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辯論賽中,前期的準備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關係到你的成敗,所以,在賽前就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有把握地勝出。
2投其所好,誘敵入彀
一次,一位靚麗的女子在馬路上走,突然她發現後麵有一個摩登男青年緊追不舍,如何是好呢?她忽然間有了主意,回過頭來對這個男青年說:“你為什麼老跟著我?”男青年說:“您太美了,真讓人著迷,我真心愛您,咱們倆交個朋友吧!”女青年嫣然一笑,說:“謝謝您的誇獎,在我後麵走的姑娘是我妹妹,她比我更美。”“真的嗎?”男青年頓感高興,馬上回過頭去,等他回過頭去卻不見姑娘的身影。他知道上當了,又去追趕那位漂亮姑娘,質問她為什麼騙人。女子說:“不,是你騙了我,如果你真心愛我,那麼為什麼去追另一個女人?經不起考驗,還想跟我交朋友,請你走開!”男青年被說得麵紅耳赤,訕訕地溜走了。這位女子之所以能製服男青年,就是順著對方貪圖美色的心理,投其所好,設計誘之。對方卻不知是計,去追更美的姑娘,這就使其醜惡的嘴臉暴露無遺。女子順勢進行反擊,讓對方無地自容。這一招同樣也適用於辯論賽中。在論辯中,“投其所好法”其實就是一種“誘敵”的戰術,它往往抓住對方的需求和動機,設下圈套,誘敵深入,待對方進入伏擊圈後,我方再進行一番猛烈的出擊,從而達到戰勝對方的目的。
一次,一位知識測試的主持人向一位應考者提問:“先生,據說您是足球方麵的行家,理所當然知道所有足球方麵的事,是嗎?”“那當然。”應考者悠然地答道。“那麼,請問球門上的球網有多少個孔?”應考者當即一愣,但隨即鎮定下來,說:“能提出這樣問題的一定是知識十分淵博的大學問家。”“那當然。”主持人麵露喜色地答道。“那麼,你一定知道保塞尼亞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研究的是什麼學問?”應考者問道。“保塞尼亞斯是古希臘一位能言善辯的哲學家。”主持人自信地答道。“回答正確。”應考者又問道:“你知道有關保塞尼亞斯的一件軼事嗎?有一次,雅典的首席執政官聽說保塞尼亞斯很有口才,想當眾考他一下,就請他出席貴族會議。首席執政官讓每一個貴族議員提一個難題,讓他用一句話來回答所有的難題。貴族議員一個接一個向他提了幾十個難題,而保塞尼亞斯隻用了十分簡單的一句話就回答了所有的難題。你知道他說的是一句什麼話嗎?”“麵對這樣多的難題,他隻能說‘我不知道’。”主持人得意地回答。“完全正確,您真不愧為是保塞尼亞斯的後代。”應考者又問道:“今天我想再提一個問題,你還能再用一句話回答嗎?”“請問吧!”主持人頗為自負地答應了。“那麼,現在我問你,足球球門上的網有多少個孔?”“啊,嗯……”主持人無言以對。
在這個例子中,應考者在麵對主持人的刁難問題時,先是巧妙地回避,再投其所好恭維主持人知識淵博,主持人在自我陶醉中不知不覺充當了被考者的角色,應考者又一再恭維他“回答正確”、“完全正確”,使主持人更加自鳴得意,完全忘記了自己所處的角色身份,最後落入了對方所設的陷阱中。而應考者巧妙地運用“投其所好法”,變被動為主動,反守為攻,掌握了論辯的主動權,輕鬆地控製了主持人,也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應變能力和傑出的辯才得到了充分展示。
論辯是辯論雙方的一種逆向抗衡,而這種抗衡往往會造成針鋒相對、僵持不下的局麵。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論辯的勝利,不妨另辟蹊徑,變逆為順,采用一種投其所好的戰術,從順向的角度,向對方發起一場心理攻勢,在順的過程中化解對方的攻勢,發現對方的破綻,捕捉突破的戰機,從而出其不意地戰勝對方。
