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曆代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思想

在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曆史上,產生過許多著名的教育家,他們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分別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並留下了豐富的教育思想資料,為中國文化教育寶庫增添了珍貴的遺產。

中國古代教育家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都在不同方麵不同程度上推動或影響著教育實踐的發展和變革。每一次社會變動必然引起教育上的某些變革,也就造就出一批教育家,他們的教育思想多是不同時期教育實踐的總結和概括,盡管總結和概括的程度或角度不甚相同,但都是當時教育實踐的反映。

春秋戰國時期“官守學業”的局麵逐步被打破,開始了“學術下移”的新趨勢。“學在官府”發生動搖,代之而起的是私學的勃興,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孔子(名丘,前551~前479)是首倡私學、開創私人講學之風的第一位大教育家。他綜合整理中國文化遺產,從事近50年的教育實踐,對教育問題進行了最全麵的論述。他創立的儒家學派經後人發揮和推崇成為中國古代文化教育思想的主流。《論語》一書保存了他的基本教育思想資料,可以說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學。繼之而起的是墨子(名翟,前490~前403)創立了代表手工業勞動者的墨家學派,被視為與孔子並稱的“世之顯學”。他在科技教育、邏輯思維的培養和道德意誌鍛煉方麵有突出的貢獻。《墨子》一書保存了他的教育思想資料,特別是《墨經》是中國最早的科技教育遺產。孔墨顯學的抗衡,開諸子百家爭鳴的先聲。戰國中期,儒分為八派,最著名的當推孟荀兩大學派。孟子(名軻,前372~前289)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門下,自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他發展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唯心主義成分,卻進一步豐富了辯證法因素。他從性善論出發論述了教育的作用在“存心養性”,在教學上強調要自動自得、循序漸進、專心致誌、因材施教;在道德教育上強調立誌持誌、反求諸己、鍛煉意誌、改過遷善。在漢以後,孟子的思想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正宗,並成為宋明理學教育思想的直接淵源。荀子(名況,前298~前238)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吸收了道、法諸家的思想,發展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唯物主義成分。他從性惡論出發否定了先天論,強調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強調後天因素,在教學上重視積、漸;在道德教育上重隆禮、從師。漢代成書的《禮記》彙集了先秦儒家各派的教育思想資料,其中的《大學》、《中庸》、《學記》、《樂記》更是膾炙人口的教育名篇。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商鞅(前390~前338)、韓非(前281~前233),道家老子(名聃,生卒年不詳)、莊周(前369~前286)以及托名於管仲(前725~前645)的《管子》和呂不韋集名士含百家撰輯的《呂氏春秋》等對教育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見解,進行了深刻的論述。春秋戰國時期眾多的教育家和豐富的教育論著所探討的教育問題十分廣泛,幾乎包含了整個中國古代教育所有問題的萌芽,重點探討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育的內容、對象、途徑、方式、方法等等。他們的答案不盡相同,甚至相左,但從不同角度深化對教育問題的認識,為後人積累了珍貴的教育思想資料。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的封建製度奠基時期,教育家探討教育問題的重點是尋找適應封建中央集權製需要的教育指導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秦始皇(前259~前210)、李斯(?~前208)提出並實行了焚詩書、禁私學、學法令、以吏為師的教育主張。西漢時期著重探討秦朝速亡的教訓,尋找更適應封建集權製的教育指導思想,由漢初黃老之學的探索,發展到漢武帝時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他以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為指導,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論證了“三綱五常”的倫理觀,提出“聖人之性、中民之性、鬥筲之性”的性三品說,以及設學校以養士,興貢舉以選士,重教化以設堤防等一係列教育主張,開以後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宗的局麵。漢代教育家的主要精力集中於對儒家經書的搜集整理、注釋、傳授,把封建教育的教材建設向前推進了一步。馬融(79~166)、鄭玄(127~200)是最著名的經學大師,他們對儒家經書的注釋具有較高的權威性。王充(27~97)對以董仲舒為代表的神學目的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特別在認識論方麵,對知識的來源、知識的獲得,知識的應用等提出鮮明的唯物主義觀點,成為繼荀子之後最有影響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教育傳統的重要代表人物。《論衡》是他的教育名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多年戰亂,學校興廢無常,儒學獨尊的地位有所削弱,佛、道思想異常活躍,學術思想界呈多元性,主導思潮為玄學。玄學是用道家思想,即《周易》、《老子》、《莊子》(被稱為“三玄”)來解釋儒家經典,具有高度的抽象思辨形式。何晏(190~249)、王弼(226~249)、阮籍(210~263)、嵇康(223~262)、裴危頁(267~300)、向秀(227~272)等都是著名的玄學家。在教育思想上,他們提出“名教出於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等命題。後期的玄學家又與佛學趨於合流。儒家教育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造成“儒墨之跡見鄙,道家之言遂盛”的局麵。由於官學受政治風雲影響而時興時廢,家庭教育得到充分發展。顏之推(531~590)總結了家庭教育的經驗,著成《顏氏家訓》一書,成為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遺產。對前代教育進行認真嚴肅的反思,有的對當時教育提出尖銳的批評,有的對當時教育提出積極的建議,並從事大膽的改革。這就構成了理學教育思想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條件。胡瑗(993~1059)是宋代理學教育思想的先驅。他提倡興學育才,主張“明體達用”,致力於“一道德而同風俗”,在蘇州郡學和湖州州學從教20餘年,創“蘇湖教法”,聞名朝野。二程(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依據周敦頤(1017~1073)《太極圖說》性、理命題,提出性即理、心即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建立起理學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張載(1020~1077)把人性區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教育的功能在“變化氣質”。在北宋時期,周敦頤(濂學)、二程(洛學)、張載(關學)被視為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人,也是理學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南宋時期的朱熹(1130~1200)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從南宋末,經元、明、清,影響中國古代教育達700餘年。《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大全》保留了他豐富的教育思想資料,他撰著的《四書集注》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教育的通用教材,其作用超過《五經正義》。他對教育王守仁像問題的論述涉及各個方麵,特別是對道德教育、教學和讀書方法都有深刻的見解。南宋時期的另一位思想家、教育家陸九淵(1139~1193)卻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創立了與朱熹的理學相抗衡的“心學”,提出“心即理”,“明理”、“立心”、“存養”、“剝落”、“減擔”等修養論。朱陸論爭成為南宋時期教育思想論爭的主要內容,影響及於元、明、清。南宋末年,以陳亮(1143~1194)為代表的“永康學派”和以葉適(1150~1223)為代表的“永嘉學派”提出講究實事實學、經世致用的事功教育思想。陳葉“左袒非朱,右袒非陸”的鬥爭,具有唯物主義教育思想反對唯心主義教育思想鬥爭的性質,有重要的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