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私學,擴大教育對象的範圍
孔子說:“有教無類”。所謂“類”,即指按社會政治地位劃分的貴賤、庶鄙等種類。在孔子以前,夏、商、西周的學校教育為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所壟斷,不僅奴隸主貴族與平民、奴隸之間有嚴掐的階級界限,就是奴隸主貴族的內部也等級森嚴,有貴賤尊卑之分。孔子說“有教無類”,意思是說: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以教育,不分貴賤、庶鄙等界限,使教育普及於平民,這在當時是進步的。
孔子又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脩”是幹肉,又叫脯。每條脯叫一脩,10脩為一束。“束脩”即10條幹肉,用來作初次拜見的禮物。但這一禮物是菲薄的。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分地位高下、報酬厚薄,隻要主動拿10條幹肉的見麵薄禮,對這樣的人我是從沒有不教誨的。
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類”的,教育大權把持在少數貴族手裏,那時叫“學在官府”。到孔子時代,“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所謂“失官”,指的是西周宮廷官府失守學術,以孔子像致使其不能世代相傳。所謂“四夷”,指的是文化學術下移,流散於四麵八方。這時政治中心逐漸由周天子轉向勢力較強的諸侯國,政治中心的轉移導致文化教育中心的轉移,西周的典籍文物、禮器樂器也就隨之擴散到四麵八方。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即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麵,適應了“士”階層的興起及文化學術下移和曆史潮流,反映了新興的“士”階層的要求。“有教無類”的實質,是要求將教育對象從貴族擴大到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的來源,把學校教育由“宮廷”、“官府”移到“民間”,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孔子的學生成分是複雜的。隻有少數是貴族子弟,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等。少數是商人子弟,如子貢等,大都出身貧賤,如顏淵居陋巷,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曾參耘瓜,其母織布;閔子騫穿著蘆衣為父推車;仲弓父是“賤人”;子路食藜藿,負米養親;子張是魯之“鄙人”;子夏衣若懸鶉;公冶長坐守大牢;顏涿聚作過“大盜”。這說明孔子的學生實際上是由平民組成的。他的學生來自魯、齊、衛、晉、宋、陳、蔡、秦、楚等國。學生也不受年齡的限製,最大的學生,如秦商,隻比孔子小4歲,最小的學生,如公孫龍,“少孔子53歲”。這些都說明孔子說的“有教無類”,並不是一句空話,他的私學,的確不分氏族,不受等級、地區、年齡的限製。這在當時並不是一件小事,反映了春秋末期時代的特點,也反映了孔子辦私學的指導思想:擴大受教育者的範圍,促進文化學術下移和教育的普及。
主張培養“君子”,提出“學而優則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而“士”的標準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君子”原是奴隸主貴族統治名的專稱,即奴隸主貴族老爺的意思。孔子把它發展成為一個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精神貴族的理想人格,孔子把“君子”當作理想的培養目標。
孔子以前西周時代學校教育目的,主要是為西周社會培養官吏和軍事骨幹,要求其培養對象具有忠君與勇敢的品質,也要求具有“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的知識和技能。這種要求與孔子對“君子”的要求相比,那就簡單多了。
孔子要求的“君子”是什麼樣的人物呢?據《論語·憲問》載:子路曾問孔子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子路問:“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一般人民安樂。”子路又問:“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老百姓都得到安樂,堯舜大概也還難以做到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