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恐龍科考百科9
足跡化石有什麼用處?
第一,用於判斷地層的頂底關係。一般正常地層的頂底關係是很容易識別的,上者為頂(或新),下者為底(或老)。但遇到直立地層或倒轉地層(例如在區域地質構造強烈變形的地區)時,有時則不易辨識其識底關係。若有足跡化石存在,則可根據其印跡的凹凸關係判斷其頂底,下凹者為底,上凸者為頂,這樣,便可恢複地層的層序關係。
第二,從足跡的深淺,可以推測該動物身體的輕重;由足跡的大小,可以得知動物身體的大小;由足跡的前後間距,可以得知動物四肢或體軀的長短;從左右足跡的並立關係或是前後關係,可得知動物的步態——行走或跳躍。而且足跡化石對再造動物的足形十分重要,如果單憑四肢骨的特點再造足形,不一定符合真實情況,因為動物的蹄或爪往往是皮膚質或角質的,化石不易保存,惟有足跡才能逼真地記錄其全形。
第三,從足跡化石的數量及其分布特點,可以判斷該動物是孤獨生活的,還是聚居生活的;從足跡的排列特點,可推測動物行動是迅捷還是緩慢。足跡上還有爪或蹄的印痕,可以推斷其為肉食類還是草食類動物。
第四,足跡的意義還在於給尋找新化石以重要的啟示。例如1896年,馬適在北美賓夕法尼亞晚泥盆世的地層上發現了一個足印,被認為是兩棲類的,因此推斷兩棲類最早應出現於晚泥盆世,可是當時沒有更好的兩棲類化石給以佐證。直到1947年到1951年間,丹麥探險隊在格陵蘭的晚泥盆世地層中發現了從魚進化來的原始兩棲類的過渡類型——魚石螈化石,才證實了馬適的推論是完全正確的。
又如1972年,澳大利亞古生物學家在維多利亞州東部的一條河邊上發現了世界上已知陸生脊椎動物最古老的腳印化石。這些化石,原來埋藏在河岩的砂岩中,1971年發洪水時被衝出來,露頭有好幾處,可見的足跡化石共計70個,用放射性同位素測量其岩層年代,距今35億年。科學家認為,這是最早的兩棲類腳印,可與格陵蘭的魚石螈媲美。從腳印分析,這個動物的體長約80~100厘米,後足有5趾,趾間有蹼,前足至少有3趾。這種原始的登陸兩棲類的四肢已相當發達。這一發現,無疑為尋找水生動物的登陸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聯係上述在北美洲發現的兩棲類腳印化石,證明晚泥盆世時地球上確實存在一個南、北兩半球大陸是連接在一起的泛大陸。
再如,在意大利一個山洞中潮濕的黏土上,發現尼安德特人的足跡,為複原尼安德特人的身體留下了真實的證據。
更有意思的,1978年2月24日,著名古人類學家瑪麗·利基夫人在華盛頓宣布一項新發現稱:英國科學家A黑爾在坦桑尼亞北部的萊托裏爾的一處灰黃色的中粒砂岩地層上發現了一排350萬年前的人類的足印,還有許多諸如象、犀、羚羊、肉食類和鳥類等動物的腳印也同在一起。這裏的人腳印,共有6個,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印痕比現代人的腳短而寬,腳弓不大發育,大拇趾像人那樣指向前方,與直立人的遺跡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