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4
36.殺我
明嘉靖某年,朝廷無道,有一次遇上天災,餓死、病死了許多百姓。有人寫了這樣的兩首詩。一首是——
“年去年來來去忙,
不飲千觴飲百觴;
今年若還要酒吃,
除卻酒邊酉字旁。”(意即“隻能飲水”)
另一首是——
“年去年來來去忙,
不殺鵝時也殺羊;
今年若還要鵝吃,
除卻鵝邊烏字旁。”(意即“殺我”)
37.清和橋
從前,在新城縣城內的大清河上有座橋,叫清和橋。一日清和橋頭廟裏的一個和尚跟當地的一位秀才同來橋上散心兒,見橋下有位年輕女子正在洗衣服,二人麵朝那女子對起詩來。那和尚說:“有水也念清,無水也念青,去了清邊水,添爭變成靜。靜養性,滿腹經文隨身帶。有朝一日芙蓉花兒開,給我和尚端上來。”
和尚作罷詩,秀才接著作詩道:“有口也念和,無口也念禾,去掉和邊口,添鬥變成科。科為貴,滿腹詩文隨身帶。有朝一日芙蓉花兒開,給我秀才端上來。”
橋下洗衣服的女子聽了他二人的詩句,不由怒火胸中燒,立刻把手上的水擦幹,對他二人說:“這橋叫清和橋。你們二位,一個以清字為題作了詩,一個以和字為題作了詩,隻剩下橋字了,看我以橋字為題作詩一首給你們聽聽:‘有木也念橋,無木也念喬,去了橋邊木,添女變作嬌。嬌娘美,人人愛,生兒生女隨身帶,有朝一日生雙胎,一個作和尚,一個作秀才。’”
38.放狗屁的詩
傳說在古代,有一位先生到某古寺遊覽,發現很多遊人在寺門的粉牆上留下“遊痕”。其中多是字體歪歪扭扭,文句狗屁不通的東西。這位先生看後,義憤填膺,揮筆題寫了一首詩來加以斥責:
此牆上麵文字多,
非文非詩也非歌。
吃完大糞放狗屁,
有才何不早登科!
“登科”指參加科舉考試獲得了功名。
這位老兄是要諷刺題字者,殊知這一來,自己也成了諷刺的對象。詩寫得粗俗不堪,同樣屬於“放狗屁”之作。
還有一首“野詩”,也是諷刺人們在風景勝地的牆壁上亂題亂寫的:
桃紅柳綠春光好,
個個詩人丈二長。
不是詩人長丈二,
為何放屁在高牆!
39.四秀才吃飯
一個姓苗、一個姓葛、一個姓蕭和一個姓楊名林標的秀才常在一起吃飯。每次飯後,楊秀才總是一抹嘴便揚長而去,從不掏飯錢。苗、葛、蕭三個秀才很不滿意。他們商量好一個辦法,飯後每人用三個同頭字和三個同旁字作一首詩,誰作不來誰出飯錢,想用這個法子治一下一毛不拔的楊秀才。
一次,四個秀才又在一起吃飯。他們酒足飯飽後,苗秀才先賦了一首詩:“三字同頭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要找大丈夫,得到江海湖。到了江海湖,不愁大丈夫。”
第二是葛秀才賦:“三字同頭官宦家,三字同旁綾纓紗。要穿綾纓紗,還是官宦家。成了官宦家,不愁綾纓紗。”
第三是蕭秀才賦:“三字同頭廩廊庫,三字同旁檁梁柱。要蓋廩廓庫,得有檁梁柱。有了檁梁柱,能蓋廩廓庫。”
這苗、葛、蕭三秀才預先都有準備,很快就作成了。最後輪到楊秀才,等了好大會兒作不出來。
苗、葛、蕭三秀才高興得又蹦又跳,逼著楊秀才掏錢。
楊林標秀才把口袋一摁,說:“別忙!”接著搖頭晃腦地念道:“三字同頭苗葛蕭,三字同旁楊林標。有了苗葛蕭,還得楊林標。吃飯楊林標,掏錢苗葛蕭。”念罷,又兩臂一甩,揚長而去。
40.互侵地邊
