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才的訓練方法5(1 / 3)

第二章口才的訓練方法5

6搪塞拒絕,含糊回避

在現實生活中,出於某種原因或目的,有些人要求我們對一些事情或人物作出評價或發表看法,以探明我們的態度,而事實上,我們又不宜把評價或看法具體化,這時,如果我們不能機智地應付、巧妙地回答,就可能陷入被動局麵以至於無所適從。這就需要我們搪塞拒絕,含糊回避。比如說,有些人喜歡背後談論他人,說長道短,碰上這種人,我們應該謹慎地對待,盡量少發言,少評論,讓自己的發言少帶傾向性。這時,采用搪塞拒絕,模糊應答的方法,可以避免卷入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之中,這對於我們走上社會處理人際關係有著很大的益處。

搪塞式拒絕,就是不把事情講得過於明白,而是避重就輕、避實就虛,用暗示的方法讓對方明白自己拒絕的意圖。這種方法既避免了雙方的尷尬,又達到回絕的目的。含混的語言、模糊的表達可以讓對方聽了不得要領,不能再提出新的要求。例如,推銷員上門推銷課桌椅,學校不想要,於是對他說:“謝謝你的好意推薦,隻是我們一時還弄不清究竟什麼樣的桌椅更適合於現代教學設備的管理,對於學生的身體健康很有利。”推銷員一般上門促銷時,都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預備了種種理由、解釋來回應客戶的拒絕。但他不可能知道現代教育理論,熟悉學校的教育管理以及青少年身體健康與教學設備之間的關係。把這些似懂非懂的東西全部塞給他,他就感到不知從何說起,這樣,也就真正達到了拒絕別人的目的。

還可以故意轉移話題,就是在對方還沒有完全表達出想說的話時,就將其話斷開,轉向其他的話題,這對於拒絕對方而言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一對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對女方產生了愛慕之情,男方急於要表白心願,女方雖心領神會,但是卻不願將友情向愛情方麵發展,女方認為還是不要說破,保持一種純真的朋友情誼為好。於是,出現了下麵的斷答:

男青年:我想問問你,你是不是喜歡……

女青年:我喜歡你給我借的那本公關書,我都看了兩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來我喜歡……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歡公共關係學,以後咱們一起交換學習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沒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學習,我早就有這個想法。

男青年:……

這位女青年三次打斷男青年的話頭,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於是,不再問了。這比讓他直率問出來、女青年當麵予以拒絕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有時候,在拒絕別人時,語言表達雖然明白清楚,但是答非所問,避重就輕,同樣讓對方不得要領,效果是一樣的。例如,第二十四屆奧運會在韓國漢城舉行,當中國代表團到達漢城時,記者紛紛圍上來,問中國代表團團長李夢華:“中國能拿幾塊金牌?”“中國能超過韓國嗎?”李夢華答道:“10月2日以後(奧運會結束之日),你們肯定能知道。”記者又接著問道:“中國新華社曾預測能拿8至11枚金牌,你認為這是客觀的嗎?”李夢華回答道:“中國有充分的言論自由,記者可以按他們的想法寫。”大凡國際賽事,自己隊能拿多少獎牌,自己心裏是有底的,有的還都落實承包到具體運動員。但是賽場上變幻莫測,決定能否奪魁的因素變數很大,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能拿多少獎牌,關係到國家的榮譽,不能出爾反爾,視若兒戲,更不能授人以柄。因此,對記者提出這樣的問題,一般都要拒絕。但這又有別於正式嚴肅的外交場合,所以拒絕時不妨來點語言遊戲,前者避而不答,後者避實就虛,輕鬆詼諧,又能很好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生活中,誰都不喜歡被拒絕,但有時候我們又必須去拒絕他人,這時,我們可以用含糊回避。所謂含糊回避,就是當對方提出某些問題時,不明確表態,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似是同意,又似乎不同意,使提問者感到不可捉摸,無所適從。例如:“今晚我請客,請務必光臨。”“今天恐怕不行,下次一定來。”下次是什麼時候,並沒有說定,實際上給對方的是一個含糊不定概念。對方若是聰明人,一定會聽出其中的意思,就不會強人所難了。

