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恐龍科考百科7(1 / 3)

第三章恐龍科考百科7

恐龍的對手

中生代,是恐龍獨尊天下的時代,不管是地上走的,空中飛的,水裏遊的,恐龍們都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

這個時期,有與恐龍相匹敵的對手嗎?有是有,隻不過是少量的。那就是偶爾想與恐龍們爭一爭的鱷類。恐龍時代的恐龍決沒有能與之大規模匹敵的對手。

鱷類和恐龍出自同一個祖先——槽齒類,它的資格和恐龍一樣老。雖然沒有稱霸於中生代,但顯然它們比恐龍有耐力,它們存活到了今天。在當今的世上,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們也可以說是一方霸主。在中生代,鱷類也初露鋒芒。

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發現了“怖鱷”。“怖鱷”身長將近20米,僅頭長就有2米,而且寬大,七八輛小轎車排起來的長度和它差不多。

在它們出現的水邊,恐龍們都要十分小心,即使霸王龍碰到它的嘴邊,那也十分危險。

如此龐然大物,又是口生利齒的凶猛肉食動物,所以對當時的恐龍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威脅,即使是最凶猛的霸王龍,碰到它也是凶多吉少。

怖鱷在白堊紀的晚期,是惟一能與恐龍進行較量的水陸兩棲動物。當然除了怖鱷之外,現在還沒有發現其它的能與恐龍較量的對手。

恐龍的逐漸滅絕

在距今6500萬年前,稱霸地球一億六千多年的恐龍及其它的遠親近鄰(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等)都一齊從地球上消失了。

有人說恐龍本來生活得很好,可突然有一天,大難臨頭,天降其災,致使恐龍在幾個月或幾年內一下子全部死光。

對於這種災變說,許多科學家都不讚同,認為恐龍不是突然絕滅的,而是慢慢地在幾百萬年間從地球上消失的。

劍龍早在白堊紀初就消失了。劍龍的親戚魚龍和翼龍是在劍龍絕滅後才絕滅的,角龍絕滅於白堊紀末期,是最晚絕滅的恐龍。

還有,在中生時代十分繁盛的菊石類動物,它們是在恐龍絕滅以前絕滅的。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恐龍家族早在這場災難降臨之前就已經明顯地處於衰退和不景氣的境地。

許多專家,對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及相鄰地區白堊紀晚期富含化石的沉積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在白堊紀最後的800萬年間,這一地區的恐龍的屬從30個減少到12個。無論是恐龍的品種數和個體總數量,都減少了許多。當然,最後導致滅絕。

在中生代之末,確實有許多動物和植物的種類發生了絕滅,但是它們絕滅的時間並不是發生在同一時期。

但終究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許多古生物學家認為,複雜的生態因素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中生代,環境優越,恐龍稱霸。在似乎沒有什麼對手的情況下,它們的個頭越長越大,一些器官也隨之退化,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弱。

然而,在大約8000萬年前,地球氣候與環境發生了變化。白堊紀晚期,氣候開始變冷,適於恐龍的熱帶和亞熱帶環境,逐漸被適合哺乳動物的溫帶環境所代替。氣溫變化,植物的種群也發生變化,由此,引起恐龍食物鏈改變或中斷。同時,哺乳類日益發展,對小型的恐龍和幼年恐龍造成威脅。從而,這一係列的原因導致了恐龍慢慢滅絕。

恐龍在中生代時,由於地球氣候環境比較穩定,而且適合於爬行動物生活,它們幾乎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舒適日子。久而久之,它們大多數成長並演化成巨大而又特化的動物。動物的軀體越大、越特化,它們的器官係統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也就越小。一旦環境改變,器官係統就不能適應,結果就隻有走向滅亡。恐龍就是這樣絕滅的。

相反,恐龍的一些不怎麼特化、身軀不怎麼龐大的親戚(如鱷類、蜥蜴、龜鱉類),由於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因而逃過了絕滅的命運,子孫後代能繁衍至今。哺乳動物更能適應新生代的環境,因而獲得了大發展。

恐龍化石“告訴”我們,恐龍從家旅敗中落到徹底垮台,大約經曆了3千萬年的漫長曆史。

恐龍滅絕的時間

人們都說,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絕滅的。可是,恐龍的絕滅究竟花了多少的時間,是幾百年、幾千年還是幾百萬年?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時間的最小單位就是百萬年。因此要想得一個確切的時間,是非常困難的。

以前所挖掘的恐龍化石,都是從富含稀有元素銥的薄層粘土下麵的地層中發現的,而這層粘土是公認的白堊紀結束的標誌。粘土層之下是中生代最後一個紀——白堊紀;粘土層之上是新生代第一個紀——第三紀。

