓形。個體大小相差懸殊,大者直徑約100~200毫米,橫徑40~50毫米不等。從破碎的蛋殼知道,其厚度最小的隻有05毫米,一般多在2~8毫米之間。蛋殼的厚薄往往影響蛋的孵化率。這些蛋都整齊而有規律地排放在窩內。科學工作者發現,凡是未受到破壞的恐龍巢中的蛋,總是呈螺旋狀排列。大部分窩中有12枚蛋,總是排放得十分均勻,蛋的小頭傾斜著朝向螺旋的中心,大頭朝外。恐龍蛋為什麼這樣排列,現在還不知道原因。
不過,科學家工作者認為,恐龍蛋在窩內排放方式有它的生態學意義。我國的地質、古生物學工作者,1989年在內蒙古烏拉特後旗考察時,發現一窩恐龍蛋,共13枚,呈放射狀排在中間,其餘4枚,兩枚偏左,兩枚偏右,好似有意安排的窩邊蛋。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專家們認為,恐龍的這種繁殖行為與鴕鳥相似,是一種本能。窩邊的那4個蛋可能不是本窩“戶主”所產,而是外來者乘戶主不在時偷產下“寄放”在這裏的,當外出歸來的戶主坐窩後,便會把不是自己生的蛋剔出來,推到窩邊。一旦是偷襲者前來侵擾,受害的首先是這些“沒媽的孩子”,這些窩邊蛋則成了窩中蛋的保護者。拿內蒙古發現的這窩蛋來看,窩中9枚蛋,外殼破裂的僅1枚,而窩邊的4枚蛋,破的竟有3枚。
恐龍產完蛋之後,它不像鳥類那樣趴在上麵孵化自己的蛋,而是借助陽光來孵化,但它每刻都在旁邊守著自己的蛋。等到小恐龍快要出殼的時候,它會幫著蛋裏的胎兒把蛋殼弄碎,好讓它們順利地出生。
恐龍的哺育
愛護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天性。恐龍和其他動物一樣,對自己的子女是嗬護備至的,盡管不能和哺乳類相比,但就爬行動物而言,也算是很大的進步。就大多數恐龍來說,都具有守護蛋和幼仔的習性。比如,不久前在美國蒙大拿州北部的晚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直徑2米、深約1米的恐龍窩,窩內有15個小恐龍。在離窩百米左右地方還發現一具成年的恐龍化石。由此推測,可能是母子同歸、葬於一地的證據。
有一種叫“慈母龍”的鴨嘴龍,在它們的巢內發現很多小骨骼和破碎的蛋殼,說明慈母龍幼仔在巢內要呆很長時間,由於出世後軟弱無力,很少離巢,雌慈母龍不得不給它們運送食物。美國著名恐龍研究專家傑克·霍納爾說:“我們發現小恐龍剛孵化出來時隻有35厘米,而出窩時已達到120厘米了。這意味著它們要在窩巢呆上3個月以上才出窩。霍納爾最大的興趣是尋找一些小幼龍的骨骼,借此探索其發育情況,以及成年恐龍如何照料幼仔等這些以往了解甚少的知識。慈母龍的發現使他發現恐龍家族中有些非常靈活、迅速,並有一定的哺育兒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