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曲藝1

一、曲藝種類

1相聲

相聲是形式短小精悍、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為廣大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的最常見的曲藝藝術形式。相聲誕生在清代末年,是從口技演變而成的,曾在諷喻朝政、抨擊時弊、傳播知識以及開展文娛活動上起過積極的作用。最初,人們把口技叫“像生”,由演員在布帳子裏麵暗場表演。後來才改成與觀眾麵對麵的明場表演。《紅樓夢》第三十五回裏提到薛寶釵對薛蟠說:“你不用做這些像生子……”,說明乾隆時代就有了口技表演了。清代把明場表演的回技改稱“像聲”,一般由演員邊學口技邊說笑話。以後就正式改稱“相聲”了。

相聲的種類

相聲可分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三大類。

1單口相聲。單口相聲顧名思義是由一個演員單獨表演的相聲。它以“說”為主,有一定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在敘述情節的來龍去脈時,多采用反問式的手法。代替觀眾給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給以解答。單口相聲一定要有精練的詞句、幽默的情節,切忌語言拖拉、平鋪直敘。

2對口相聲。對口相聲是相聲形式中最常見的一種,由甲乙兩個演員對說,甲為“逗哏”,乙為“捧哏”,兩者緊密而巧妙地配合表演,在一句扣一句的幽默對話中,抖出了“包袱”,收到了藝術效果。

3群口相聲。群口相聲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演員表演的相聲。它除了對口相聲所有的“逗哏”和“捧哏”外,又增加了一名或多名角色——“泥縫兒”。三者之間可以各自分擔一定的責任。當然,三者間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對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的表演更加細膩,結構更加嚴謹,氣氛更加熱烈。

相聲的結構

一段相聲和一篇文章一樣,要求情節緊湊、人物鮮明、語言精煉,講究起承轉合,敘述、說理、爭辯也要求重點突出、層次分明。一篇完整的相聲作品,由開頭到結尾,要求步驟分明,節節上升,推向高潮,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相聲本身有一些習慣用語:一段完整的相聲段子叫“一塊活”,一段相聲的開場白、前言叫“墊話兒”(鋪墊的閑話的意思)。從“墊話兒”轉入正文叫“人活”。正文也叫“正活”。一段相聲的結尾叫“攢底”。“一塊活”的結構分開頭的“墊話兒”、中間的“正活”和結尾的“攢底”三個部分。過去曾有把“墊話”後的開頭叫“瓢把兒”的說法,實際上“瓢把兒”有沒有都可以。“墊話兒”有長有短,有的能發展成獨立小段,有的能衍成一段相聲。它的安排和運用必須由遠到近、由被到此,以有助於聯係作品的主題。傳統相聲的“墊話兒”有的像一頂帽子,放在哪段相聲段子前頭都可以。新相聲的“墊話兒”已成為“正活兒”的必要組成部分。

“正活兒”是表達主題最突出的部分。在“正活兒”的每一個小段落裏,都要求組織好“包袱”,用來塑造人物,展開情節,充分表達作品的思想意義。觀眾由此受到的藝術感染也會一次比一次深刻。

“攢底”指相聲的結尾,也要設計一個“包袱”。因為相聲的表演規律是直線上升的,事物發展到頂點,藝術效果也就達到了,“正活兒”也就接近結束了。“底”要攢在矛盾處於高潮的地方,也就是喜劇效果最強烈的地方。要做到總結全局,前後呼應,設計一個又脆又響的“包袱”,但決不能節外生枝、脫離主題。

相聲的語言

相聲是通過說、學、逗、唱而抖響“包袱”、引人發笑的一種語言表演藝術。相聲語言的基本特點應該是:幽默、詼諧。變化多姿,使觀眾聽後放聲大笑,心曠神恰。

一般來說,相聲的語言有五種特色:

1明快犀快。要求模擬人物的語言要幹淨利落、鮮明犀利;抨擊錯誤論點,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2生動形象。指不論寫人還是敘事,語言都必須具體、生動、形象,使觀眾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感覺非常親切。

3通俗易懂。相聲的語言是從群眾的口語加工提煉而成的,它既不是著得懂聽不懂的書麵語言,也不是充滿濃鬱市民氣息的老北京土話,而是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普通話。

4豐富多彩。相聲語言的豐富多彩表現在多用方言上。傳統相聲中經常使用“例口”——即用山東話、山西話、上海話等等的方言來模擬人物的音容笑貌。後來又增加了廣州話、南洋華僑話、日語、英語等,在語言上日益豐富多彩。如相聲《寧波話》表演時說“沙發”是簡譜裏的“54”,“棉紗線”是“357”,連在一起如練簡譜,聽來歡快動人。相聲語言的豐富多彩,還表現在經常采用演出的學唱節目上。如從過去的學唱京、評、豫、越、戲曲、評彈、鼓曲、快書,直到今大學唱的各種通俗歌曲以及吉它彈唱。

5悅耳動聽。傳統相聲中如《菜單子》中的報菜名、《地理圖》中的報地名、《大保鏢》中的背練武趟子等等,表演時達到了語言流暢、聲韻悠揚的效果。此外,相聲中經常有各種形式的歌曲、曲藝參與其間,為相聲的語言增添了音樂性。

相聲的包袱

相聲的“包袱”即調動人們發笑的各種藝術手段。

編寫、表演相聲“包袱”時,首先要有豐富的生活基礎,同時也要了解組織“包袱”需要應用的一些手法,構思時才會得心應手。

“包袱”必須用精煉的語言真實地反映生活。要風趣而不庸俗,詼諧而不油滑,達到新穎自然、格調清新的效果。在組織產包袱”時,既要善於借鑒傳統技巧,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推陳出新。

2小品

小品是曲藝的一種派生,或者說是曲藝的升華,在現實社會中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其幽默、調笑的語言,聲淚俱下的神態,其出乎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收場效果往往使人回味無窮。為使這一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經久不衰,在實際的表現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1選擇有故事性、曲折性和有教育意義的題材;

2對現實題材進行有力度的藝術加工,使其帶有合理的誇張性;

3語言追求短小精悍,富有幽默感,弱化“貧嘴”;

4注重語言與神態、動作的有機結合。

5舞台環境簡潔,但又緊扣主題;

6寓意一定要深刻,力求有回味和聯想;

7結局做到戛然而止,卻又始料不及;

8演出人員的著裝傾向於臉譜化:

9演出人員的排演著眼於精益求精,要不斷否定自己、完善自己。

3評書

評書概述

說書講史這種曲藝形式,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傳統。遠在漢代就有了說書藝人。各地對評書的稱謂不一:華北一帶稱評書,東北一帶稱評詞,江浙閩一帶稱評話。以說中、長篇的較多,統稱說大書的,全國總共有十四種。解放後各地整理的優秀傳統書目有《興唐傳》、《嶽飛傳》、《楊家將》等。新創作改編的長篇評書有《赤膽忠心》、《平原槍聲》等。

評書的結構

評書在結構方麵應注意三點:

1結構要周密嚴謹,在選擇事件上要有清晰的來龍去脈,情節不要蕪雜,要有頭有尾,巧妙穿插,使人聽得明白。

2情節上既跌宕起伏又前後連貫。要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不要一味追求離奇,使人們感到刻意創作的痕跡。

3在矛盾設置上要波瀾起伏、曲折動人、緊湊生動。

評書的筆法

1明筆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