謝絕別人的請求,否定人家的意見時,為了能使對方接受你的意見,同時又不想傷害對方的自尊心,這時往往就需要含糊式回答。

一天,同事甲神秘兮兮地對同事乙說:“我總覺得咱們公司的某某同事有點‘那個’,你對他的印象如何?”同事乙沉思片刻回答道:“我對他的印象挺深刻的。”回答巧妙而且天衣無縫。

生活中,女友希望你給她買件像樣的衣服,於是暗示你:“瞧,人家寧的衣服多漂亮,是男友送的。”但你覺得本季節她的衣服已經夠多了,如果拒絕女友會覺得你很小氣,怎麼拒絕?你可以這樣說:“的確美,不過我讚賞蘇格拉底的一句話‘女性的純正飾物是美德,不是服裝。’”話的表麵並沒有拒絕,但對方絕不會認為你是同意了,問題在不了了之中解決,誰也不會感到難為情。像這種戀人的要求,你不讚同也不接受,可你的拒絕中就不能有否定詞,但對方又能辨出弦外之音,彼此都不會覺得難堪。

一個旅行團正按預定的日程觀光遊覽,有幾個客人途中要求增加幾個觀光點,但時間不夠,要求不能給以滿足。導遊就說:“這個建議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如果有時間,我們將盡量予以安排。”這種說法比較模糊,怎麼理解都可以,並且也巧妙地暗示了拒絕之意。再如,有些外國遊客十分關心導遊的工資收入,對這一類問題導遊肯定是不便直接回答的,但是斷然拒絕又不符合當時融洽的交際氣氛。有的導遊就巧妙地回答說:“我的收入能夠維持生活。”這樣的回答巧妙地避開了具體問題,十分模糊,怎麼理解都可以,實際上是什麼也沒說,但是既不失禮,又遊刃有餘。

《紐約客》雜誌的漫畫是美國文化的標誌化景觀之一。《紐約客》某編輯寫小說,小說改成電影後,票房豐收,某老板想把此人挖去作編劇,開出的價碼是每周500美元——這件事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這個價錢據說紐約的絕大多數作家都無法拒絕,但是,某編輯回電說:“羅斯先生也加到了這一水平。”

羅斯先生是當時《紐約客》的主編,他不像好萊塢老板那麼有錢,根本不可能給這位編輯加薪,但老板不知內情,馬上抬價:“1000美元。”編輯再次回電:“羅斯先生也加到了這一水平。”

如此幾個來回,最後價碼達到了每周2500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9000美元,某編輯仍是那句話:“羅斯先生也加到了這一水平。”

事情就此擱置,過了一段時間,老板又想起來了,但他忘記了上次把價碼抬到了什麼水平,所以這次一開口就是“1500美元”,某編輯回電說:“羅斯先生也減到了這一水平。”

這個故事的主題是“金錢”,這位編輯拒絕了金錢,但他微笑著,優雅,平靜。他沒有接受金錢的誘惑,而是一直含糊地回避。這也是《紐約客》漫畫的態度——必不可少地覆蓋著一層天鵝絨,即使是拒絕、抵抗、批評,也不會弄得汗流浹背、聲嘶力竭。

總之,在拒絕他人時,搪塞拒絕、含糊回避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不僅能達到拒絕別人的目的,而且不傷和氣,在拒絕的藝術中,的確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四、豪言壯語

古人雲:“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可見,辯論對一個人的成功是何等重要。辯論中,雙方的較量就是智慧的較量,心理素質的較量,更多的是語言表達藝術的較量。要辯得精彩,說服對方,必須靈活運用說話的各種藝術。辯論主要依靠的手段便是語言,即說話的藝術,無論你有多嚴密的邏輯,多有力的證據,多精巧的構思,嘴上說不出來,便隻能繳械認輸。

