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孟母三遷與斷織勸學

孟子名軻,戰國中期(前372~前285)鄒國人。鄒國是與魯國鄰近的一個小國,地點在現在的山東省鄒縣。

孟軻父早死,小時由孟母教養。孟母很注意對孟軻的教育。傳說孟家先住在墳墓附近,孟軻小時候做遊戲就學埋葬死人,孟母惟恐這樣下去對孟軻產生不良的影響,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軻住在集市旁邊,又去學商販叫賣,孟母感到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環境於是又把家遷到學校旁邊,使他便於學習禮儀,孟家最後定居下來了,這就是流傳很久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據傳孟軻小時候,讀書不努力,貪玩好耍。有一天孟母問他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孟軻說:“我的東西弄丟了,剛去把它找回來。”孟母聽了很生氣,就用刀把機上正在織的布割斷。孟軻又驚又怕地問:“母親為什麼這樣做?”孟母說:“要你用功讀書,就是要你成名。現在你不學習而去玩耍,就像我割裂機上的布一樣,布斷了再也難以接起來了。”此後孟軻懂得刻苦學習了,這也就是流傳已久的“斷織勸學”的故事。《三字經》寫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是指的這兩個故事。

還有一個“殺豚不欺子”的故事,說的是孟母對孟軻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準備殺一頭小豬,孟軻非常好奇,問孟母:“鄰居在幹什麼?”孟母說:“鄰居正在殺豬。”孟軻說:“殺豬幹什麼?”孟母笑了笑,隨口說道:“是給你吃啊!”剛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本來不是為孩子殺的豬,我為什麼要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一過失,孟母真的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軻吃了。

無論“孟母三遷”、“斷織勸學”和“殺豚不欺子”故事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如何,但故事所反映的主題思想是與孔子“學而優則仕”以及儒家重視的道德教育傳統思想是一致的,其中包含有重視教育與環境的作用,也包含有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中國古代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良好的家教是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條件。

孟軻稍長,從學於子思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孔亻及,所以司馬遷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孟軻通《五經》,尤長於《詩》、《書》、《春秋》。他雖沒直接受業於子思,確屬於子思學派,後世也稱他與子思一派為“思孟學派”。孟軻以孔子的繼承者自豪,還歎息自己出生晚,他對孔子尊崇備至,說古聖人的行為我可惜都沒有做到,至於我的願望乃是向孔子學習。

孟軻是孔子的崇拜者,他一生的出處進退也與孔子相似。成年以後從事私人講學,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遊曆四方,但不見用。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學和著述,孟軻的一生,除中年以後有20多年遊曆各國外,主要從事教育事業,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當作人生的樂事。這是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與“育”二字聯係起來;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養天下優秀人才之事當作人生最大的快樂。孟子的學生留下名字的雖沒有孔子的學生那麼多,但就《孟子》一書所記確切可考的也有10多人,如公孫醜、萬章、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孟仲子等。

據《孟子》載:孟軻遊曆各國時跟隨的車輛數十,從者數百,可見他的學生和隨從還是不少的。對於諸侯,他是很傲氣的,他認為向諸侯進言,就得輕視他們,不要把高高在上的諸侯地位放在眼裏,即不被權貴們的威勢所嚇倒而挫傷了說者的鬥爭勇氣。權貴們有財富、爵位,而我有仁義道德和學問,我為什麼覺得比他們少了什麼呢?公然表示與國君分庭抗禮,可見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是相當解放的。所以當時知識分子能夠在文化學術領域縱橫馳騁,少有顧忌。孟子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意思是說,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會裏,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快樂呢?這句話表現了孟子的膽識、氣魄、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時齊國的國都臨淄設有“稷下學宮”,招攬各國著名學者到學宮講學,一時成為四方學者薈萃之地。它雖是國家辦的學校,但不同於西周的官學,而是專為延聘各家各派學者來齊國講學而開設的,為各家各派提供自由爭辯的公共講壇,實際上是一所兼容並蓄各個學派的學府,包括儒、道、法、名、陰陽各家和“學無所主”的學者,孟子曾遊學於此,並備受優禮和尊重。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後的封建統治者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後人把孔孟的主張合起來稱之為“孔孟之道”。

晚年孟子回到家鄉從事教學,同他的弟子公孫醜、萬章等一起把他的言論編成《孟子》7篇。《孟子》與《論語》一樣,也是語錄體。各篇章之間無必然聯係。但其對問題的闡述,富有較強的邏輯性,具有論說的特點,其中有精細的刻畫,生動的比喻,流暢的文字,曲折盡情,波瀾壯闊,這說明戰國時代,學術思想界的形象思維與理論思維的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孟子自稱“好辯”,也是戰國中期著名的辯論家。《孟子》同《論語》一樣,是研究先秦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孟子》這部書的主要內容是講政治與教育問題,其哲學觀點也是從道德倫理問題出發而展開的,很值得我們一讀。

講道德,說仁義

《三字經》說:“《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僅12個字,概括了《孟子》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亦突出了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強調了‘仁義道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