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荀子與《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今山西南部)。生卒年不詳,他的政治、學術、教育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間。他是戰國末期與孟子齊名的一位儒家大師。

荀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也曾像孔孟一樣周遊列國,他曾到過趙、齊、楚、秦等國進行政治、學術、教育活動。這些國家政治經濟比較發達,學術和文化教育活動也很活躍。當時天下名士曾雲集齊國的稷下(齊國國都臨淄西門叫稷門),多達70餘人,學生最盛時曾達數百千人之多。傳說孟子曾兩次去稷下學宮。稷下學宮一直到戰國末都還存在。荀子年輕時即在這個著名的東方學府中學習,這裏為百家爭鳴提供了最好的講台,所以荀子有機會聽到各派學者的議論。戰國後期,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的曆史趨勢逐步形成,與此相應,在學術思想上也產生了融會諸子的要求。荀子既學於稷下,後來又在這裏長期執教,三次擔任“祭酒”,成為資望最高的“老師”(稱為“最為老師”)。時代的推動,加上優越的學習研究環境,使他有可能奮翅高舉,俯瞰群峰,對各個學派作全麵綜合的考察,而成為諸子學說的集大成者。他的傑出貢獻尤在於對天道觀作了唯物主義的闡述,對教育與教學、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在學習上的地位和意義提出了較為全麵的看法。他的教育專著《勸學》和他的光輝哲學專著《天論》、《解蔽》一樣,深沉博富,而又光芒四射,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最高成就。

荀子是戰國後期的儒家大師,他以孔子、子弓的繼承者自任。他師承了孔子以來的儒家傳統學說,並成為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荀子立足於儒家,吸取了道、墨、名、法各家的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和充實,別開一代新的學風。有人認為荀子可以說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易傳》、《中庸》),旁收諸子(道、墨、名、法名家諸子),開啟漢儒(漢代儒家),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從先秦到漢代的一個關鍵。此說很有道理。

《荀子》一書32篇,一般學者認為其中26篇是他本人所作,另6篇為他的學生所著的“弟子雜錄”。《論語》是語錄體,《孟子》是擴大了的語錄體,有的已接近散文。從《荀子》文章來看,已不是語錄體,而是論說文。《荀子》文章邏輯嚴謹,結構嚴密,分析深入,文辭富贍,在理論文字的表現形式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比喻層出不窮,多用排比,聲調鏗鏘,妙語連珠,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勸學》篇有這類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憎憎之事者,無赫赫之功。”這樣的文章經常誦讀,也是一種精神享受,可以讓我們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荀子的學生很多,著名的有韓非、李斯(是法家著名人物)、毛亨(傳《詩經》)、張蒼(傳《左傳》)、浮丘伯(傳《榖梁傳》)等。漢初著名的儒學大師,講到師承關係,不少是淵源於荀子。

“學不可以已”

《勸學》開宗明義地提出:“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意思是說:學習是不可以終止的,譬如青色是從藍色染料裏提取出來的,可是它比藍色還要青;冰是水結成的,可是它比水還要冷。以此比喻人隻有不停頓地學習,才能使認識不斷深化,達到新的高度。後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說明學生隻要努力學習、勤奮上進是可以超過老師的。這裏不僅包含有從量變到質變的因素,也包含了後人超過前人的發展觀點。

荀子認為學習的目的和作用,在於培養人的德操,改變人的素質,鍛煉堅定的意誌和信念,他以一根直木經過加工變成圓輪為例,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得到改造。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夠不停頓地學習,廣泛地學習,就能使自己具有淵博的知識,如果經常以自己所學的道理,隨時檢驗和考察自己的言行,那就不僅能增長自己的才智,而且會使自己的行為沒有過失,使學問和品德得到發展和提高,並可以“上為聖人,下為君子”。

荀子重視學習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如地理條件等,也包括人為的社會環境如師友等。荀子把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稱之為“漸”,也稱為“注錯”。“漸”是指環境的浸染,“注錯”是安置在什麼地方的意思,即指客觀處境,他認為客觀環境能為人們的學習提供重要的前提條件,人的賢與不肖之分不是由於先天的差異,而是由於後天安置環境的不同,所以他主張學習必須選擇善的環境。荀子是“性惡論”者,認為在善的環境中學習,本來的惡性也必定可以改變為善,在惡的環境中學習,本來的惡性則永遠也不會改變。所以荀子更重視教育、環境對人性的改造。他認為經過長期教育而不返還本始的惡性,這就起到變化本性的效果了,環境影響和習俗熏陶可以變化本性,風俗習慣能夠改變人的思想,長久地受它的影響,就會改變人的素質。他說幹越夷貉各少數民族的人,初生時啼哭的聲音都是相同的,長大後風俗習慣卻各不相同,這是後天教育與環境影響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認為環境對人發生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並不是機械地決定於客觀環境,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於人的自己,和人的德性行為有密切關係。如懈怠輕慢到了極點,就會忘記自身,災禍就會發生;自己有不道德的思想行為,怨恨就會集中起來;人不謹慎時言語有時會招惹禍患,行動有時也會招惹恥辱等,由此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是要通過人的主觀努力而實現的,這正是《勸學》的深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