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5
56.賦得古原草送別
公元787年(唐朝貞元三年)早春時節,繁華的京城長安來了一個16歲的讀書郎。高大豪華的樓台亭閣,熱鬧非凡的大街,川流不息的人群,都令他眼花繚亂。但他沒有心思去瀏覽這都市的風光,隻是左顧右盼,逢人便打聽詩人顧況的住處。顧況是當時京都名士,又是朝廷上的著作郎,也是當時詩人們崇拜的偶像。經過多處打聽,中午時分,他終於找到了顧況的家。見到了這位白發蒼蒼、大名鼎鼎的詩人。年輕人走上前去畢恭畢敬地行禮,並把一卷詩稿送上請老詩人指正。顧況打開詩卷,見上麵工整地書寫著“白居易”三個字,便認真打量這位闖上門來的陌生少年郎,他捋了捋胡須問道:“少年芳齡幾何?”
白居易忙回答:“16歲”。
老詩人又問:“祖籍哪裏?”
“太原。”
老詩人又笑了笑:“這麼說,你是從太原而來。”
“不,祖籍太原,寄居江南,我是從江南而來。”
顧況又打量了白居易一番,然後開玩笑說:“長安米價太貴,要長期居住可不太容易。”
這雖然是打趣的話,但確是發自老人內心的誠摯之言。這些年來,到京都長安拜訪、求學的人非常多,可是沒有幾個在長安站住腳的。初到長安的白居易雖然不明白老詩人此話的含意,他站在那裏拘束得很,時間一長,便更加心神不安。這時,顧況慢慢地打開了白居易送上的詩文,仔細看了看,突然眼睛一亮,高聲朗誦起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好詩!好詩!”顧況高興地大聲驚歎道。
他笑容滿麵,走到白居易的身旁,輕輕地拍打著他的肩頭說:“少年16歲能寫出這樣的好詩,要在長安住下去也是很容易的事。”
白居易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5歲時學寫詩,8歲時已懂得聲韻,因此16歲能寫出這般好詩一點也不驚異。
少年白居易的這首詩,以生動的語言形象地寫出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可以看出,少年白居易通過歌頌野草,表現了他一種奮鬥不息的信念,一種頑強向上的精神。難怪老詩人顧況這樣情不自禁地大聲稱讚了,從此,顧況便經常對人誇獎白居易的詩文,少年白居易也虛心好學,經常向老詩人求教。
之後他不僅在長安立足,而且詩文也非常有名氣,寫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
57.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一天早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的芙蓉樓上,來了兩位士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王昌齡(約698-約756),另一位是他的朋友辛漸。
昨夜的漫江寒雨現在漸漸停了,寒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兩位朋友在這古代吳國的地方,俯視樓下滾滾流去的長江,望望西北麵的楚山,互相交談著。王昌齡說:“辛兄,這次一別,不知何日再能見麵啊。”原來,辛漸要從這裏渡江北上,取道揚州到洛陽去,現在船已經停泊在岸邊了。
辛漸說:“昌齡兄情深義長,你從江寧(今南京)送我到潤州,昨晚已在這裏為我餞行,今天又來送我,叫我如何報答呢!這回我們談得暢快,使我明白了這些年來你受到的委屈和折磨。希望你放開胸懷,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受到當時某些人的批評指責,甚至進行無中生有的誹謗。封建社會裏禮教嚴酷,他是豪放的詩人,不會死死地受禮教的約束,何況他的作品,無論邊塞詩或宮體詩中,都常常隱含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慨,有著譏諷的意味,因而動輒得咎也在意料之中。為此,幾年前他就被貶官嶺南,然後又被任為江寧丞,終是屈居在下級官吏的行列中。可是,王昌齡卻用淡然處之的態度,對待別人的無理指責和貶謫生活。此刻,他感到惆悵的,倒是辛漸走後,自己又少了一個知心朋友。辛漸知道,王昌齡在洛陽有不少親友,他們也一定聽到了外界不利於王昌齡的謗議。他便關心地問:“昌齡兄,我去洛陽,你有什麼話要我帶給那邊的親友嗎?”
王昌齡昂起頭,目光炯炯地說:“有!昨夜為你餞行,我做了一首詩。現在再做一首,一方麵為你送行,一方麵表表我的心跡。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的情況,請你告訴他們:我的心,好比是玉壺裏一片冰淩那樣的潔白,決不會被功名利祿的欲念和別人的謗議所左右的!”於是,他對著浩浩江水,朗聲吟了題為《芙蓉樓送辛漸》的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辛漸被感人的佳句打動了,連連讚道:“好詩!好詩!‘一片冰心在玉壺’,這表明你始終堅持自己清白自守的節操,多麼高尚,令我欽佩!這句詩,足可告慰你在洛陽的親友了。我也很高興,因為你的大作對我無疑是一件難得的珍寶哩!”兩位朋友再次珍重道別,辛漸登上了江邊的船,揚帆而去。岸邊的王昌齡,遙望遠處矗立的楚山,覺得自己也像楚山那樣孤零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