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時期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統治北部以至全國的時期。各族統治者為了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都推行“漢化”方針,從而促進了漢族文化教育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交流和融合,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教育的發展。完顏雍(1123~1189)、元好問(1190~1257)、忽必烈(1215~1294)、耶律楚材(1190~1244)等都是少數民族的著名教育家。許衡(1209~1281)、姚樞(1203~1280)、郝經(1223~1275)、吳澄(1249~1333)、金履祥(?~1303)等漢族知識分子對這一時期教育思想的發展都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貢獻。
明朝中葉之前,程朱理學教育思想占據統治地位,並已呈現日趨僵化、空疏的趨勢。王陽明(字守仁,1472~1528)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教育思想,形成了與程朱理學相徑庭的“心學”教育思想體係。他對道德教育、軍事教育、社會教育、兒童教育都有深刻的論述。他和他的弟子熱心於建書院、聚徒講學,對書院“講會”製度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至明末有高攀龍、顧憲成兄弟的東林書院,使書院自由講學之風呈鼎盛之勢,從而釀成書院被禁毀之禍。
明清之際,中國封建社會內部萌發著資本主義因素,西方傳教士陸續來華,西學東漸的肇始,封建教育也在發生變化。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強烈地批判封建傳統教育中專製主義、僵化、空疏的弊病,提倡教育的民主性、實用性、活動性,形成了以黃宗羲(1610~1695)、顧炎武(1613~1682)、王夫之(1619~1692)、顏元(1635~1704)、李(1659~1733)等為代表的早期啟蒙教育思想的教育家群體。他們的教育思想中彙集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精華。徐光啟(1562~1633)、梅文鼎(1633~1721)在傳播西學教育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
戴震像清朝官方正統教育思想仍以宋明理學為主,但已缺乏生機。一些學者和教育家熱衷於複興“漢學”。考據學派的興起,成為清代學術和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戴震對理學教育思想進行了深刻而尖銳的批判,發出了“禮教”是“以理殺人”的呼喊。阮元以詁經精舍為基地,發展了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傳統。至清末,則有魏源、龔自珍提出了向西方學習,“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教育思想,預示著中國教育由古代向近代過渡的新趨勢已經形成。
兩千多年來,眾多的教育家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針對當時提出的教育問題,從不同的方麵提出了各自的主張,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他們之間有過激烈的論爭,又在不斷地相互吸收、融合。教育思想發展的曆史正是不同學派論爭、融合,再論爭、再融合的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推動人們對教育問題認識的深化。不同曆史時期突出的教育問題是不盡相同的,每個教育家從不同的立場、觀點出發對這些教育問題的認識也有差別。但是,教育的發展具有連續性,教育問題的基本方麵往往成為各曆史時期絕大多數教育家始終關注和探索的熱點。概括起來,中國古代教育家長期關注和探索的教育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麵,這就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教學問題、道德教育問題、教師和師生關係問題。
關於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家所普遍關注的問題,直到現在仍然是教育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它與政治、經濟以及其他社會現象有著密切的聯係,又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中國古代許多教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這一點,並且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概括地說,中國古代教育家多從兩個方麵來論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教育與政治、經濟、法律、軍事等的關係;二是教育與人的發展和成長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教育的社會作用和教育的個體發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