律師喬特斯曾有一次為有殺妻嫌疑的拉裏進行辯護,辯論當中控方律師麥納斯提出了對拉裏十分不利的證據:拉裏曾向麥納斯提出過,要麥納斯幫助他與妻子離婚,並由此推論拉裏在無法達到離婚目的時,會采取極端措施。喬特斯知道要直接反駁“要求離婚就有殺人動機”是困難的。於是他采取了投其所好的策略,與對方周旋,以圖找到最佳戰機。喬特斯向麥納斯承認,自己對離婚是外行,一邊恭敬地問對方是不是很忙。麥納斯躊躇滿誌地回答:“要我處理的案子要多少有多少。”後來又補充說,每年至少有200件。喬特斯讚歎說:“呀!一年200件,您真是離婚案的專家,光是寫文件就夠您忙的了。”麥納斯的聲音猶豫起來,感到說得太多人們難以相信,就隻好承認說:“可是……其中有些人……嗯……源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改變了當初的主意。”於是破綻出現了,喬特斯正是緊緊抓住了這一點,進一步誘導道:“啊!您是說有重新和好的可能,那麼大概就有10%的人不想把離婚付諸行動?”麥納斯說:“百分比還要高一些。”“高多少,11%?20%?”“接近40%。”喬特斯用驚奇的眼光盯著他說:“麥納斯先生,您是說去找您的人中有近一半最後決定不離婚?”“是的。”麥納斯這時有些感覺到了,但退路已經沒有了。“嗯,我想這不會是因為他們對您的能力缺乏信任吧?”“當然不是!”麥納斯急忙自我辯解,“他們常常一時衝動,就跑來找我。可是一旦真的要離婚,就改變了主意……”他突然止住,感覺到自己已經上當了。“謝謝,”喬特斯說,“你真幫了我的大忙。”在這場法庭論辯中,喬特斯見正麵反駁難度較大,就采用了“投其所好”術,從側麵迂回。他先坦率地承認自己對離婚案是外行,恭維對方很忙,當對方得意忘形,胡吹自己處理離婚案件的數目時,他又進一步恭維對方是離婚案專家。當對方感到吹過了頭,說有些人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改變了主意時,戰機出現了。喬特斯抓住這一點,步步引誘,使對方說出了自己否定自己的話。由此可見,在論辯中,如果正麵說理難以奏效,就可以采用“投其所好法”,與對方進行一番巧妙周旋,使對方的對抗心理弱化,疏於防範,這樣就使其他自我暴露出一些破綻,這就為我方提供了戰機,我方乘隙而入,一舉製敵。
所以,當辯論陷入僵局時,要學會迎合對方的某種愛好和某種心理,巧布疑陣,麻痹對方,使之放鬆警惕,誤入陷阱,從而贏得對方。
3利用矛盾,逼其就範
由於辯論賽是個集體項目,因此,就難免會出現同一支隊伍內辯手之間的觀點不完全統一的情況,即便是個人的辯論,也會由於出語快而出現話語前後意思不達一意的時候,這樣就極有可能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一旦對方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就要馬上抓住,大力渲染,突出對方的矛盾,使之自顧不暇,陷入防守當中,無力進攻。
例如,在A隊與B隊辯論時,A方的三辯認為法律不是道德,二辯則認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這兩種見解顯然是相互矛盾的,B方便可乘機擴大對方兩位辯手之間的觀點裂痕,迫使對方陷入窘境。又如A方一辯先把“溫飽”看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狀態,後來在B方的淩厲攻勢下,又大談特談“饑寒”狀態,這就是與先前的見解發生了明顯的矛盾,B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對方陷於急切之中,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善於利用矛盾,還體現在先假設對方的邏輯是正確的,然後推導出荒謬的結論,以此證明對方的錯誤。這在辯論技巧中稱之為“歸謬”,是辯論當中常用的有力武器,很多看來難以攻擊的詭辯,一經歸謬,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在關於“外資是推動廣東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一辯論中,有這樣一回合:
反方:馬克思早已指出:勞動決定價值,所以,廉價的勞動力才是推動廣東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正方:勞動決定的價值可以用作於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如果按照對方這種邏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的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都是廉價勞動力嘍?
