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才的訓練方法2(2 / 3)

美國汽車推銷之王喬·吉拉德,對做好一個好聽眾曾有過深刻的體驗。一次,某位名人來向他買車,他推薦了一種最好的車型給他。那人對車很滿意,並掏出10000美元現鈔,眼看就要成交了,對方卻突然變卦而去。喬為此事懊惱了一下午,百思不得其解。到了晚上11點他忍不住打電話給那人:“您好!我是喬·吉拉德,今天下午我曾經向您介紹一部新車,眼看您就要買下,為什麼卻突然走了?”“喂,你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嗎?”“非常抱歉,我知道現在已經是晚上11點鍾了,但是我檢討了一下午,實在想不出自己錯在哪裏了,因此特地打電話向您討教。”“真的嗎?”“肺腑之言。”“很好!你用心聽我說話了嗎?”“非常用心。”“可是今天下午你根本沒有用心聽我說話。就在簽字之前,我提到我的吉米即將進入密執安大學念醫科,我還提到他的學科成績、運動能力以及他將來的抱負,我以他為榮,但是你毫無反應。”喬不記得對方曾說過這些事,因為他當時根本沒有注意。喬認為已經談妥那筆生意了,他不但無心聽對方說什麼,反而在聽辦公室內的另一位推銷員講笑話。

這就是喬失敗的原因:那人除了買車,更需要得到的是一個好的聽眾,一個給自己優秀兒子稱讚的人。喬·吉拉德正是因為沒有認真聽買車人說話,導致一筆即將成交的買賣擦肩而過。

每個人都渴望被關心、被承認、被肯定,一個好聽眾即可滿足人們的這一小小需求。所以必須記住:一個人的嗓音對他自己來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聲音,傾聽比說話更重要。

伊薩克·馬克森是世界上一等的名人訪問者,他說:“許多人不能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因為不注意聽別人講話。他們太關心自己要講的下一句話,而不打開他的耳朵……一些大人物告訴我,他們喜歡善聽者勝於善說者,但是善聽的能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的物質還要少見。”不隻是大人物喜歡善聽的人,普通人也是如此。正如某人所說:“許多人去找醫生,但他們所需要的隻是一名聽眾而已。”

在人際交往中,人人都希望被對方了解,也期待於表達自己,卻疏於傾聽。一般人聆聽的目的是為了做出恰當的反應,根本不是想了解對方。因為我們常以為天下人都跟自己一樣,以己之心即可度人之腹。

在日常交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話語:“噢,我完全了解你的感受,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曆,是這樣的……”人們總是依據自身的經驗來解釋別人的行為,把自己的理解強加在別人身上,卻又怪罪他人“不了解我”。在你沒有了解別人的時候,又何談別人去了解你呢?有的人還說不了解對方,你根本就沒有認真去聽對方說話,又怎麼會了解對方呢?所以要想做一個真正的談話家,就必須先學會做一個好聽眾,去用心傾聽對方說什麼,當你了解了對方的時候,你才會說出令雙方都滿意的話語。

要想成為一個好的聽眾,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不妨依照以下幾點去做:

第一,專心聽講。在交際場合,自己講話時要給別人發表意見的機會,別人說話,應注視著對方,以示專心,要全神貫注地聽對方說話。不要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視別處,顯出不耐煩的樣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懶腰、玩東西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卡爾在紐約出版商格林伯主辦的一個晚宴上,見到了一個著名的植物學家。卡爾以前從沒有跟植物學家談過話,卡爾發現他很有意思,於是專注地坐在椅子邊沿傾聽著他談論大麻、印度以及室內花園,他還告訴卡爾有關馬鈴薯的一些別人不知道的事實。聽說卡爾自己有一座室內花園,他便耐心地教卡爾如何解決植物生長的一些難題。幾個小時過去,午夜來臨,卡爾向每個人道別走了。那位植物學家接著向主人說了幾句讚美卡爾的話,說他是一個“最有意思的談話家”。

一個最有意思的談話家?卡爾?他幾乎沒有說過什麼話。如果卡爾要說話而不改變話題的話,他根本說不出什麼,因為卡爾對植物,就像對企鵝解剖一樣一竅不通。但是卡爾做到了這點:專心地聽講。因為卡爾真誠地對他的談話感興趣,而他也能夠感覺到這一點。自然,這使他高興。專心地聽別人講話,是我們所能給予別人的最大的讚美。傑克烏弗在《陌生人在愛中》裏寫道:“很少人經得起別人專心聽講所給予的暗示性讚美。”卡爾不隻是專心聽他講話,卡爾還“誠於嘉許,寬於稱讚”。

第二,不輕易打斷對方的談話。請看一段推銷員與科爾的對話。

推銷員:“科爾先生,經過我仔細觀察,發現貴廠自己維修花費的錢,要比雇傭我們來幹花的錢還多,對嗎?”

