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教育方法上,王守仁提出以“誘”、“導”、“諷”來取代“督”、“責”、“罰”,即在整個教學中, “誘之歌詩”,“導之習禮”,“諷之讀書”。王守仁認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因此,教育兒童應從他們的特點出發,以誘導、啟發、諷勸的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趨向鼓舞,中心喜悅”。

第二,在教學內容上,要發揮各門功課的教育作用。王守仁認為,“歌詩”、“讀書”、“習禮”等課程,不能隻看到其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功能,還要注重其陶冶情感,促進身體發育的作用。比如“歌詩”的教育意義,不僅在激發學童的誌向、意誌,還在於把兒童的跳號呼嘯引向詠歌,將兒童內心的憂悶導向音律,起調節學童情感的作用。比如“習禮”的教育意義,不隻是為了養成禮義習慣,起道德教育的作用,還可通過禮義動作的練習,達到鍛煉身體的作用。比如“讀書”,不隻是為開發智慧,增加知識,還具有形成道德觀念、調節道德情感的作用。

第三,在教學程序上,要動靜搭配,體腦交叉。王守仁對每日功課有精心的安排:“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複誦書講書,次歌詩。”每日清晨,教師逐一詢問學童在家的道德表現,然後開始正式學習。在背書、讀書之後,安排“習禮”,以動蕩其血脈,舒展其筋骨。在第二次讀書之後,又以歌詩結束一天的課業。這樣動靜搭配,體腦交叉,可以保障學童的活力,使其在愉悅的情緒中完成學業。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主張,注意到了兒童年齡特點和兒童心理特點,因而他的見解比前人更為深刻而獨到,在中國古代的兒童教育理論中,是有重要價值的。

後記

《中國科技史話》是一部全景式再現中國科技發展曆程的大型圖書,它在吸收國內外史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中國文明悠久曆史沉澱下來的豐富的科技圖文史料,按分科綜述的形式進行編排,直觀的介紹中國科技發展進程。全書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圖文並茂,體係完整。

《中國科技史話》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大圖書館、科研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科技專家與學者提出了大量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同時高度負責的責任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參閱了大量中國科技原著和國內外學者撰寫的有關中國科技的著作,出於本書體例上的考慮,許多著作在書中未能一一注明,在此,我們向諸位作者深表感謝。希望作者朋友們在見書後,能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書編委會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