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母龍的大窩巢裏,霍納爾還發現了一種食肉恐龍的骨骼化石。他認為,食草的雌性恐龍必須要保護好它的小恐龍,以防被食肉恐龍吃掉。恐龍的這種母性行為在今天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
恐龍的群居和遷徙
孩提時我們經常作一種遊戲——老鷹捉小雞,母雞領著一群小雞,左躲右藏,每隻小雞在群體中都有一定的位置,大家動作協調,防止被老鷹撲到。母雞領一群小雞活動是動物有序的防禦行為,團結是人類的社會行為,這些都是群體行為。群居是動物的一種個體間的互動,是社群行為,有利於動物的生存,增進整個族群的適應力。恐龍是否有群居行為?這個問題在古生物學界長期存在疑問。
第一次使人有據可尋地證明恐龍有群居行為是美國古生物學家伯德。他於1944年在得克薩斯州的佩拉西克地區發現了一組大型的蜥腳類恐龍足印化石。這是一群20餘隻、大小不一的雷龍行走時留下的足跡。它們是沿著一個共同的方向行進的,在行動中,它們彼此又是平行前進。足跡還顯示出一些小的幼年雷龍走在群體中間,這也表明雷龍的行動是有序的群居行為。
1983年,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的恐龍溝發現一個中侏羅紀的恐龍墓地,共出土17具小的、體長在4米左右的蜥腳類恐龍,它們的頭骨骨頭愈合疏鬆,骨縫明顯,由此反映出這是一群出世不久的幼仔,被起名為巧龍。在一恐龍墓地發掘到清一色的、個體大小一致的一群幼年個體,這意味它們可能是一群同胞兄弟生活在一起,等待雙親的照顧。這群幼仔是在一次自然災難中一起遇難的,由此可見蜥腳類恐龍的幼年成員如同一群小雞一樣群居生活。
1978年,在燥熱的蒙大拿州西部,歐納和他的摯友馬凱拉發現了舉世震驚的鴨嘴龍巢穴、蛋和有待哺育的幼仔,從而提出了鴨嘴龍有慈母之行為,它們是群居動物。這一觀點引起了恐龍專家菲力普·居理的重視。居理在阿省的北部格雷德卡什發現了一個恐龍化石坑,為了探索恐龍的群居生活史,居理對化石作了詳細的統計。在該恐龍化石坑中,居理注意到絕大部分的化石都是一種大型的角龍——尖角龍。尖角龍是具有單角的角龍,身長約6~7米,有一個巨大的頭骨。居理從已得的化石分析,認為是災難橫掃了整個恐龍族群,使這些年齡不同的角龍死亡,死後骨頭聚集在一起。居理又認為尖角龍是群居的動物,它們的行動如同今日非洲的角馬或是北極的馴鹿一樣,它們隨季節成群地移動,在移動中,這群尖角龍在橫渡泛濫的洪水河流時,在驚慌失措中被洪水吞沒(這種災難是北極馴鹿群渡越洪水時常常遇到的)。尖角龍的屍體順流而下,被衝到岸邊,待洪水退下,聚集的屍體又可能橫遭肉食動物的啃食,弄得屍骨散落,一片狼藉;待下次洪水過後,屍體被淤泥埋藏而成化石。這些化石帶來的信息告訴我們:尖角龍類在遭到滅頂之災時,它們是群居的,它們可能正好在進行遷徙,恐龍的群居對於它們的族群繁衍和生存起著重要的作用,群居行為的存在也表明恐龍不是一群呆頭呆腦的笨家夥,而是有較高智慧的一類動物。
恐龍的祖先
從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化石上估計,恐龍大約是在三疊紀的中晚期出現的。因此,恐龍的老祖宗理應是三疊紀早期的某種爬行動物。
三疊紀早期的地球上活躍著許多爬行動物,其中似哺乳類爬行動物最繁盛,是一個大種族;而其他種類的爬行動物都是一些比較落後的、不起眼的小種族。恐龍的祖先就是這些小種族中的一分子。
地層裏的化石是我們查詢恐龍祖宗的檔案。從化石上我們得知,恐龍的老前輩是槽齒類爬行動物。這類動物中的假鱷龍與恐龍的關係最密切。假鱷龍是一種食肉的爬行動物,體長約15米,樣子有點像鱷魚,也有點像恐龍。它的後肢長,前肢短,能用後肢行走。牙齒長在齒槽裏。在解剖學上與早期的恐龍很相似。
恐龍究竟起源於槽齒類哪一種動物呢?科學家的意見很多。
一些人認為,恐龍是由單一的祖先分化出來的,這個祖先是槽齒類中的某一成員,例如像假鱷龍類那樣的動物。由於這一家族特別興旺,繁衍了很多子孫,並演化成中生代稱霸地球的恐龍。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恐龍的祖先不隻一個,可能是兩個或三四個,它們分別屬於槽齒類中不同的成員。所以它們的後代外貌各種各樣,生活習性各不相同。
