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才的訓練方法2(3 / 3)

設身處地地傾聽不隻是理解個別的語句而已。據專家估計,人際溝通僅有十分之一通過語句來進行,三成取決於語調與聲音,其餘六成則靠肢體語言。所以了解式的傾聽,不僅要耳到,還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所以,三合為一傾聽效果,才是最佳傾聽者。

談話本身包括說和聽,一次成功的談話,並不一定非要表現出機智的妙語或雄辯的口才,關鍵在於進行感情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我們大多數人並不具備也無需具備語驚四座的特殊才能,但我們可以通過掌握一些談話的技巧,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就可成為一個別人喜歡交談的對象。

傾聽可以打開別人的心門,打開它就能使你的人際關係更通暢。

5說話休得無“禮”

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說過:“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語言,是人類交換信息、增進了解、建立共識和傳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溝通,則是人類最頻繁的社會互動模式。話,人人會說,不過有些人說話大家聽了歡喜,進而有所啟發;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不忍再聽。作為現代人,我們必須與他人建立和睦友好的人際關係,彼此互敬互愛,共同為社會發展盡力。而這一切的存在,都依賴於一個先決條件——誠懇的態度,端莊的舉止。人的態度和舉止在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一個人舉止粗野,蓬頭垢麵,即使學問滿腹,也會使人“敬而遠之”;相反,如果一個人態度誠懇、舉止文雅,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溫文儒雅,落落大方,那麼即使他不開口說話,人們也樂意與之相處。

禮貌,是待人接物的風度,它反映出一個人有無良好的家庭教育、個性修養和文化素質。如果說紀律是約束,是要大家共同遵守而維護社會利益的,那麼禮貌則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真誠和人格的展示。講禮貌的人,不論何時都顯現出一種美的光彩、儀表和風度,表現出明亮的心靈和美好的道德品質。正如歌德所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麵照出他肖像的鏡子。”

文明禮貌的語言是滋潤人際關係的雨露,是溝通組織與公眾關係的橋梁,是維持交談者雙方良好關係的紐帶。沒有文明禮貌的語言,很難想象人與人之間能和睦相處,交談能深入下去。

在人際交往中,能夠正確使用日常生活中用的禮貌用語,有利於營造雙方相處的融洽氣氛,不僅給予別人尊重,也能表明自己的修養。平時我們經常會用到這樣一些客套用語:

初次見麵說“久仰”;久未聯係說“久違”;

等候客人說“恭候”;客人到來說“光臨”;

看望別人說“拜訪”;歡迎購物說“光顧”;

起身走時說“告辭”;中途先走說“失陪”;

請人勿送說“留步”;陪伴朋友說“奉陪”;

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解答用“請問”;

請人指教說“賜教”;請人指正說“雅正”;

贈送作品說“斧正”;對方來信說“惠書”;

向人祝賀說“恭喜”;讚人見解用“高見”;

請人幫助說“勞駕”;托人辦事用“拜托”;

麻煩別人說“打擾”;求人方便用“借光”;

物歸原主說“奉還”;請人諒解說“包涵”。

……

這些都是最簡單的禮貌用語,但在人際交往中卻是不可或缺的,它充分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不要小看簡短的幾個字,有時候正是因為你說話缺少這幾個字,而導致你無法成功。

在一個十字路口,一位中年男子向身邊的交通協管員問道:“問一下,怎麼到馬路對麵去啊?”協管員頭也沒回地說:“下回說話帶上主語,客氣點有!”然後順手一指,“直走,橋下過馬路!”男子悻悻然離去。很簡單的一個問路,卻因為問路人不懂得使用基本的禮貌用語而造成了雙方的不愉快。其實,這位男同誌隻需在問路時加上幾個簡單的詞語,比如,“同誌您好!請問……”敬稱“您”再加上“請”,相信協管員在回答問題時會客氣得多。從協管員這方麵來說,雖然問路人說話不禮貌,但也不需要動氣,更不需要針鋒相對。您可以先使用禮貌用語指路,然後再婉轉地提醒他注意禮節。如此的情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處處可見。比如,在公交車上我們經常會詢問售票員關於到站或換乘的問題,很多人會習慣性地大喊:“哎,問一下,××站到了嗎?”或者“我到××,應該在哪站下車啊?”盡管司乘人員有服務的職責,但是我們也應該表示對他們的尊重。別小看了“請”、“您好”、“謝謝”、“對不起”這些簡單的禮貌用語,如果能恰當使用,既能在主觀上感到身心愉快,又能在客觀上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言為心聲,語為人鏡”,說話有禮貌,能讓幫忙的人幫得高興,說話沒禮貌卻會破壞別人的心情。向人求助時加上“您”、“請”,得到幫助後說聲“謝謝”,不要讓這些本來很簡單的事成為阻擋你們順利交談的攔路石。

