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朱熹接觸到了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對中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做了一番歸納和整理工作,他的這些見解是有價值的,我們應該研究它。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一生都很重視讀書,他認為“不讀書則義理無由明”,認為要窮理必須讀書。因為“天理”的精蘊全在聖賢的書中,因此他認為讀書是達到窮理的必經之途。
唐宋印板書流行之後,書的數量越來越多,讀書成為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讀書方法的研究也成為一個重要課題。朱熹對讀書方法曾有過詳細的闡述,形成了一套所謂“朱子讀書法”,其中許多是他一生讀書的心得體會和長期以來人們讀書的經驗總結,頗有一得之見。
朱熹的讀書方法,其要點有二:一是“循序而漸進”,二是“熟讀而精思”。
所謂“循序”,就是說應按照需要的緩急、書籍內容的深淺難易程度,依次去讀。先讀“其大而急者”,然後再讀及其他;先讀其淺而容易的,然後再讀其艱深而難懂的。所謂“漸進”就是說讀書要一步一步地前進,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驟進”,也不應期望於“速成”。
朱熹的“循序漸進”的讀書方法,是在前人教育經驗和讀書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完善起來的。如《學記》裏就說“學不躐等”,要求教學要“不淩節而施”。即教學要循序漸進地進行,不超越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在朱熹看來,讀書學習如同登山一樣,人們都想要登上山的高處,而要登上山的高處,就必須從低處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如果不經過低處,絕不可能一步就走到高處去。因此朱熹說:“學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費心力,須依次序,如法理會。”
朱熹是把讀書當作一個過程來看待的,他認為讀書的過程就猶如“攻堅木”一樣,一定要“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砍伐硬木時,應先砍那容易砍的地方,後砍那關節的地方,經過時間的推移,關節自會迎刃而解。他還把解決疑難問題比作“解亂繩”,在他看來,一時還解決不了的,就“姑置而徐理之”,即留待以後再逐步解決。但對於完成學習任務來說,朱熹卻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他認為學習要“謹守課程,嚴格要求”,“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不敢忘乎彼”,要一個一個地把問題搞清楚。
朱熹認為讀書也和上山一樣要花費一定的氣力,但是要“量力”而行。他說,讀書不可貪多,要常使自己力量有餘;相反,如果一味貪多,“雜然並行”,力量應付不了,讀書就會變成為一種苦惱,成為精神的負擔,效果反而不好。因此,他認為讀書應該“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即讀書計劃要從容,讀書工夫卻要紮實,在足夠的時間裏,以充沛的精力,抓緊時間,集中用功,卻不要希望速成。他認為“循序漸進”是一種合乎認識規律的讀書方法。在讀書過程中,沒有量的積累,沒有一定時間的漸染工夫,要達到學業上的“驟進”,隻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循序漸進”要求合理安排讀書的先後次序,而“熟讀精思”則要求深刻領會書中的思想。關於“熟讀精思”,前人已有這方麵的經驗,如荀子就說過:“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即要求在誦讀之中來求得貫穿,經過思考來求得會通。朱熹則認為“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後理自得見”。他比喻說,就如同吃果子一般,如果劈頭咬開就吞下去,是不會嚐出它的滋味的,隻有經過細細咀嚼,才會品出它的滋味到底是甜是苦還是辛辣,這就叫“知味”。既然果子要細嚼才會嚐到它的味道,那麼書籍也隻有熟讀才會真正領略其中的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