恐龍研究者們對恐龍的起源雖有不同看法,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確定槽齒類爬行動物是恐龍的祖先。
其實,槽齒類不僅是恐龍的祖先,科學家發現它也是鱷類、翼龍類的祖先。
今後,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掌握的證據越來越多,恐龍的起源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
中生代海洋中的魚龍、蛇頸龍、滄龍
當時的海洋,雖不見恐龍蹤影,卻也是群“龍”爭霸的舞台。海洋中最有名的“龍”是魚龍、蛇頸龍和滄龍。它們是恃強淩弱的“惡霸”,當然,也是維護生態平衡的衛士。
生活在海洋中的“龍”,不是恐龍家族的成員,而是另外一些種類的肉食爬行動物,是恐龍的親戚。
最初,各海龍的祖先也都是陸地上的動物,後來為了適應環境才下了海。那時,海洋裏的食物豐富,生存競爭不太激烈,經過長期的變化,它們的體型與變化越來越大,逐漸形成魚類的流線體形。
魚龍早在三疊紀中期就出現了,它是恐龍的同代動物。在中生代,它們都是海洋裏的“霸主”。
魚龍的體型是細長的流線形,適於在水中穿梭。它的眼圈上長有骨環,在海洋深處,這些骨環,可以減小水壓,保護眼睛。它的嘴是喙狀嘴,長顎上長有鋒利的牙齒,是一種凶猛的肉食動物。
然而,盡管魚龍的外觀已非常像魚,而且一刻也不能離開水,但它的骨骼結構仍然保留著爬行類祖先的特征。
滄龍是由下海的蜥蜴演化而來的,外形像一條長長的魚,經過演化,它們的四肢變成了四鰭。與魚龍一樣,滄龍也變成了徹底的海洋生物。由於有海水浮力的幫助,它們的身軀要比祖先——蜥蜴大多了,個子可達6~8米。
蛇頸龍名副其實就是頸像蛇。所有的蛇頸龍類全都是頭小頸長,它們的四肢變成了海龜那樣的鰭腳,它就用這兩對鰭腳劃水前進,而不像魚龍和滄龍那樣,完全采用魚類的辦法擺動身軀遊泳。所以它們在適應海洋生活方麵,遠不如魚龍和滄龍。在產卵的時候,可能同海龜一樣要爬到岸上,把卵產在陸地上。
活躍在中生代海洋中的這些恐龍的親屬們,它們的命運和恐龍一樣,在白堊紀末也全部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生代天空中的翼龍
恐龍時代的天空,除了小昆蟲之外,還有巨大的飛型怪獸——翼龍。它是最早飛上天空的脊椎動物!
翼龍最早出現在三疊紀的晚期,在侏羅紀、白堊紀時非常繁盛。當時它們成群地生活在海邊湖泊或樹林的上空。它們以魚類、昆蟲和小型爬行動物為食。
最初,翼龍的先輩是陸地上的爬行動物,樣子有些像蜥蜴。但與蜥蜴的親緣關係較遠,與恐龍、鱷類的親緣關係很近。它是怎樣長出了翅膀學會了飛行的,現在還不太清楚。
翼龍的翼是由皮膚覆蓋下的肌肉薄膜和彈性纖維構成的。在身體的一側,另一端連接在前肢骨和一根奇長的指骨上。這根奇長的骨是它的第四指(相當我們的無名指);第五指已退化消失,第一、第二、第三指雖也退化了,但仍保留著前端爪。可以抓東西和攀抓岩石和峭壁。
可是翼龍的翅膀沒有蝙蝠的翅膀結實。蝙蝠的皮膜中有三根指骨支撐著,而翼龍僅在邊緣上有一根。因此,翼龍大概隻能在天上滑翔,而不能作遠距離的飛行。
有人推測,翼龍也能像蝙蝠那樣把自己倒掛在樹枝上或懸崖邊上。但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匍匐在懸崖邊上休息。翼龍的後肢很不發達,在陸地上走路大概是很笨拙的。
小的翼龍像麻雀,大的翼龍展翅時猶如飛機。在美國發現過翼展15米的翼龍化石!
翼龍為了適應飛行的生活,身體的形態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早期的翼龍頸很短,尾巴很長;後期的翼龍頸變長了,尾巴卻變短了,甚至消失了,連牙齒也退化了。
白堊紀末,翼龍隨恐龍一起絕滅了。
中生代的翼龍有哪些
中生代的翼龍,張著巨大的翅膀,長著巨大的嘴巴,拖著一條怪模怪樣的尾巴和鋒利的爪子占據了鳥類時代還沒到來的整個天空。
在三疊紀時期,翼龍們便已經開始了它的空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