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才的訓練方法2(1 / 3)

第二章口才的訓練方法2

3妙語使氣氛更融洽

對於某個人會說話,話說得好、說得妙的評語,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看,他多幽默。”“看,他一開口就妙語連篇。”話說得好,說得妙,除了知識要淵博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要深邃曠達。博識給“說得好”提供了豐富的“語料”,而睿思則保證了其質是鑽石而不是瓦礫,是珍珠而不是魚目,令人在舒心的笑聲中感受到高品位精神文化的滋潤,在愉悅中認同並接受你的意見。

一個禿頭者,當別人稱他“理發不用錢,洗頭不用湯”時,他當場變了臉,使一個原本比較輕鬆的環境變得緊張起來。

一位演講的教授,也是一個禿頭,他在自我介紹時說:“一位朋友稱我聰明透頂,我說,你小看我了,我早就聰明絕頂了。”然後他指了指自己的頭說:“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外表美是心靈美的反映》。”他就這樣開始了演講,整個會場充滿了活躍的氣氛。

同樣是禿頭,同樣容易受到別人的揶揄和嘲謔,為什麼不同的人得到的別人的認可不同呢?其中的緣故就是沒有幽默感。會說妙語的人,更容易被人接受和歡迎,氣氛會更加融洽。

那麼,如何在不同交際場合中巧妙地應用好妙語呢?

第一,見機取巧。我們都知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於談話而言,愉快的開頭是交談得以深入下去的關鍵所在。

愛麗絲太太是一所中學的老師,她已經55歲了,剛接了個新班。這個班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但對宿舍、教室的衛生不夠重視。一次晚自習,愛麗絲太太來到班上,由於她剛洗過臉,並塗了一些護膚品,一進門便有一股淡淡的香氣飄進教室。前排的女生立即嘰嘰喳喳:“愛麗絲太太多大年紀啦?還搽得香噴噴的。”愛麗絲太太一聽,接過話茬:“老師芳齡55啦!你們別看我一臉的雙眼皮(皺紋),我還挺愛美的!這不,晚上洗過瞼,我還要塗上嫩膚霜呢。”話一出口,學生們都樂了。愛麗絲太太於是趁熱打鐵,把話題從愛美之心對心理健康的作用順勢轉到環境之美對學習、生活及精神麵貌的作用上來,直說得學生點頭稱是。從那以後,在教室、宿舍亂拋紙屑、果殼的人少了,學生對值日工作比以前重視多了。

學生不重視環境衛生,愛麗絲太太沒有一味地批評,而是見機取巧,運用妙語把年齡說成“芳齡”,從而產生了幽默的效果。這樣,一下子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老師不但可敬,而且可親,從而增強了說服效果。愛麗絲太太的成功說服也告訴我們,在談話切入正題之前構造一種愉快和諧的氛圍,讓談話在活潑的氣氛中進行,往往能收到“話”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囉唆語言。巧妙地運用囉唆語言,不但能活躍談話氣氛,增強談話的趣味,而且還可以使你隨機應變,接受一些正常語言無法勝任的舌戰。

在一對新人的婚禮上,賓客們指著新娘問新郎:“這位是誰呀,也不介紹介紹?”新郎略思片刻,順口答道:“她是我丈母娘的大女兒,也是我媽媽的大兒媳婦。”兩句囉唆話,說得賓客們哄堂大笑。按常理,像這樣的問話,可簡練地回答:“她是我妻子。”而新郎卻采用囉唆語言繞了幾個圈子,一下子使婚禮的氣氛活躍起來。

當你處在極為窘迫的境地時,不妨囉唆幾句,它可幫你擺脫困境。有對年輕夫婦,結婚幾年還沒有孩子,倆人都非常苦惱。有一天,他們在路上碰到老同學,說話間,老同學的兒子突然發問:“阿姨,媽媽說要把你的兒子給我作幹弟弟,我什麼時候才能見幹弟弟呢?”麵對小朋友的問話,妻子十分為難,答吧,怎麼答?不答吧,又下不了台。這時丈夫靈機一動,答道:“不在今年,就在明年,不在明年,就在後年……”幾句囉唆話,不但幫妻子解了圍,而且不使小朋友失望。

可見,囉唆並非是令人煩不勝煩的語言,有時候也是可以派上用場的。從上麵的兩個例子來說,新郎和那位年輕丈夫把原本一二句就概括的話語,繞著彎地說出,不但活躍了氣氛,還為下一步的談話創造一個良好氣氛,也使自己擺脫了困境。

