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戰國時平原君趙勝門下食客。公元前257年,秦兵包圍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救。平原君要在食客中選出能文能武的得力人員20名同去,可挑來挑去,隻選出19名。這時,毛遂就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要求同去。平原君看了他一眼,問道:“你到我門下幾年了?”毛遂答:“3年。”平原君說:“一個人如果真有才能,好比錐子放在布袋裏一樣,錐子的尖立刻會露出來。而你到我門下已經3年,我卻沒有聽誰說過你有什麼才能。我看,你還是留在家裏吧。”毛遂說:“我現在向你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布袋裏去。假如你早把我放進布袋裏,那我早已冒出尖子‘脫穎而出’了。”平原君聽他說的有道理,就同意他隨行前去楚國。
一路上,那19人同毛遂說說笑笑,發現毛遂果然很有學問,大家對他的看法開始改變。到了楚國,平原君拜見楚王,要求迅速派出援軍,和趙國聯合抗秦。雙方從清早一直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等人在殿前的台階下等了老半天,不免著急起來。那19人就對毛遂說:“毛先生,你去試試。”於是毛遂提劍登階,從容上殿,對平原君說:“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為什麼說了半天還決定不下來呢?”楚王問平原君:“這是什麼人?”平原君說:“是我的門客,也是我的隨員。”楚王便向毛遂嗬斥道:“還不快給我下去,我正同你們主人談話,你算什麼?”毛遂按劍上前,對楚王說:“你仗著楚國是個大國,就這樣隨意嗬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這10步之內,大國也沒用,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裏。你們楚國確實是個地大兵多的國家,但並不強盛。秦將白起不是曾經一下子就把你們打敗了嗎?還攻破了你們的首都,侮辱了你們的祖宗,這是百世難忘的深仇。我們趙國人都為你們感到羞愧,而你倒滿不在乎。其實,咱們兩國聯合抗秦,主要還是為了楚國,你以為我們僅僅是為了趙國嗎?”
楚王聽了,頓覺慚愧,立即對毛遂說:“對,對,你的話完全正確,我和你們聯合抗秦。”毛遂又問一句:“你決定了嗎?”楚王說:“決定了。”毛遂叫人取雞狗的血來,當場歃血為盟,表示誓守聯合抗秦的盟約。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地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典故叫“燭之武退秦師”,講的是秦晉聯軍要攻打鄭國了,鄭國的文臣武將均一籌莫展,武將不敢出征,文將沒有計謀,最後鄭王不得不請燭之武老將親自出馬,去秦國一趟。燭之武受命於危難,到了秦軍那裏去,找到了秦軍的統帥。他對秦軍統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真意切,痛陳唇亡齒寒的利和弊,最後終於說服了秦國統帥,讓秦國大軍立刻撤軍不再攻打鄭國,並且留下兩員大將,協助保衛鄭國。晉國一看無可奈何,隻好撤軍。
不費一兵一卒,一個燭之武就能把秦軍說退了。到底是什麼威力使秦軍決定退兵了呢?當然是語言的威力!無怪乎,劉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龍》裏這樣感歎:“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三國時期,劉、關、張率軍與曹操激戰失利,關羽被曹操圍在一座土山上。曹操很愛惜關羽這樣的人才,可是,該怎麼去勸他投降呢?顯然,靠正常的方法是不行的,關羽早已決心以死相拚,不吃這一套。
張遼出麵了,他對關羽說:“你若戰死,首先就有三個罪過。你和劉備是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如今劉備剛戰敗你就死了,它日劉備倘若東山再起,卻得不到你的幫助,你不是有負當年的誓約嗎?此為第一罪。第二罪,劉備托家眷於你,你若戰死則使她們無依無靠,有負重托。第三個罪過,你武藝超群,兼通經史,不圖協助劉備匡扶漢室,卻想一拚匹夫之勇,顯得胸無大謀,算不得是個忠義之士。”
張遼見關羽麵色猶豫,趁熱打鐵地說:“依我之見,眼下不若暫且下山。大丈夫能屈能伸,隻要忠心不變即可。以後,去打聽劉備的下落再去找他。這樣,你既能完成劉備的托眷重任,又能協助他大展匡扶漢室、統一天下之宏願,願關將軍三思。”
張遼這一席話,足可與諸葛亮舌戰群儒相媲美。按常規來說,投降曹操是不仁不義,而寧死不屈則忠義雙全,可在張遼嘴裏一切全變了,關羽如果拚死不降,反而是不仁不義。張遼以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減少了血灑戰場的局麵,在張遼的勸說下,關羽感情上的彎子終於轉了過來,而且還與曹操立下降漢不降曹等三誓,欣然投降。
又如“諸葛亮舌戰群儒”,諸葛亮憑借自己能言善辯的口才,在出使東吳時,建立了聯吳抗曹的統一戰線,最後使號稱“八十萬大軍”的曹兵幾乎全部葬身滔滔長江之中。這是什麼樣的威力?還是會說話的威力!假如劉備不讓諸葛亮去,而讓張飛去,後果又會怎樣呢?
