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董仲舒學識淵博,弟子眾多,為皇帝所賞識,在他接受漢武帝親試“賢良”之士的三次策問中,為漢王朝提出了文教政策的建議。他繼承了孔孟的“德治”、“仁政”思想,並賦予神學觀點,用“天人感應”之說,宣稱天是至上的主宰與君權神授的思想,又講天道有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天意尊陽而卑陰,重德教而不重刑罰,他把教育當作國家的大事,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指出:“南麵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意思是說,王者在治理天下時,沒有不把教育當作主要任務的。
為了加強思想的統一,董仲舒對漢武帝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他認為重視統一是天地不變的原則,凡不屬於六經和孔子的學術的,都一律禁止,不許齊頭並進,這樣邪僻的學說消滅,然後學術的係統可以統一,法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所應走的方向了。他明確提出以“獨尊儒術”作為統一的指導思想,用來維護封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而使臣民知其所守與所從,這最適合於加強封建中央皇權和鞏固封建製度一統天下的事業,因此遂被漢武帝所采納,作為漢王朝統一的政治指導思想和文教政策的主旨。
為了培養和選拔精通儒經的人才,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開創太學以培養賢士,他說,平日不養士而想要求賢,就好像不雕刻玉而要求玉有文采一樣,那是辦不到的。所以他說培養人才沒有比辦好太學更為重要的了,太學是賢士所由出,教化的本源。他建議漢武帝興辦太學,聘請高明的教師來教養天下的人才,常考核他們,發展他們的才能,那麼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漢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於公元前124年下詔在京師長安正式設立了太學,以儒經博士為學官——專職教授,招收弟子50名,授以儒經,為國家培養官吏。這便是漢代正式成立太學之始。商周時代我國雖然已有了大學的初步形式,但嚴格地說,以傳授知識、研究專門學問為主要內容的最高學府,卻是從漢武帝時創立的太學開始的。所以由董仲舒建議漢武帝設立太學的舉動,在中國教育史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意義。漢代太學與歐洲的雅典大學、亞曆山大裏亞大學等同處於最古老的地位。
然而設太學以培養人才,周期較長,且人數有限,因此董仲舒又提出了“選士”辦法,即建議各級官員重視發現、推薦和選拔社會上既有的人才,並建議各級官員所選拔的人才如屬賢才則有賞,所選的人才如不肖則有罰。而且董仲舒還注意到在實踐中考察人才的賢德與才能,主張度量了才能再給他們以官職,考察了德行再來給他們以職位,反對憑資曆、熬年頭、論資排輩,不要以日月的積累計功,這也是很有價值的思想。由於培養人才和選拔人才雙管齊下,故能遍得天下之賢才。這種培養與選拔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同步前進的思想,不僅對封建時代的教育發生了重大影響,對今天我們改革教育、培養和選拔人才也是有啟發的。
董仲舒繼承了儒家的傳統,非常重視國家的教民事業,他認為王者的主要任務是實行德治和教化。他說,教化沒有建立就不能把人民納入正道。老百姓追求利益的趨向如同水向下流一樣,不用教化當作堤防的話,是不能停止的。所以教化建立而奸邪停止,這是堤防完好的證明。教化廢止而奸邪出現,用刑罰也不能製止,這是堤防壞了的證明。所以古時王者明白這個道理,在他們治理天下時,沒有不把教化當作主要任務的,在國都建立大學,在縣邑設立縣學、鄉學,用仁德來教育人民,用道義來感化人民,用禮節來調節人民,因而刑罰雖輕而人民沒有違犯禁令的,這是由於施行教化造成的良風美俗的原因啊!他還說,現在的郡縣令,就是人民的老師和領導,是派他們秉承風旨來宣傳教化的,如果這些地方官的教化工作沒有做好,那麼君主的仁德就不能宣揚,君主的恩惠就不能達到民間。由此可見,董仲舒十分重視教化工作,把教化民眾的任務當作各級行政官員的重要職責。在封建社會中,廣大勞動人民是不可能享受學校教育的,他們隻能受到封建王朝統治思想的教化與陶冶,也就是隻能接受官方“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及仁、義、禮、智、信)的宣傳與教化。漢代的各級地方官,特別是作為鄉官的“三老”等都是在民間對勞動群眾進行教化的,目的是使民眾不犯上作亂而成為良民。這就是董仲舒所提出的“務以德化民”在漢代文教政策上的實施情況。
總之,董仲舒的“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的思想,奠定了漢武帝文教政策的基礎,這不僅對漢代,而且對整個封建社會各個王朝的文教政策,都發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響。
善一、常一、專一
董仲舒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非常重視獨立思考,注意發揮主觀能動性。他自己在做學問的過程中,注意排除外界幹擾,專心致誌地探求學問。東漢時的王充就說過:“董仲舒讀《春秋》,專精一思。”他這種“專精一思”的精神,令人敬佩。
董仲舒曾提出過“善一”、“常一”和“專一”的學習要求。
所謂“善一”,就是要求專精於一,要有所專長。他說,一個人不善於一,沒有獲得某種專長,就不能立身,得不到社會的承認。
所謂“常一”,就是要求始終如一地努力學習一種學問。他認為人人都可以學習,但隻有堅持不懈地學習一種學問,才能獲得顯著成效。他曾引用過《詩經》和《尚書》中的話,提醒人們注意:“從早到晚,不敢懈怠”,“努力呀!努力呀!”以此激勵人們永遠努力學習,不斷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