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辯論與一般演講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種針鋒相對的交戰。先期的準備,如分析辯題、查找資料、設計問題等可稱為戰前準備。兵家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等古訓無一不可在此體現。對於辯論這種“舌戰”來講,同樣也不例外。

知己,是指對於己方的立論自我詰難,反複推敲,以求嚴謹縝密,萬無一失。立論的詰難與推敲大體上分為三個方麵:

第一,論點檢查。論點是辯論中的“戰旗”。辯論者對於其自己所持的論點必須滿懷自信,如同戰場上高舉戰旗一樣。可是,自信絕對不是盲目的自我欣賞,必須是科學分析的結果。

論點的檢查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提煉過程的檢查,二是語言表達上的檢查。從原始材料中提煉出一個論點,其中有複雜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等思維過程。對於論點形成過程進行自我詰難與反複推敲,是保證論點正確性的一項重要措施。在思維活動中逐漸轉化而成的論點表達的語言形式,也是論點檢查的重要內容。語言表達的清晰度、邏輯性以及表現力,都應該逐項推敲,反複檢驗。

第二,論據檢查。論據是辯論中的“彈藥”。如果辯論者沒有掌握數量充足、威力巨大的“彈藥”,就不會在“交鋒”中占優勢。因此,論據的準備是一種紮紮實實的物質準備。論據的檢查,也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是論據的真實性,二是論據的邏輯性。真實可靠,是論據選擇的首要原則,那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論據一定要堅決摒棄。推導嚴密是選擇論據的又一項重要原則,那些牽強附會、證明力不強的論據應該果斷刪去。

第三,論證方法檢查。論證方法可謂是辯論中的“戰術設計”。辯論者一定要根據論點的需要、論據的特點以及自身的條件,精心設計“戰術方案”,即論證方法的選擇與組織。隻有經過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反複檢查,確信己方“戰旗”鮮亮,“彈藥”充足,“戰術”精巧,方能在辯論中充滿自信。

所謂的知彼,就是了解對方。除了開始時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對方的觀點、材料以及辯論特點之外,在辯論現場的察言觀色也是知彼的一條重要捷徑。也就是說,借助觀察,發現辯論對方的優勢、弱點、情緒變化以及戰術運用等,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這是辯論技巧運用的客觀依據的重要方麵。

辯論中的觀察,說到最後就是辯論雙方對於對方言談舉止、神態表情的微妙變化及其含義進行的捕捉與判斷。根本的方法大體上分為三種:其一,投石問路。所謂投石問路,是指先提出一兩個問題作為試探,探明虛實,才能選定主攻方向,這往往用於情況不明的時候。當然,“問路”之“石”的選擇十分重要,作為試探的問題的選擇與表述是否得當、巧妙,這是應用“投石問路法”的關鍵所在。太直、太露、太淺的“問路”,結果是暴露自己的淺薄和笨拙。其次,捕捉戰機。心理學研究證明,外界事物對人大腦的刺激往往會使人體內部某些相應組織的機能在一個短時間內出現異常現象。也就是說,人往往會通過他的舉止神態以及習慣性動作,流露出他內心的活動。比如,雙手揉搓這個動作,顯示緊張的思考;顫抖的語言,顯示慌亂……在辯論中,要善於準確地判斷對方的情緒,善於去捕捉戰機,或對對方進行麻痹,或打亂對方的思緒或超對方慌亂而層層緊逼。這又是觀察的一種效用,再次緩和氣氛。辯論應該有良好的氣氛,辯論絕非爭吵,更不是鬥嘴。因此,辯論雙方都有責任調節氣氛,使辯論在心平氣和的條件下進行。觀察到對方情緒激動之時,應該設法調節語言,使氣氛趨於平緩;當發覺對方怒形於色之時,應該考慮用笑容進行調節,使氣氛得以鬆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