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年來也發現了不少足跡化石,如陝西神木東山崖侏羅紀地層內的禽龍化石足印,保存很好,是我國目前最大的足印化石。其他還有山西大同、四川、廣元、山東萊陽、遼寧朝陽等地均有發現,均屬於恐龍的足跡化石。朝陽羊山的足跡化石,當地老鄉早就注意到了,在麵積不大的範圍內,數量很多,形如雞爪,叫它“雞爪石”。這是三個趾的恐龍腳印,足跡的岩層為綠色凝灰質砂岩,呈現在向東南傾斜的層麵上,大約在3平方千米內都能見到。各足跡平均長95厘米,最寬處有6厘米,各足跡大小差不多,足尖朝東,隻有極少數朝其他方向,但不多遠,又歸朝東方向了。兩足跡的前後間距約為40厘米,一排足跡的趾尖方向互相相向,如若一列有6個足跡,則一、三、五相同,二、四、六相同,證明係左右腳所踩,判明是兩足行走的恐龍留下,它們成群結隊朝向東方向行動。同一地層中還發現後足支持身體行走的恐龍足跡。說明這裏是恐龍群棲的地方。此外,該地還有其他脊椎動物的足跡化石。
無脊椎動物的足跡化石,最常見的是蠕形動物的爬跡或鑽孔生活遺留下來的管穴或孔道等。對古生物學家來說,雖然從這些遺跡化石上很難鑒定出它們的屬種名稱,甚至科目的名稱,但對研究動物的生態環境、指示岩層沉積相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的甚至反映出生物界的生存競爭的趣事。例如在一處岩層露頭上發現有兩種不同形態的蠕蟲爬移的印跡相向而來,當兩者相遇以後,其中一種爬跡不複出現,而另一種爬跡則繼續前行。這說明有可能兩條不同種類的蠕蟲郡外出覓食,中途相遇,弱者被強者吃掉,這條強蟲帶著飽餐以後的欣喜揚長而去了。
鑽孔生活的蠕蟲、雙殼動物之類,通常是生活在濱海或濱湖地帶的泥質灘地上,它們在那裏穿越出許多不規則的孔道,或者以其分泌物營造成許多管穴(潛穴),這對於確定古地理麵貌十分有用,借此確定海灘、湖灘的位置,可以勾劃出古代海岸線所在。如有些礦產是沿岸分布的,於是為找礦提供了標誌。最近幾年來,國外研究這些遺跡化石時,結合沉積相、地球化學的微量元素分布以及有機質的研究,進一步推測石油、煤炭、錳礦、鉀鹽之類的形成條件,使爬跡、潛穴化石直接為找礦服務。
此外,在一些殼體、軀體化石上,也經常發現孔穴,這些孔穴就有可能是某些寄生動物(如海綿、蠕蟲)鑽蝕的遺跡。另一類化石,如蠕蟲化石和其他生物的化石生長在一起,它們之間並無利害關係,而是互利,我們稱之為共生。比如苔薛蟲和蠕蟲共生,海百合和腹足類共生。腹足動物長在海百合萼部的肛門口上,以海百合的糞便為食料。這類共生動物的化石雖然不大常見,但對於研究古生物的生活狀況及其相互關係,提供了頗為形象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