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詞語教學的指導
語文教學的趣味詞語設計語文教師的趣味教學設計與創新1.小學語文教學中詞語內化的作用
大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困惑: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那麼多文質兼優的課文,小學生接觸了那麼多生動的詞語和優美的句子,受過那麼多美的熏陶,可說話、作文卻詞彙貧乏。為何不能學以致用?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閱讀教學中雖注重語言知識積累,卻忽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為此,要做到一課一得,閱讀課上要有適量的語言訓練,隻有重視語言的內化,經過學生自己的斟酌、消化,最後才能吸收進語言倉庫,並在需要時信手拈來。
理解是內化的前提
語言的掌握,都是從詞語的理解開始。就某一詞語而言,學生隻有準確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奠定其內化的基礎。為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並在理解的過程中學會使用各種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中,第一,要注重理解詞的形象性。我們經常強調學生要學會抓關鍵詞,抓重點句,聯係上下文去體會文本。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我讓學生找出描繪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美麗景色的詞句,許多孩子能很快地找到相關的句子,可對詞語形象性的體會,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如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其中抽出能否換成長出呢?這樣通過換詞法來理解,學生就能體會到抽出用得更準確,更形象。再如秋風吹來,落葉在林間飛舞。其中飛舞能否換為飄落?學生通過聯係實際來想像落葉的樣子,就能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了。
第二,品味用詞的準確性。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是緊密相關的,隻有準確理解,才能準確運用。因此,對意思相近的詞語要通過此較,弄清差別,以求準確理解。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中,作者感慨多麼奇異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對奇異與奇特,這兩詞語雖然含義並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
積累是內化的基礎
語言訓練的重要目的,在於以有效的方法將課文中豐富的語言材料逐步貯存於學生的語言倉庫之中,這樣,一旦需要,才能湧於筆端。因此,詞語教學中,須在引導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將其引入記憶倉庫,變成語言庫存。教學中,可在學生接觸新學的詞語,以一詞引一類,以新引舊,以複習促貯存。
如由《火燒雲》中的笑盈盈引出笑吟吟、笑嘻嘻、笑咪咪、紅通通、金燦燦引出綠油油、黑乎乎、黃澄澄等詞語來。另外,還可從文引詞,以變更促貯存。如《將相和》完璧歸趙一段可這樣引導:秦王寫信給趙王說以城換璧,趙王認為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是(左右為難);藺相如認為還是去好,而且認為完全可以不使璧玉白白落入秦王之手,顯得那樣(胸有成竹);藺相如見秦王一心賞璧,無意交城,便假說璧有斑點,把璧要了回來,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藺相如指出要秦王舉行典禮才肯交璧,其實他用的是(緩兵之計)。
運用是內化的關鍵
語言材料的理解和貯存,是以其運用為關鍵條件,因此,須加強詞語運用訓練,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內化,在語言運用中活化。教師可為學生提供運用機會,如課文中的詞語盤點,可讓學生選詞寫話,編故事。
如《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一詞,可在引導理解詞義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文章是怎樣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接著讓學生用這個詞寫話,還可以創設運用情境。如為讓學生真正把握讚歎不已,可讓學生看一幅美的畫麵,或讀一篇美的文章,
然後,要其借助動作、神情、語言作讚歎不已的樣子,進而讓學生以讚歎不已說幾句話,具體描述某一情況。由於語言的內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個過程,教學中還須架設語言轉換的階梯,以引導拾級而上,逐步內化。
我們在教學詞語時,不僅僅是在教學單個詞語的本身,也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多聯係生活經驗,多揣摩,多品味,多吸收,隻有經過日積月累,才能恰當運用、揮灑自如。
2.關鍵詞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常常存在著這樣的誤區:教師往往隻注意從打出著眼,注重對段落的分析和對中心思想的歸納,而忽視從小處著手,遺忘了對句子尤其是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的分析和理解。由於許多教師對段落的分析和對中心思想的歸納大多是對教學參考書的照搬,缺乏細致深入的思考和對課文情景的身臨其境的體味,因此,從實際教學效果上看是相當成問題。
隔靴搔癢的架空分析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一篇文章的微妙之處,其閱讀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教條式思想灌輸又極大的限製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其寫作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不僅戕害了語文教育的培養目標,更戕害了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
