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認為誦讀可以幫助思考。他說,讀書之法是讀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再讀一遍。誦讀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麵流轉;若隻是口裏讀,心裏不思量,無論如何也記不仔細。由此可見,誦讀是為了幫助思考,而思考則需要借助於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誦讀。隻有這樣多讀熟讀,“口誦心維”,才能記得牢固,理解得深刻周詳,並可借以發明新義。

“熟讀精思”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符合朱熹的要求呢?朱熹說:“大抵觀業,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他認為要熟讀到“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精思到“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的程度,才算達到了要求,才能有所收獲。而且朱熹認為,即使做到了這一點,也並非就此而停止。他認為學習是無止境的,必須不斷地“熟讀”,不停地“精思”,才能不斷地有所收獲,有所進步。這是一個周而複始的循環過程,“又須疑不止如此,庶幾有進”。

“循序漸進”和“熟讀精思”是相互聯係和相互依存的。“循序漸進”要求依照讀書和認識發展的規律一步一步地去掌握知識,而“熟讀精思”則要求在讀書和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各個感知器官的積極性,既要使音形入於耳眼,聲跡存留於口,更要使思考著於內心,從而獲得純熟牢固的知識。“循序漸進”是關於讀書深淺次序的規定,而“熟讀精思”則是對讀書質量的要求。讀書要在“循序漸進”的前提下“熟讀精思”,而“循序漸進”的每一環節,也都需要貫穿“熟讀精思”的方法。

朱熹寫過一首絕句,題名為《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了池塘裏因為常有活水流來,沒有死水積滯,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境界,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提高認識時有些相似。朱熹以此比喻讀書、學習、做學問也應“通而不塞”,要有源源不斷的新知識或新見解來補充,才能使人見識通達,頭腦清新,這個比喻是十分形象和發人深思的。清新明朗,渾涵自如,對我們今天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讀書如何學習也是有啟發意義的。

朱熹還寫過一首絕句,題名也是《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所謂艨艟(蒙充)也叫艨衝,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那樣輕飄。中流,指河心。這裏說回想早先水淺時船推也推不動,白費了氣力;而今江水泛漲,船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航行,一點也不費勁了。朱熹在這裏並沒有講大道理,而是用形象思維方法,描寫了事物的變化,讓大家自己去體會其中那些和讀書、學習知識、掌握本領相溝通的地方。

朱熹寫了這兩首《觀書有感》的絕句,前者描述了一個透明如鏡的池塘,它之所以如此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的不斷流動補充的緣故;後者描述了一艘大船在水淺時是難以航行的,隻有在春天江水泛漲之後,大船才能在江心深水之中自由自在地航行。這兩首詩都以十分形象的比喻說明了隻有注重讀書方法,學習才能深透靈活,清新寬闊,運用自如,確有成效;隻有注重讀書方法,把難懂的書讀通了的時候,才會產生這兩首詩所描述的感覺與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