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冷藏
冷藏是一種利用天然冰貯藏食物的方法,藉以用低溫來延長食物的貯藏時間,主要用於熟食品、酒類、鮮魚和水果的貯藏。這種貯藏方法我國出現於西周。《詩經·豳風·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的記載,這是講西周時期采集和貯藏天然冰的情況,淩陰就是冰庫。到春秋戰國,《周禮》已記載當時用鑒盛冰,以貯藏膳羞和酒槳了。
宋代開始利用天然冰來保藏黃花魚,當時稱為冰鮮。宋《吳郡誌》載:“石首魚(即黃花魚)……吳人甚珍之,以楝花時為候,諺曰:楝子花開石首來,筍中被絮舞三台。言典賣冬具以買魚也。此時已微熱,魚多肉敗氣臭,吳人既習慣,嗜之無所簡擇,故又有忍臭吃石首之譏。二十年來,沿海大家始藏冰,悉以冰養魚,遂不敗,然與自鮮好者,味終不及。以有冰故,遂販至江東金陵以西,此亦古之所未聞也。”由於有了冷藏,很大程度上降少了黃花魚的腐敗變質,延長了它的保鮮時間。
冷藏古代亦用來貯藏水果,據明代《群芳譜》記載,當時用冰窖貯藏蘋果,“至夏月味尤美。”和水果冷藏性質相近的貯藏方法,還有冰藏。這種方法出現的時間要早於水果冷藏,宋代已開始有用冰藏來貯藏水果了。北宋時的《文昌雜集》記載說:“餘奉使北遼,……時方窮臘,坐上有北京壓沙梨,冰凍不可食,接拌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結,已而敲去,梨已融釋。自爾凡所攜柑桔之類,皆用此法,味卻如故也。”明清時期,這種凍藏法在我國西北地區,使用相當普遍。今日北京流行的名果凍柿,便是這一古法的遺存。
塗蠟
塗蠟是用塗料以防果品水分蒸發,保持果品鮮度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保藏鮮果,現稱塗蠟保鮮,隋文帝時我國已使用這種保鮮方法。《五代新說》載:“隋文帝嗜柑,蜀中摘黃柑,皆以蠟封蒂獻,日久猶鮮。”《通誌》也有這方麵的記載:“舊時采貢(荔枝),以蠟封其枝,或以蜜漬之。”明代用以藏葡萄,《臒仙神隱書》說:“葡萄以蠟裹頓罐中,再溶蠟封之,至冬不壞。”塗料的應用,國外始於1923年,用凡士林油塗紙包蘋果,1935年始有薄橡膠膜利用的研究,商業上大量使用塗料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可見我國是利用塗蠟保鮮最早的國家之一。
混果
混果是我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貯藏方法,它是利用混入別的果實或種子的辦法來達到貯藏的目的。這種方法最初見於宋代文獻的記載。《歸田錄》載:“(金桔)欲久留者,則於綠豆中藏之,可經時不變,雲桔性熱,而豆性涼,故能久也。”《物類相感誌》上還記有用蘿葡藏梨的方法:“藏梨子用蘿葡間之,勿令相著,經年不爛,或削梨蒂插蘿葡上,亦不得爛。”
混果貯藏中蘿葡藏梨可以蘿葡的水分,以防梨失水雕萎,綠豆藏金桔可以豆代沙,起到保溫和減少芳香素揮發的作用,其中是否還有別的生物因素,尚待進一步研究。
密封
密封這種方法主要用於貯藏鮮果,其原理是利用果品自身的呼吸,消耗空氣中的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以改變貯器中的氣體成分,進而抑製果品的呼吸,減少養份消耗,以竹貯荔枝示意圖達到保藏的目的。宋代《格物談》上已記載有這種方法,當時主要用於櫻桃保鮮:“地上活毛竹穵(挖)一孔,揀有蒂櫻桃裝滿,仍將口封固、夏開出不壞。明代則利用毛竹藏荔枝。《荔枝譜》載:“鄉人常選紅鮮者,於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竅,置荔枝節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借竹生氣滋潤,可藏到冬春、色香不變。除此之外,還有用缸、甕、罐、盆、碗作貯器,密封貯藏。國外利用密封進行氣調貯藏,始於19世紀初期,1920~1931年英國科學家開特和威斯脫在理論上進一步得出降低氧的濃度,可以減緩水果新陳代謝的結論,從而促進了氣調在商業上的應用,這些都是近代科學的研究成果,但從人類使用氣調貯藏技術的曆史來說,首先發現氣調可以延長水果保藏時間,並使用氣調來保藏水果的,則是我國。因此,可以說氣調貯藏是我國古代在貯藏技術上作出的又一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