科爾:“我也計算過,我們自己幹確實不太劃算,你們的服務也不錯,可是,畢竟你們缺乏電子方麵的……”

推銷員:“噢,對不起,我能插一句嗎?有一點我們想說明一下,沒有人能夠做完所有事情的,不是嗎?修理汽車需要特殊的設備和材料,比如……”

科爾:“對,對,但是,你誤解我的意思了,我要說的是……”

推銷員:“您的意思我明白,我是說,您的下屬就算是天才,也不可能在沒有專用設備的情況下,幹出像我們公司那樣漂亮的活兒來,不是嗎?”

科爾:“你還是沒有搞懂我的意思,現在我們這裏負責維修的夥計是……”

推銷員:“科爾先生,現在等一下,好嗎?就等一下,我隻說一句話,如果您認為……”

科爾:“我認為,你現在可以走了。”

推銷員被科爾下逐客令,原因是這個推銷員三番五次地打斷科爾的講話。在人際交往中,這是一大忌!經常隨意打斷對方講話的人,隻能讓講話者生厭。

所以,絕對不要隨意打斷對方的話,應該讓他心平氣和地把話講完,就算他的意見不符合實際情況,也要聽下去,除非情況非常特殊。即使你知道對方要說什麼,也不要試圖打斷他。沒有人喜歡與那些自作聰明的人交談。

第三,聽話時要適時加語。千萬不要以為做一個好的聽眾,就是靜靜地坐著,像古埃及的人麵獅身像,等著路人猜謎。這種打啞謎的交談方式是最無聊的。

聆聽並不是絕對禁止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應該是互相交換觀點,各項感官混合運用,用心地聽,誠心地溝通。人類就有使用這種言詞的天賦,來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意見。

對方說話時,原則上不要去打斷,但適時的發問,比一味的點頭稱是更為有效。一個好的聽眾既不怕承認自己的無知,也不怕向說者發問,因為他知道這樣不但會幫說者理出頭緒,還會使談話更具體、更生動。

在談話時,經常會出現說者欠思考,亂說一通,把自己弄得暈頭轉向,不知所雲的情況。比如,他就某問題要說三點理由,結果在說第一點理由時,愈扯愈遠,沒完沒了,根本忘記了第二和第三點理由。這時,聽者應適時發問“您的第二點理由呢?”幫說者理出頭緒,言歸正傳。

還有一種情形是說者雖然滔滔不絕,可是談話過於理論,不易聽懂,聽者可以適時插上一句“請您舉個例”,常能使說者舉具體的實例來說明。這樣,所有模糊不清的論點就能得到清晰的解釋了。也可以在別人給你講述其他的事情或是某個故事的時候,適當地加以“後來呢?”這三個字通常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讓說話者知道你在專心聽他說話,也會認為你對他說的話題十分感興趣,說起來就會更生動。所以,適時的加語會讓談話變成兩人經驗交流的真正溝通。

第四,設身處地地傾聽。在聆聽的過程中,也是有層次之分的。最為低層的要數“聽而不聞”了,這類傾聽者,對說話者的話語如同耳邊風。談話過一段時間再問他,他會什麼都不知道,就像那時的傾聽者不是他一樣。其次是“虛應故事”,“嗯……是的……對對對……”略有反應,其實心不在焉。第三是“選擇性地聽”,隻聽合自己口味的。第四是“專注地聽”,每句話或許都進入大腦,但是否聽出了真意,值得懷疑。層次最高的則是:“設身處地地傾聽”,一般人很少做到。

某些溝通技巧強調“主動式”或“回饋式”的聆聽——以複述對方的話表示確實聽到,設身處地的傾聽卻有所不同。前者仍脫離不了為反應、為控製、為操縱而聆聽,有時甚至對說話者是一種侮辱。至於設身處地的傾聽,出發點是為了了解而不是為了反應,也就是通過言談去闡明一個人的觀念、內心深處的真正的事。設身處地與同情有些差別,同情摻雜了價值判斷與認同。有時人際關係的確需要多一份同情,但卻易養成對方的依賴心。設身處地並不代表讚同,而是指深入認識另一個人的感情與理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