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教育普遍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不少教育家甚至過分誇大了教育的社會作用,具有教育萬能論的傾向。孔子最早從教育與政治、經濟、軍事的關係的角度論述教育的社會作用,他認為一個國家有眾多的人口,必須發展經濟,使之富強;還要加強教育工作。庶、富、教是治國的三個基本條件。他把“足食、足兵、民信”作為立國治民的基本要素,提出在不得已時寧可去食、去兵,也不能放棄教育而失掉民信。孟子從施仁政出發,認為仁政的核心在“得民”,而“得民”的關鍵在教育,“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他繼承孔子“庶、富、教”的思想,主張在“製民之產”的同時,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荀子認為教育是強國富民的重要條件,“教誨之,調一之,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觸犯)也”。《學記》綜合先秦諸家對教育的社會作用作了高度的概括,“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這一觀點成為中國古代教育家有關教育的社會作用的經典結論。

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始終是中國古代教育家注重的問題。他們往往通過研究人性及其與教育的關係,來探討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性與教育的關係就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教育家探討和爭論的重要問題之一。孔子首先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命題,認為人生來差別是不大的,人的差別是後天教育和學習的結果,肯定了教育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有力地衝擊了以天命論為基礎的“血統論”和宗法世襲觀念。他在肯定“有教無類”的同時,仍承認“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墨子曾批評他“教人學而執有命,是猶命人葆而去其冠也”。孟、荀進一步討論了性的善惡及其與教育的關係問題。孟子斷定“性善”,人生來就有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教育的作用在於收回散失的“善性”,存養先天的“善性”並加以擴充,“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荀子則斷定“性惡”,人先天具有“好利”、“嫉惡”、“好聲色”等情欲,其為善全靠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是唯心主義的,以此來論證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自然是不科學的。然而,孟荀從兩個極端都證明了教育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分別從教育的可能性和教育的必要性,從強調向內的自我修養和向外的“注錯”“積偽”兩個方麵深化了孔子的思想。可以說,孔子的著眼點是解決生知和學知的問題,孟荀則著重解決如何學知的問題。漢唐時期的教育家適應鞏固封建等級製的需要,調和孔子“性相近,習相遠”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矛盾,以及孟子“性善”和荀子“性惡”的對立,提出“性三品”的思想,來論證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董仲舒首先提出有聖人之性、中民之性、鬥筲之性。認為聖人之性是不教而善的,鬥筲之性是教而不可善的,惟有中民之性是可教而善的,並且是“待教而後善”的。王充基本上也主張“性三品”說,但他與董仲舒的主張又有著明顯的區別。他認為無論性善性惡之人,都可以變化,關鍵在教育,“在化不在性”,“在於教,不獨在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惡;惡則輔保禁防,令漸於善”。天下無不可變之性,無不可教之人,更充分地肯定了教育對所有人的發展均具有決定性作用。宋明以後的理學和反理學的思想家與教育家,都很重視人性與教育的關係,這一問題成為他們論爭的中心課題。理學思想可分為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和以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他們之間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許多基本問題上又是一致的。在人性與教育問題上理學家兩大流派的基本觀點可概括為二:第一,性即理或心即理。理即天理,是先驗的,所謂“理在事先”、“理在事上”,或說理即吾心之良知,“理在吾心”,“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理是至高無上、至善至美的。惡來自人欲,生於氣質。天理與人欲是對立的。第二,教育的作用在於“存天理,滅人欲”。或是通過格物致知、即物窮理;或者通過“致吾心之良知”。總之,“蔽於人欲則亡天理”,“無人欲則皆天理”。與理學思想不同或對立的思想家、教育家,從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陳亮、葉適,明朝的王廷相、李贄,直到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顏元和清朝的戴震,他們的見解雖各不相同,其基本精神卻有一致之處。他們都對理學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其觀點也可概括為二:第一,他們提出形寓於器,理在事中,反對先驗的、超然的“天理”或“良知”。第二,他們認為天理和人欲並非對立,“人心本無天理,天理正從人欲中見,人欲恰好處,即天理也。向無人欲,則亦並無天理之可言矣”。因此,“存天理,滅人欲”是沒有根據的,實際上是“以理殺人”。

關於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古代教育家進行了兩千年的探索或爭論,積累了豐富的思想資料,為人們認識的深化提供了曆史的借鑒。

關於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多數人都親自從事教學活動,並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於教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有不少論述至今仍給人們深刻的啟發。

一般說來,中國古代教育家的教學思想是以總結實際教學經驗為主要內容的,因此帶有較明顯的直觀性或描述性,但也有不少達到或接近理論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