不管你和什麼人交談,說話一定要禮貌。例如:在某一次宴會上,某人向鄰座的太太講起了某校長的短處,同時表現出對那位校長的極大不滿,並誇大地說了一堆攻擊的話。

直到後來,那位太太才問他道:“先生,你認識我是誰嗎?”

“很抱歉,我還沒請教你貴姓。”他回答道。

“我是你說的那位校長的妻子!”

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會,他卻凜然地問道:“那麼,你認識我嗎?”

“不認識。”那位太太搖頭作答。

“哦,還好,還好!”那人如釋重負地說道。

人們常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不管和什麼人交談,都不得以別人的短處當話題,即便傾聽者不認識你說的那個人,那樣會讓對方覺得你是一個不厚道的人,會對你敬而遠之,甚至不再來往。

一家公司的培訓部外請了一位兼職講師。小陳想學習一點東西,就旁聽了那位講師的課程。課程快結束的時候,他回到辦公室,對同事說:“他的課程講得很好,有些人天生就是一塊料,他真適合做講師。”課程結束了,那位講師走出了辦公室,和大家聊天,突然問小陳覺得課程講得怎麼樣,讓他提點意見。小陳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想要怎樣說才能既不恭維又比較恰當。旁邊的同事搭腔說:“小陳剛才說,沒有想到你的課程講得這麼好。我們都要向你學習呀。”那個人聽後,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從此,小陳就和他成了朋友。

商業活動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個容易忽略的小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有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搞得客戶不痛快,也為自己公司增添不必要的麻煩,多日的努力不僅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做人的麵子;一張和藹可親的笑臉,一聲情真意切的問候、一項細致周到的服務,宛如清新之風撲麵而至,讓客戶倍感心情暢快,對公司的滿意度隨之提升,同時,也顯露出個人不俗的品位。跟客戶交談時應注意:談吐文明禮貌,稱呼用詞恰當,交談時語義明確、用語貼切、語氣謙和是,同時注意用語規範化,針對不同的人群使用不同的語氣、語速,交談過程中不妨多說幾句“您好”、“對不起”、“謝謝”,要深信“禮多人不怪”、“一句好話暖人心”等古訓。

老人們總是以“叫人不蝕本,隻要舌頭打個滾”和“禮多人不怪,無禮路難行”等俗語,教導後人要通情達禮。所以日常熟人相見,要視不同對象予以適當的熱情招呼。早晨相見習慣招呼“你早”、“吃早飯啦”等;中午相見,習慣招呼“你吃過啦”、“可吃中飯啦”等。走在路上或在公共場所,遇見相識的人應該主動打招呼,問候致意。可以說“您早”、“您好”、“晚上好”。別人向你打招呼以後,也要應答向他致意,否則會被認為不禮貌。有時也可麵帶微笑,注視對方並點頭致意,這也是一種問候人的好方法。若遇見老人,則招呼“你老身體好啊”、“你老精神好啊”等。若招呼其他話語,通常都在語前加“你老”二字,以示尊敬。遇到比較熟悉的朋友,除了問候致意外,還可以問問對方家人的情況,並請他代為問候。如“伯父父母近來好嗎?”“你孩子一定很聰明可愛吧?有空帶他到我家來玩玩。”若在家門口遇見熟人,習慣招呼“請來家坐坐”、“進家喝口茶歇歇”等。在平日與人舉止言談時,講究慢聲細語,溫文爾雅。

禮貌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基本原則,它不僅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還能拉近雙方間距離,從而使交流更順利。所以無論在什麼時候,說話都不得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