按災變論的觀點,富銥粘土層是小行星與地球碰撞的產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火山噴發或超新星爆發的產物。看來當時地球上的確發生過某種突發的災變事件。但美國貝克萊大學的地質學教授克利門斯在蒙大拿州白堊紀末地層中發現的富銥層比最後出現恐龍化石的層位高出3米。教授認為,這個事實說明,在富銥粘土形成之前,恐龍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如此看來,恐龍的絕滅發生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大災難之前。

小行星碰撞理論的創立者阿爾瓦雷斯反駁道:蒙大拿白堊紀末最後那3米厚的沉積物中,真的沒有恐龍化石了嗎?也許隻是尚未找到而已。

最令人驚異的是,由美國的研究人員在對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白堊紀與第三紀沉積層的研究中發現,有7種恐龍的牙齒化石保存在第三紀早期的地層裏,而且與當時的哺乳動物和植物化石共存。研究小組由此提出,恐龍並未在6500萬年前全部絕滅。

但是,這種推論一發表,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發現於第三紀初的恐龍牙齒化石恐怕或許是風化再沉積的產物。也就是說,它們原先是中生代地層中的化石,後經地質運動搬運被混入第三紀的沉積物中。因此,僅憑牙齒還不能說明恐龍一直活到了第三紀。

然而,中國科學院的恐龍專家在中國南方的第三紀地層也找到了第二套恐龍化石。化石有恐龍蛋、足跡和牙齒化石。據研究,這些恐龍生活的年代比蒙大拿發現的恐龍時間上還要略晚一些。依此推測,有人認為世界上最後一批恐龍,有可能是中國南方滅絕的。

恐龍到底是什麼時候絕滅的,無人知道。

恐龍滅絕與氣溫驟變

對植物化石和海中浮遊生物的研究說明,在一億多年前,地球經曆了強烈的造山運動,地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環境的變化使氣候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一些學者認為,在距今7000~8000萬年前,北冰洋的鹹水因多種因素逐漸變成淡水,北冰洋堤岸發生缺口,使較冷的和較輕的北冰洋水流入其他大洋,形成一層冷流,海洋水溫的下降,使大陸空氣變冷,造成了白堊紀末期一個短暫的嚴寒時期,原來適於恐龍生存的熱帶和亞熱帶環境相繼消失,逐漸被適合哺乳動物的溫帶環境所代替。這一變化使得恐龍逐漸衰亡。

有些學者推測,到70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曾一度變熱。溫度的突然升高,使得恐龍這種散熱能力較弱的動物一時不能適應,造成了恐龍內分泌係統混亂,特別是生殖係統的嚴重破壞,致使恐龍斷子絕孫。

我們知道,恐龍是熱血動物。它不像其他冷血動物那樣進行冬眠。這不僅是由於恐龍個體龐大的緣故,也有可能是因為它們生理不能適應冬眠所致。我們都知道,相對來講較小的表麵積容易抵抗周圍溫度的變化。而它們身軀龐大,又沒有毛發和羽毛的覆蓋,所以不能夠在變化的氣候條件下保持體溫恒定。假如在白堊紀末期全世界的氣溫下降,恐龍則正是由於它們本身的敏感而有所感受,這也是它們後來絕滅的首要條件。因為它們是熱血動物,為了生存不得不恒定體溫,但又缺少抗寒能力。這樣,它們必須產生大量的熱以保持體溫,但是當四季更加分明後,特別是在低緯度地區,當一年一度的冰凍來臨時。恐龍由於體軀龐大,即不能冬眠,又逃避不了嚴寒的襲擊,隻有被“凍死”。

恐龍滅絕與天體碰撞

1977年,美國地質學家阿爾瓦雷斯等人提出了“小行星碰撞”說。

他們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宇宙間有一顆直徑7~10千米重約13萬億噸的小行星以1萬公裏/小時的速度與地球相撞,引起生物大絕滅。

這種體積大、快速運行的行星在與地球相衝撞時引起的爆炸所產生的能量,根據它的質量和速度推算,相當於100兆噸TNT炸藥爆炸。我們都知道,在1945年,日本廣島落下了相當於2萬噸的TNT炸藥的原子彈。如果這樣計算就相當於50億個廣島級原子彈爆炸能量的小行星與地球衝撞,如果這些能量平均分配到地球表麵,就相當於地球上每平方千米落下10個廣島級原子彈。這樣,大爆炸的發生,就會將相當於小行星自身質量100倍的塵埃拋入大氣層中,密集的粉塵直入雲霄,遮天蔽日長達三五年之久,從而把白天變成了黑夜,致使地麵因接受不到陽光而變冷,植物因此枯萎、死亡,從而導致恐龍的食物鏈中斷,自然界的生態係統遭到破壞,引起恐龍等爬行動物,因饑寒交迫,無法適應驟變的環境而相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