要改變這種局麵,我們認識到,對課文中的關鍵詞語進行細致的體味和深入的理解,是把閱讀教學工作做到細處、落到實處的一條有效路徑。下麵,筆者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把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拋磚於下,以糾正於方家,並期望引起同行對這一問題的更為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語的界定
對“關鍵詞語”這一概念進行適當的界定對於我們問題的展開是必要的。但“關鍵詞語”主要是從它在句子中產生的效果和對句子乃至全篇的意義所起的作用來加以定位的。這又使得嚴格的定義非常困難,因此我們在這裏主要采用描述定義的方法,描述“關鍵詞語”的幾個特征。根據筆者教學實踐的總結,我們認為對關鍵詞語的認定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麵。
(1)能傳達事物形象,引發學生想象關於詞語、形象和意義之間的複雜關係,中外學者已經進行了許多深入的和卓有成效的思考。中國古人認為言、象、意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逐級推進的。首先是“言”不能“盡意”,而後“立象”以“達意”,最後可以“得意”而“忘言”、“忘象”。在這裏,“意”的獲得是終極目的,但從“言”的發出到“意”的獲得並不能離開“象”,恰恰相反,正是由於“象”的中介作用,“意”才得以充滿自身,使“言”能夠成為“達意”的理想工具;而且由於“像”本身的豐富性,其所指還常常溢出固定的意義空間,成為“象外之象”,而這正是一篇(部)作品能夠經得住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們的一再閱讀而總有新的發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見,詞語的形象具有重要的地位。
詞語的形象性在盛極一時的俄國形式主義那裏從另一個迥然不同的角度得到了空前的關注。俄國形式主義關注的核心問題是所謂“文學性”的問題。他們把“文學語言”從“日常語言”中區別出來,認為“文學語言”中,“詞語”與人們對生活現象的源初感受存在著一種詩意的原始關聯,在這樣的一種關聯中,當人們獨到一個詞語時,會感受到一個新鮮的、脫離日常生存的詩意形象在心中升騰起來。
而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再使用同樣的詞語,由於過渡的重複,原來的形象性就消失了,成為一種“自動化”的機械反應。人們不假思索的使用詞語,卻忽略了詞語的形象生命。因此,我們把“形象性”定位語文教學中“關鍵詞語”的特征之一加以分析,就是要強調詞語與人們生活體驗的源初的形象關聯,強調對於詞語的想象能力。
初中語文課文《荔枝蜜》中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在被蜜蜂蜇了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疙疙瘩瘩”在這兒就是一個極具形象性的詞語。可以想象,在這個詞語最初被用作一種心理感受時,肯定伴隨著物質性的體驗,一種極不順暢、充滿了障礙的感受。在讀到這樣的詞語時,我們應該建議學生停下來,發揮想象,聯係自我,體味這個詞語的源初意義,使學生認識到這個詞語形神兼備的表達作者對蜜蜂最初的感情。
(2)能傳達作者情感,激發學生情感這一特征仍然與上文所述的詞語與人們尤其是作家對生活現象的源初感受緊密相關。一篇文章特別是一篇文學作品的作者,在創作時會把他對生活現象的複雜感受和濃烈情感注入到其作品中,從而賦予作品一種富有生命活力的氣韻。這尤其會集中體現在某些詞語中。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買橘”一段的描寫堪稱經典:“我看到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的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太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往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在這段文字裏,作者連用了幾個富有形象性的詞語,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情感。這種描寫細膩而又簡練,給人一個過程的動態,有效地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蹣跚”、“探”、“攀”以及“縮”在特定的語境下都成為包含情感的“關鍵詞語”。
(3)能體現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旨把這一點作為“關鍵詞語”的一個特征,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文章的細節分析和整體分析之間建立某種中介。對一篇課文的學習離不開整體分析,對記敘文而言離不開對中心人物的性格分析,但這種分析不能是武斷的、教條式的、沒有細致體驗的架空分析,而應該結合對能體現中心人物性格的關鍵詞語的分析和體味,是對人性格的概括能與這種體味的結果相一致。
在冰心《小橘燈》裏,作者用了很多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描畫主人公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比如,寫她的動作和神態:“噔、噔、噔地上樓”、“愣了一下,後來就微笑了,招手叫我進去”、“安慰我似的說……笑著說……”、“用小手在麵前畫了一個圓圈,最後按在我的手上”等等。這些詞語表現了小姑娘的充滿活力、機井、樂觀和鎮定的優良性格。如果學生能深切體會加點詞語對小姑娘性格的表現力,那麼這對於他們理解文章的中心是不無裨益的。
再如,魯迅《孔已己》中寫主人公在兩次不同的情景下付賬時,用了兩個不同的詞語。一次是他還能勉強維持自己讀書人的窮酸架子時,作者用的是“排”,孔已幾愛麵子、喜炫耀,有意在“短衣幫”麵前擺闊綽已顯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心理狀態於性格特征躍然紙上。
另一次是因偷東西被丁舉人打斷了腿,他爬到酒店喝酒,作者用的是“摸”,孔乙己在身心俱損、傲氣盡失時的那種無限淒涼的心理感受,我們從這兩個詞語的運用可以體會得到。通過這兩個詞語我們感受了孔乙己的心理變化曆程,深化了對孔乙己性格的理解和對文章中心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