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4
43.斧正
戰國時期,莊周作為老子學派的代表人物非常著名,人們稱他為莊子。他著有《莊子》一書,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在楚國的都城郢,有一個人用白色的灰泥粉刷房屋,一不小心,白泥掉到了地上,濺起了白色的泥點。一個泥點正濺在了這人的鼻尖上。那白泥在鼻尖上非常薄,就如同那蒼蠅的翼翅一樣,可是又非常的牢固,怎麼摳也摳不掉。
這人很苦惱,央求一位技藝高超的石匠,求他用刀、斧削去鼻尖上這薄薄的白泥。
石匠請來了,他拿著一把鋒利的小斧站在這人的麵前,要求對方一定要站直,目視前方,全身一動也不能動。這樣刀斧下去,才能準確命中。
這人也很勇敢,他挺著胸,抬著頭,目光平視,直直地站立著,紋絲不動。
石匠瞄準那沾著薄薄白泥的鼻尖,屏住呼吸,飛舞著那把利斧。說時遲,那時快,隻聽嗖的一聲,斧子的鋒刃就從那人的鼻尖上輕輕地擦過,白泥頓時被幹幹淨淨地削掉了。而那人仍直立著,沒受一絲一毫的損傷。
後來,宋國的國君聽說了,非常好奇,希望能看到這精彩的表演,於是派人去請這位石匠,可石匠聽說宋君的意圖後,婉言謝絕了。石匠解釋說:能這樣做不隻是匠人的技藝要高超,而且需要對方很好的配合,否則就不能成功。可惜能配合的人已經不在了,自己沒有合作的人,也就無法再表演了。
這個故事後來成了一個典故,叫“郢政”或“削正”。“政”同“正”,改正的意思。因為是郢地人,所以叫“郢政”。因為動作是削、砍,所以又稱“削正”。因為用的工具是斧頭,所以後來又稱“斧正”。現在最常用的是“斧正”。
“斧正”是書麵語言,“斧”的意思已經淡化。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請人為自己修改文章,是一種尊敬的說法。如:文章已經寫好,請您斧正。
44.負荷
春秋時期,鄭國有個公孫段,他對晉國貢獻很大,晉國國君將一大塊田地賞賜給了他。
公孫段去世以後,他的兒子豐施卻不敢繼承這筆田產。怎麼辦?鄭國一位很有名的大夫子產替豐施出主意:讓他把這田產轉贈給晉國當時的執政大臣韓宣子。
子產對韓宣子說:“過去貴國君王認為公孫段有功,而且能承擔大事,所以賞賜給他田地。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卻不敢繼承這一賞賜,又不敢報告貴國,所以想私下轉贈給您,請您務必接受。”
韓宣子毫無思想準備,聽這情況後,他一方麵表示感謝,一方麵反複推辭。為了勸說韓宣子,子產引用古人的話說:“古人說過,‘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這話的意思是:父親劈的柴,兒子無力來背負肩擔。對先人的俸祿,豐施都不敢承受,更何況大國的賞賜呢?即使在您執政時,這田地沒有什麼問題,但後人要談起這個問題時,又會有怎樣的議論呢?這晉國的土地怎麼賜給了鄭國人呢?那時鄭國就可能獲罪,豐施也會因此而受到懲處。您如果接受了這田地,日後鄭國就不會有這個罪名,實際上也幫助了公孫段的後人,使他們免除了災禍啊!”
子產言辭很懇切,韓宣子同意了,他接受了這田產後報告了當時的晉平公。晉平公也沒有反對。
“負荷”這個詞就是從子產引用古語勸說韓宣子而留下來的。“負”是背負,即用背背著;“荷”是肩擔,即用肩扛著、挑著。“負荷”就是擔負、承擔的意思,後來引申為負擔,是書麵語言,如:減輕負荷,免去了沉重的負荷等。
現在“負荷”一詞應用廣泛,意思也有了發展,像建築物、電力設備、機械設備以及生理組織等所擔負的工作量也稱為負荷或負載。如:電力負荷,機械負荷等。
45.複辟
桀是夏朝一個暴虐無道的君主,他的殘酷統治引起了各部落的反對。以湯為首領的一支人馬就起來討伐。他們聘請了一個叫伊尹的賢能人出謀劃策。在伊尹的幫助下,這支人馬打敗了桀,滅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湯成為商朝第一位君主。
伊尹因建立商朝有功,被湯王尊為阿衡,相當於後世的宰相。
後來,湯王去世了,太子太丁還沒繼位就死去了,這樣就隻好讓太丁的弟弟外丙繼位。可是剛剛過去三年,外丙也去世了。伊尹等大臣們又讓外丙的弟弟中壬繼位,他過了四年,也離開了人間。這樣就找來了太丁的兒子太甲繼位,這太甲就是湯王的嫡親長孫。
沒料到太甲掌權以後,隻知道享樂,一天到晚不理政事。他也不遵守湯王過去立下的規矩,隻會荒淫墮落。伊尹等人多次規勸也沒有效果。在此情況下,伊尹果斷地將太甲放逐到湯王的安葬地桐宮,讓他好好的反省。其間,由伊尹自己掌握大權,負責一切。
太甲在桐宮三年,閉門思過,檢討自己,他開始悔過自責,決心棄惡從善。伊尹經過考察之後,證實太甲已經悔悟,於是又把太甲迎回都城,把一切權力交還給他,讓他繼續當君主。
太甲複位以後,注意修德,改邪歸正,很快,諸侯都歸服他,百姓也過著安寧的生活。伊尹見到這情形非常高興,他專門寫了《太甲訓》三篇,讚美太甲。
太甲由被放逐到後來恢複君主地位、繼續執政的這種情況,後來用一個詞語概括,就是“複辟”。“複”是恢複,“辟”是君主。“複辟”就是指失去了君位的君主,地位得到了恢複,重新掌權。這詞本來並沒有貶義。後來意義上、感情色彩上都有了變化。現在常用它來比喻被推翻的反動統治者恢複原有的地位,或被消滅的反動製度得到複活。一般用於反動勢力方麵,有明顯的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