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通人”與“鴻儒”
王充從他的“疾虛妄”、“重實論”的唯物主義思想出發,在培養目標方麵提出了他的創見,主張培養“通人”和“鴻儒”。
什麼是“通人”?王充認為能講說一經的,就是“儒生”;而能博覽古今的就是“通人”。“通人”不同於一般“儒生”的地方,就在於他能夠“博覽古今”而不固守一經。王充說,“通人”好比富人,不通的人,和窮人一樣。就形體而言,都是七尺之軀,可是“通人”的心中,包藏著百家的學問;不通的人,腹中空空連一頁書也沒有讀過,就像窮人的內室一樣,僅僅四堵壁立在那裏。人們估量到貧人的財產比不上富人,那麼也就應該知道通人和不通的人是不能相等的。但有人隻羨慕富裕卻不以通達為光榮,隻以貧窮為可羞,卻並不鄙視不賢。這是由於他們不懂得用類推的方法來進行比較對照。富人受羨慕乃是因為財貨多,應有盡有,所以人們羨慕他。富人不及儒生,儒生不及通人。通人積累文章書冊多箱,聖人賢者的言論,上自黃帝,下至秦漢治理國家、富裕家室的方法,諷刺社會、譏誚習俗的言論夠完備了。這些能使人通達事理,多見多聞,可以算做光榮了。那麼他值得尊崇的就不僅僅像擁有很多物質財富那樣了。蕭何破秦,進入鹹陽,收取秦宮文書圖冊,劉邦其所以能控製九州,乃是得力於這些文書啊。用文書知識統治天下,天下的財富比起一家人的物質財富來哪個多呢?
王充還說,人的眼睛看不見青色黃色,叫做瞎子;耳朵聽不見聲調,叫做聾子;鼻子不辨香臭,叫做癰病。患有鼻癰、耳聾和目盲症的,就絕不是一個健全的人。人們不廣泛地學習,不了解古今,不能識到世間萬事萬物,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就等於目瞎、耳聾、鼻癰一樣。儒生如果不去廣泛地閱覽,就免不了閉塞和晦暗,何況庸人沒有讀過書,不知道是非,算是十分閉塞和晦暗的了。這簡直是木偶泥人,耳朵眼睛都具備,就是不聞不見啊!
什麼是“鴻儒”?王充說:能精心思考,寫出文字,彙集成篇成章的,就是“鴻儒”。“鴻儒”不同於“通人”。“通人”隻務博覽,而“鴻儒”則能夠“精思著文”。王充說能好學勤力、博聞強識,這樣的人還是較多見的,而能夠著書撰文,評古論今,卻是較少見的了,一萬人中間也難找到一個。他說,能著書撰文,知識淵博而又會加以運用的人,就是“鴻儒”。因此,他非常看重“鴻儒”,他說:“儒生勝過俗人,通人勝過儒生,文人超過通人,鴻儒超過文人,所以鴻儒就是所謂超而又超的人啊!”
為什麼說“鴻儒”是超而又超的人呢?因為“鴻儒”不隻是能熟讀書籍、積聚知識,並且能夠運用知識,提出自己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寫成為人所用的東西。譬如工匠進入山林,看見木材或高或低沒有不知道的,又譬如醫者來到野外,看見藥草,或大或細,也沒有不認識的。可是如果他們不能夠斫伐樹木,作成房屋,采摘藥草,配成方劑,這是能懂得草木而不能使用它們啊!王充非常重視學以致用,認為“鴻儒”之可貴,就貴在於能運用所學。他說,如果僅僅能夠誦讀——誦詩讀書,縱然千篇以上,不過是鸚鵡學舌一類的事罷了。要能敷衍書傳的意義,寫出精美的文章,沒有超越凡人的才華,是辦不到的。這樣的人是大才大智的人,是國家和社會所必需的人才,好比珍珠美玉,不可多得,因為他們是很寶貴的!王充認為“鴻儒”是“超而又超”的最高級、最理想的知識分子,是“世之金玉”。這種“鴻儒”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思想家、哲學家、理論家。任何時代,“鴻儒”都是“稀有”的。在王充看來,孔子、董仲舒就屬於”鴻儒”,其特點就是能夠“立義創意”,“眇思自出於胸中”,即在理論上有所創見。王充為了反對當時僵化的教育狀況,提出要培養有獨立見解的“鴻儒”,這是王充教育觀、人才觀的卓越表現。王充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疾虛妄”,他有不同流俗的眼光和批判流俗的勇氣,他能夠運用刀筆為武器向社會不真實不合理的現象作理論鬥爭。王充理想中的卓越人物是必須有大才大智、能精思又能寫出犀利的批判文章者,這種人物是時代的俊傑,思想界撥亂反正、移風易俗的先鋒。王充推崇這樣的理想人才,對於當時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突破,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顏之推:“早教”與“晚學”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顏之推(約531~590)字介,梁朝金陵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出身於世代精於儒學的仕宦之家,早年得到家庭傳授儒學的熏陶,奠定了他一生的學術思想基礎。他博覽群書,通曉古今,且長於寫作,詞情典麗。他曾在南朝的梁朝和北朝的齊朝做官,齊亡以後又做隋朝的學士。他一生遭遇三次亡國之變,曆仕四朝之官,多次險遭殺身之禍,因而深懷忐忑之慮。
顏之推是當時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雖然沒有專門從事教育工作,但在晚年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鼓勵子孫繼承家業,揚名於世,他寫了《顏氏家訓》20篇。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反映了這個時代一部分教育史實,提出了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後代封建士大夫的家庭教育深受此書的影響,稱此書為“家教規範”。全書以說理為主旨,每篇都不是長篇巨製的專論,而是圍繞一個中心集合多則的隨筆、劄記。其寫法是先提出思想觀點,然後列舉若幹事例為證據,往往正反對比,愛憎鮮明。語言通俗平易,樸素無華。既不是六朝駢文,也有別於秦漢古文,而是接近當時口語的通俗文。全書內容豐富,議論橫生,文筆生動,趣味雋永,寫得深入淺出,語短意長,實實在在。有人用“一個老父親的叮嚀”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其內容與主旨,頗能得其精神。他是一位老於世故的長者、聰明睿智的學人、機靈權變的政治活動家,在平安地度過亂世的風雲之後,向他的家族子弟講述自己的經曆風險、體驗教訓、思想心得,作為一種思想、道德、文化、政治的訓導。顏氏是一個大家族,在顏之推所處的時代,政權頻繁更疊,風雲時時變幻,生命如草,殺人如麻,多少顯赫家族,暴興暴亡,而顏之推一家卻亂雲飛渡,從容不迫,趨利避害,維持住家族的生存、體麵與尊嚴,確屬不易,確需有一種原則、思想的支持與手段、方法的應付。雖說顏之推撰寫此書名為“家訓”’貫串了道德與精神的說教,但它卻是有機地寄寓於優美的言詞、動人的故事與豐富的學問、知識之中談曆史,談時事,談風俗,談掌故,談文學,談養生,談教育,談家庭,談哲學,談道德,談宗教……侃侃而談,娓娓動聽,尤其書中一些生動活潑的故事趣聞,明晰哲理的議論,家庭教育的原則方法,更能動人心扉,所以成為千古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