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在批駁苒有、季路的狡辯時說: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使得苒有、季路立時啞口無言!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在競選對手道格拉斯氣焰囂張地炫耀自己的財富、地位,譏諷林肯是身無分文的窮光蛋時,不失時機地給予有力反擊:他一無所有,唯一所能依靠的就是台下廣大的人民。多麼有力的致命一擊啊!這簡直為他登上總統寶座掃清了道路。
人生如戰場。在這個戰場上,要贏得人生勝局,每個人都希望掌握和裝備精良的武器以及獨步天下的功夫,說話無疑就是你最關鍵的武器和功夫。
4好口才並非天生
口才是人類生活中既普通又難得的技術,但生活中又有幾個擅長口才的人呢?在辦公室裏或是大庭廣眾的集會中,你會遇到多少使你滿意的口齒伶俐的人呢?他的特長在哪裏?你可曾留神仔細觀察過?在你羨慕和妒忌他們擁有一個好口才的時候,可曾知道他們的口才來自哪裏?有的人會說:“他們天生就有一副好口才,沒辦法,誰讓自己長了一張笨嘴呢?”其實並非如此,那麼多成功的人,他們的好口才並不都是得到了上天的垂憐,有很多人是來自於後天的訓練。
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也曾說過:“口才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會從天而降。就像劍術需要實戰,騎術需要競賽一樣,口才是在社交中鍛煉而成的。”縱觀曆史,古今中外所有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的演講家、雄辯家,他們中有許多都是靠刻苦訓練而獲得成功的。
美國前總統林肯為了練口才,徒步30英裏,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論辯,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一邊模仿。他聽到那些雲遊八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他曾對著樹、樹樁、成行的玉米練習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難所嚇倒。為了克服口吃,練就口才,他常常朗誦、慢讀課文,為了準確發音,他對著鏡子糾正嘴和舌根的部位,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我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演講家肖楚女,更是靠平時的艱苦訓練,練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慶國立第二女子師範教書時,除了認真備課外,他每天天剛亮就跑到學校後麵的山上,找一處僻靜的地方,把一麵鏡子掛在樹枝上,對著鏡子開始練演講,從鏡子中觀察自己的表情和動作。經過這樣的刻苦訓練,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講藝術,教學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30歲的肖楚女就在毛澤東同誌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作,他的演講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不僅有超群的數學才華,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辯才”。他從小就注意培養自己的口才,學習普通話,他還背了唐詩四五百首,以此來鍛煉自己的“口舌”。
孫中山先生也是一個大演說家,後來許多參加辛亥革命的老人回憶說,他們是聽了孫中山先生的演說才參加辛亥革命的。孫中山曾說過:“餘少時練演說,對著鏡子練習,練語氣、練姿勢……”
由此可見,口才並非天生,需要後天的訓練。一個滔滔不絕的雄辯者,他的每一句話都有能打動人們的心弦;他舉手投足之間似乎都具備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可以影響到周圍空氣的鬆弛與緊張,他的成功與好口才是分不開的。我們在羨慕和妒忌他們的同時卻不知他們灑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古時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大演說家。當時在古希臘,這個人物簡直就是這個城堡的領袖,誰能登台演講,那是了不得的!然而,在德摩斯梯尼第一次登台演講的時候,他希望的是掌聲,是笑聲。最後,沒有笑聲,倒有了掌聲——背掌!人們把他哄下台去。講得實在是不行。講著講著,聳肩,肩膀往上聳。一個演講者,聳肩這個姿勢多難看!再往下講,他的氣不夠用,說著說著就長出一口氣。請大家想一想,這一長出氣的時候,這個形象又是什麼樣呢?底下的人把他轟了下去。但是,德摩斯梯尼並不氣餒,他回來以後,自己剃個陰陽頭,以示再也不出去,他拚命地讀書。為了克服自己聳肩的毛病,他在棚上吊了兩個寶劍,劍尖正好對著自己的肩膀,如果一聳肩就紮著了。經過這樣長期的練習,聳肩的毛病克服掉了。說話不清楚,怎麼練?他找一個小鵝卵石含在自己的嘴裏。他本來說話就不清,再含著鵝卵石更不清了。經過艱苦的努力和訓練,最後含著鵝卵石說話都非常清楚。在吐出鵝卵石後,簡直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氣不夠用,怎麼辦?他邊朗誦詩歌,邊往山上跑。最後,終於三個毛病都克服掉了。他的內功有了,有了豐富的學識和思想見地;他的外功有了,口才練成了。當他再次登台演講的時候,人們的掌聲如暴風雨一般地響起來。最後,他的七篇演說,永垂於青史。
沒有天生的絕佳口才,出色的口才往往都是在許許多多的講演、講話經曆中不斷吸取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而練就的。這些名人與偉人為我們訓練口才樹立了光榮的榜樣,我們要想練就一副過硬的口才,就必須像他們那樣,一絲不苟,刻苦訓練。必須明白,演講口才的提高,舍棄勤學苦練,別無他路!所以,要想提升自己的口才,就要通過自己不懈地努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