從前,劉李莊有兩個土秀才,兩家的地隔道為鄰。一年春天,劉秀才為了擴展自己的耕地,在地頭上用鎬頭把大道開了一半,並在新開的邊沿上挖了一條斷道溝。他自鳴得意,就此立了個木板牌。木板牌上端端正正地寫了兩句詩:“可喜可喜真可喜,秋後多打半鬥米。”
一天,李秀才來看他,發現劉秀才把地侵占了半邊道,很是惱火,心想:你寸土必爭,我分厘不讓。於是他也在自己的地邊開了半邊道,挖了一條斷道溝。一條寬闊的大道,變成了窄窄的羊腸小路。李秀才看到劉秀才寫上木板牌的詩很淺薄,撇了撇嘴,也立了個木板牌,把自編的兩句詩寫了上去:“慚愧慚愧真慚愧,來年少拿二成稅。”
過路的行人車馬,也不管主人如何吝惜地,隻知道怎樣便當怎樣走。有繞左邊踏耕地走的,也有繞右邊軋生地行車的,單行人也有走中間小路的。有個舉人在此路過,看這兩塊木橋牌上的詩句都很淺薄,輕蔑地笑了笑,把兩塊木板牌並插在一起,在木板的背麵寫了四句詩:“可笑可笑真可笑,一道斷成三條道。彼此都想找便宜,偏偏都被便宜咬!”
41.“嗡嗡嗡嗡嗡”
話說在明代,某地有四個紈絝子弟,既蠢且懶,胸無半點墨,卻憑著父兄的權勢和家裏的財貨,獲得了“秀才”的頭銜。可是他們以“詩人”自居,為了名揚四海,經常結伴出遊,每到一處,吟詠不已;或將“詩”題於牆壁,或刻於石上,以圖不朽,不斷給遊人增添笑料。一年春天,他們又同遊某名山僧寺,見到壁上題詩甚多,不由技癢,就相約以大鍾為題聯句。
甲“詩人”指著大鍾先吟:
懸掛一口鍾
乙“詩人”撫摸著鍾壁接口吟道:
外圓裏麵空
丙“詩人”馳騁想象,吟出一句:
和尚光頭撞
丁“詩人”緊接著爆出結句:
嗡嗡嗡嗡嗡
吟罷,四人互相讚許一番,就依次執筆題寫在白牆上,再齊聲朗讀幾次,然後興致勃勃地離開,寺僧看了,哭笑不得。
42.別開生麵的祝壽詩
古代,有一位姓陶的隱士,設宴慶祝60壽辰,親友滿堂,歡呼暢飲,十分熱鬧。忽然風雨大作,有一個書生衝入大門要求避雨。他舉止斯文,風度翩翩,但衣服都被淋濕了。陶隱士素來熱情好客,就索性邀請他參加宴會,交談中知道他姓祝。
這時有位賓客靈機一動,說:“看來,您是為祝壽來的。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應當賦詩,不知道您肯不肯?”
祝書生笑道:“我水平很低,言詞粗俗,真怕被各位文豪雅客瞧不起。雖然是這樣,但欣逢這一盛會,自然應當遵從您的囑咐。”說完就揮筆寫出第一句:
奈何奈何可奈何
這算什麼詩?毫無文采,而且與祝壽的內容毫不相幹,所以大家看了都不高興。
他繼續揮筆寫了以下一句:
奈何今日雨滂沱
除了寫出天氣之外,沒什麼內容。有的人不禁搖頭。他又繼續寫了兩句,湊成一絕:
滂沱雨祝陶公壽
壽比滂沱雨更多
這兩句點出祝壽的主旨。大家看了,都不約而同地佩服他的才思敏捷,陶隱士更是讚歎不已。祝書生卻不以為意,暢飲之後,拜謝而去。
43.“是誰勾卻風流債”
鄭板橋在濰縣當縣令時,境內發生一宗和尚、尼姑的“風流”案。一個年青和尚和鄰近庵堂的一個年青尼姑“六根未淨”,偷偷地相好,經常約會。不幸,被幾個無賴之徒知道了。
一次,當這雙“方外”情人正在喁喁談情時,那幾個無賴突然走來“捉奸”,借此進行勒索。和尚和尼姑一貧如洗,不能滿足無賴的要求;結果被誣為奸僧淫尼扭送到縣衙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