第三,設置懸念。在這裏,設置懸念目的是為了拋磚引玉,製造活躍氣氛,利用聽者的好奇心理,先說出一個發人深思或出人意料的現象、結論,設一關卡又秘而不宣,讓聽者自我猜測思考後才加以分析,和盤托出真情或道理的說話技巧。有一次,桂林的一位導遊帶了一個旅遊團到北京,在參觀北海時,他指著九龍壁對遊客說:“我知道大家的眼力非常好,可是你們能看出哪條龍身上有塊琉璃是假的嗎?時間隻給兩分鍾。”遊客驚奇地“喔”了一聲,高興地跑到九龍壁前仔細辨認。他們東瞧西看,走近跑遠,有的說這塊,有的說那塊,有的幹脆說沒有。在眾說不一的爭論聲中,大家不約而同地圍到了這位導遊身邊,請他揭開謎底。在大家的注視下,導遊指著一條白龍的腹下說:“就是這塊。”遊客們定睛細看,齊聲喊道:“原來是塊木磚。”接著便紛紛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它是哪一年換的?”“皇帝為什麼沒有發現?”這時,這位抓住了遊客心理的導遊,才提高嗓門把九龍壁的年代、建築藝術和“木磚”的軼事詳細講了一遍。客人們聽著想著,隨著故事情節發展,時而眉飛色舞,時而讚歎連聲……導遊用的就是“吊胃口”、“甩包袱”的說話技巧,既活躍了遊客的遊覽情緒,又使講解的內容生動活潑,還融洽了雙方的感情,可謂一舉數得。

古人說:“文人看山喜不平。”說話也一樣,如果在交談的敘事議論中,恰到好處地結下一個個“扣子”,即懸念,會使聽者在回旋推進的言論中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因而興味無窮。

第四,曲解原意。曲解原意這一招在人際交往中更是不可缺少的妙計,它不但能使氣氛更融洽,還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親近。在一個上班的早晨,王蘭一走進辦公室就懊喪地對同事訴說,車上擠,帶的一瓶牛奶翻了,身上也弄髒了。堪稱“巧說大王”的小李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王蘭,這叫‘肥水不外流’,好!”一句話,辦公室的人都哄堂大笑,王蘭也忍俊不禁,臉上頓時陰轉多雲。

毛澤東也是妙語運用的典範。20世紀50年代初,中南海舉行舞會,陪同主席跳舞的小崔姑娘十分緊張,舞步錯亂,不時踩著主席的腳。主席看出了她的拘謹,笑著問她的年齡、婚姻。當得知她姓崔且已婚時,主席說:“那麼你的丈夫一定姓張!”小崔一愣。主席笑容可掬地說:“《西廂記》中的崔鶯鶯,不是配張生嗎?”一番話,頓使小崔姑娘笑逐顏開,因為主席把自己比作傾國傾城的相府千金崔鶯鶯,把自己的丈夫比作詩書滿腹的張君瑞,她立刻精神放鬆了,舞步也輕鬆自如了。

第五,美妙場合,巧妙說。馬克先生是著名的小說家,在一次研討會上,他做了有關小說方麵的專題發言。發言中,他以一個房間的門上貼著“請勿騷擾”四個字為例,談到語言的輕重問題。發言的當晚,他很想聽聽大家的意見,來到門上貼有“請勿騷擾”字條的房間。一進門,他便笑著對大家說:“各位,我來騷擾大家了!”大家一見是馬克先生,立即站起來說:“歡迎騷擾!歡迎騷擾!”頓時,整個房間的氣氛十分熱烈,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就小說的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都覺得收獲很大。之所以會取得這種效果,與馬克先生營造的愉快開始有關。如果馬克先生一進門說的是“各位,打擾了!”其效果肯定是大不相同的,即便是大家都很歡迎馬克先生加入,氣氛也隻會因為馬克先生加入而產生小的波動,過後便又平靜如初了。“各位,我來騷擾大家了!”同樣是短短的一句話,但充分顯示了這位小說家的語言機智,他信手拈來,玩笑間消除了與代表之間的陌生感,拉近了他與大家的關係。在這樣一個平易近人的小說家麵前,代表們怎會不暢所欲言呢?

談話是需要氣氛的,有時在不經意間就能產生愉快的氣氛,有時需要故意營造,但無論屬於哪一類,都必須做到自然,切忌生硬。聰明的談話者往往在談話之前就對談話對象進行充分了解,且善於在談話開始之前營造出和諧的交談氣氛。

4當個好聽眾

當今社會,每個人承擔著各方麵的壓力,如果你有辦法成為他人傾訴的對象,讓他們在你麵前滔滔不絕,那他們一定會成為你的知心朋友。可以說沒有其他方式能更能表示出你對他們真正感興趣。如果你自己侃侃而談,又怎麼去了解別人呢?讓一個人談論自己,可以給你大好的良機去挖掘共同點,贏得好感,並增加達成目標的機會。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傾聽,因為做一個好聽眾是發展良好人際關係的一件有力武器,它能打動你的朋友,與你心靈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