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曆代教育家

孔子:萬世師表

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動

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他的祖先也是宋國的貴族,他是宋公孫嘉的後代,公孫嘉字孔父,我國古人有以祖先的“字”為姓的,孔丘就是按這種方式姓孔的。公孫嘉在宋國貴族內部的傾軋中被殺,其子逃亡到魯國,傳了五代,即到孔丘。

孔丘的父親孔紇,字叔梁,是魯國的下級武官,以力士聞名。傳說孔紇有9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這個兒子還是殘疾人,走路一瘸一拐的,孔紇很不滿意,於是他就和新娶的妻子一起到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賜一子。後來果然生了兒子,孔紇以為這是在尼丘山上求來的,就取名為丘。“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夫子”是老師的意思。因為孔丘開創私學,並著書立說,為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陂尊為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敬稱他為“孔夫子”。“聖”是聰明智慧的意思,孔丘弟子3000,賢人70,聲譽甚高,古代公認他是有學問的聰明人,是“聖人”。西漢武帝之後,認為儒家思想對統治者有利,從此孔丘受到尊崇。他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相當於蘇格拉底在古希臘教育史上的地位。

孔丘3歲時,其父孔紇就去世了,他連父親的葬地都不知道,從此家境更加衰落,不得不做些雜活,一則贍養他的寡母,二則自己生活,所以他自稱“吾少也賤”。長大之後,他當上了管倉庫的“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據說他當委吏時,賬目弄得很清楚;當乘田時孔子像,牛羊養得很壯,表現出他是有做實際工作的才能的。

大約在30歲左右的時候,他開始講學。起初隻收二三名學生,人雖少,卻是件新鮮事。顏路、曾點、子路、冉有、子貢等就是他最早的學生。他平時講學是在曲阜城北的學舍裏,出外遊曆時,學生們也跟著一道,在社會上漸漸有了名聲,向他請教的學生越來越多了,後來他在魯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魯國貴族孟僖子臨死前還特地囑咐他的兒子跟孔丘學習。

孔子在50歲時,當上了魯國的“中都宰”,即“中都”的地方長官。不久又升為“司寇”(相當於司法部長)。但魯國的政局正處於動蕩不安之中,他隻作了3個月的“司寇”,便被迫離開了魯國,奔走於宋、衛、陳、齊等國,度過了14年的流亡生涯。他的政治主張不為各國執政者所采納。淒淒惶惶,找不到一個容身之處,在陳、蔡國流亡時,竟弄到絕糧的地步。但他仍不辭勞苦,堅持講學,在危難之中仍與弟子“習禮大樹下”,“講誦弦歌不衰”。

孔子重返魯國,已經是68歲的老人了,從此他專力從事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這樣度過了他的晚年。他死時,魯哀公致悼詞:“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魯哀公說:“我感到多麼孤獨;今後我向誰請教啊!”孔子的學生們在孔子墓旁搭起了草房,守喪3年,分別時都痛哭難舍。子貢不忍心離開,又獨自住了3年。子貢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登也”,意思是說,他老人家的不可以趕得上,猶如青天的不可以用階梯爬上去。表達了學生們對孔子無限的懷念和敬仰。子貢等早期學生,曾跟隨著他奔走四方,為救世而鬥爭。晚期學生如子遊、子夏、子張、曾參、顏淵等,接受孔子講學帶徒的衣缽,為傳播古代文化,也作了一定的貢獻。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講學,從事著作。“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是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上說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孔子一生大概教育了3000弟子,其中高材生有72人。孔子是中國私人講學的第一人,也是傳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中國古代文化的流傳以至後來的擴大和發展,是和他的功績分不開的。他在文化教育上的貢獻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是整理和保存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二是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比較係統的教育思想。

《論語》20篇,492章,11705個字。它記載著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少數學生的言語行事。它是語錄體散文,語言簡練、活潑生動、具體形象、用意深遠。有不少語句富含哲理,而又言簡意賅,耐人尋味,接近口語,明白易懂,已成為中國人民的格言和成語。它可作為中國最早的文化教育著作來讀。要想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傳統教育,《論語》是首先應該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