對反方看似嚇人的論據,正方以歸謬給予有力一擊,再看一個比較高級性的歸謬。
比如,“法治能消除腐敗”:
反方:請對方舉個例子,哪怕是一個例子,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哪個地區可以用法治消除腐敗?
正方:過去沒有消除,現在沒有消除,就等於將來一定不能消除嗎?那我們還談什麼共產主義必然實現,共產主義以前也從來沒實現過呢!
正方還擊反方的這個要害問題如果避而不答,那就太丟分了,而以歸謬駁斥對方提問中隱含的邏輯,卻可以化險為夷。由此可見,要想辯論成功,就要善於抓對方自由辯論中的漏洞。此種漏洞,一般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語言上的破綻。是指口誤、語無倫次、前言不搭後語等一些在語言表達上的漏洞。對於此種破綻,淺顯易見,然而它們的出現卻帶有著很大的隨機性,難以預料,所以捕捉它需要反應機敏並及時地給予回擊。例如,1988年青島隊與成都隊就“嚴厲懲處是糾正腐敗現象的最好手段”的問題進行了一段辯論:
青島隊:嚴厲懲處是必要的,這一點你們已經承認。可是,這並不是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綜合治理,也就是我們剛才舉過的例子,綜合治理恰似你們每個人的拳頭,而嚴厲懲處隻是其中的一個指頭。是一個拳頭打人有力,還是一個指頭打人有力?
成都隊:請問一個拳頭打人和一個指頭打人有什麼區別?
青島隊:這裏我想請對方辯友自己來比較一下。
青島隊抓住了對方的口誤,及時給予回擊。
第二,邏輯上的漏洞。指的是自相矛盾,因果關係、假設關係的錯誤,多個辯手在配合當中產生的邏輯混亂錯誤。這種漏洞出現時,要給予及時地反擊,它能給對方的論證以極大的殺傷力。例如,對“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這一辯題的辯論:
正方:我倒要問對方同學,如果我們發明了一種可以控製艾滋病的疫苗,那會有什麼樣的社會問題,請對方對此進行說明。
反方:用一個“如果”的話,整個巴黎都可以裝在一個瓶子裏。如果人類不存在,艾滋病還有沒有呢?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抓邏輯漏洞的例子。辯論需要有說服人的理由。一般來說,用假設都稱得上是違背辯論常情的,正方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運用假設來論證己方觀點。反方運用歸謬法,將邏輯推到了極端,很明顯,對方論證的荒謬便不言而喻。
辯論是一種智慧的遊戲,思想的體操,最重要的是有一個靈活的思維。也隻有思維快於表達,才能在發現對方漏洞的情況下,迅速反擊,巧妙防守,從而快速搶占辯論中的製高點。
4借題發揮,突破僵局
雙方辯論時,揭露對方自相矛盾的短處時也會受到對方無情的攻擊,要麼奮起反擊,從氣勢、事實、推理等各個方麵把對方壓回去;要麼岔開話題,緩和一下氣氛,尋找對方的其他漏洞,伺機反擊;要麼徹底認輸,甘拜下風。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不直接坐下論辯,而是借由對方的話題,進行還擊,以此改變自己可能被動挨打的狀況。這種方法,即為借題發揮。
所謂借題發揮,顧名思義是臨場借他人之題而反擊,因此要有一定的機敏、靈活與臨場即席發揮的能力。這就包括對方提出的題,如未闡發、證明,或論證不合理,我們可接過這一論題趁機加以發揮,不僅可變被動為主動,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借題發揮之法首先要洞察對方論題的實質,借其服務於自己論辯的動機、目的。其次,要切題發揮,合邏輯地推演出結論。另外,這是一種正麵文章的反麵做法,要注意辯證法,不要陷入詭辯或狡辯術,才可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