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朱熹的教育生涯

朱熹(1130~1200)南宋教育家、哲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號考亭、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僑居建陽(今屬福建)。

朱熹一生主要的活動是從事教育工作,從19歲登進士第到69歲罷官還鄉,50年間隻做過14年的地方官,擔任過40餘天的宋寧宗(趙擴)的侍講,其餘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於私人講學。即使是在做官期間,他也“職兼學事”或“時詣學校,訓誘諸生”,一邊從政,一邊教書。他曾先後創辦過同安縣學,複建白鹿洞書院,修複嶽麓書院,並到處鼓勵設置州縣學。他親自教過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及門弟子達千人之多。他認為教師“隻做得個引路的人”,因此,平日教學,循循善誘,孜孜不倦,一日不講學就一日不快樂,即使生病了,也帶病堅持講學,對教育工作、對學生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熱心教學的教育家,在他5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積累和總結了豐富的教學經驗,這些經驗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寶貴遺產。

朱熹的著述浩瀚,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及後人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朱熹在生前並未受到重視,他的學說還一度被稱之為“偽學”而遭禁。死後卻受到“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從祀孔廟”的崇高待遇,他的思想成了宋元明清時代的封建正統思想,對鞏固封建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也有很大的影響。在日本德川時代,“朱子學”也頗流行。

教師隻是一個“引路人”

朱熹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別人不能代替的。他說:“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不幹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他把讀書比作吃飯,不能“隻待別人理會,安放自家口裏”。他認為學習主要靠自己努力,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去掌握知識,這樣才能學得活、學得深、學得好。

既然這樣,那麼教師起什麼作用呢?他說:“指引者,師之功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雖然處於重要的地位,但終不能代替學生的作用。教師隻是一個“引路人”,在學生開始學習時給以引導指點——“示之於始”;在一個階段學習完結時,檢查學生學習是否正確,是否有成效,給予適當的評價、證明和裁斷——“證之於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遇到疑難時,教師與學生——“同商量而已”,商量時教師要適時的啟發。朱熹在《論語》的“不憤不啟”一章注上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此正所謂時雨之化。”不憤不悱,很難教導;待其憤悱,就豁然貫通了。這即是說,及時啟發,效果最佳,時雨之化,效果最好。這裏朱熹既強調了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又主張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結合起來,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見解。

朱熹認為學生在開始學習時,應竭盡全力勇猛奮發,像士兵作戰那樣,抱著有進無退、有死無生的決心。他把學習比做煉丹、煎藥,先需用猛火,然後“以慢火養之”。他又把學習比作推車,“初推卻用些力”。這些比喻都說明學習開始時應勇猛奮發、積極進取。但這不等於說以後學習就可以鬆懈下來,而是應該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所以他又十分強調“時習與溫故知新”。他說:“學貴時習……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即隨時、隨事、隨處都溫習已獲得的知識,不間斷地去“溫故”。他認為隻有不間斷地去“溫故”,才能使其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轉化為技能,並應用無窮。他認為那種隻知機械地重複舊聞而不能觸類旁通的人,是沒有作為的。朱熹這種既強調學習要勇猛奮發,又強調持之以恒,既重視時習溫故,又不忽視對新知探索的思想,是很有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