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4.語文詞語教學的思考

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最根本的基礎,應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借助文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詞語,與文本對話,與生活對話,在詞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發展語言。

本文針對目前詞語教學存在教師本位的偏頗,從語境創設、詞語學習,從孤立走向整體;咀嚼品味,詞語學習從解詞走向悟“意”;激活表達,詞語學習從積累走向運用”三種新思維進行思考和實踐探索,力圖讓學生親曆詞語學習的過程,充分感受詞語的意義、意趣和意蘊,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

詞語教學存在偏頗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著名的語言學家張誌公先生曾指出:“無論是閱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可綜觀現下的語文課,卻發現詞語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

(1)詞語學習減弱常聽有的教師在開課前問學生:“同學們都預習過了嗎?生字詞都會了嗎?老師來檢查大家的生字詞語學習的情況,”接著教師就開始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隨後進入文章整體學習中,而把詞語教學擱置一邊。這樣的詞語的學習隻是為學生的順利閱讀掃除障礙,缺少對新詞彙的吸收和內化,學生的語言學習也就無從談起。

(2)詞語學習機械化對於詞語教學,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麵:出示詞語,請學生朗讀;老師請學生簡單說說注意什麼讀音,字形該怎麼寫,再讀詞語或用它來說句話。

至此,教師的詞語教學已經結束。這種單一化、機械化的詞語教學模式,忽視了這個詞語的個性特點,也忽視了學生對這個詞語的已有認識水平,甚至忽略了這個詞語與文本內容的聯係。

(3)詞語學習抽象化我們常常在課堂上聽到老師這樣問學生:“誰來說說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於是,學生照本宣科,按照《詞語手冊》上的解釋讀了一遍。這樣,一個詞語讀一遍,解釋一遍就算學完了。殊不知,詞語的背後有著豐富的意蘊、感情色彩,這種單純為解詞而解詞的做法,隻能讓學生的詞語學習變得僵化、單薄,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是抽象的、模糊的,而詞語的意義、意味、意蘊等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開掘,更別說對詞語的積累、運用。

以上幾種現象溯本究源,無一不是以教師為本位的語文學習和詞語教學。教師在課堂上隻關注自己教什麼,怎麼教,而沒有站在學生的視角考慮語文學習學什麼,該怎麼學,導致詞語學習目標不明確,過程沒展開,理解不到位,運用被忽視。

詞語教學的重要性

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最根本的基礎,不容忽視,也不能忽視。詞語教學,不應隻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

走向生本的必然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說過:“詞語隻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氣憤勃勃的細胞。”詞語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過程,是教師無法替代的。

郭思樂教授也反複強調:“要讓學生廣泛、自主閱讀,大量進行語言文字活動。形成學生的個性語文。語文能力就附著在他們的語言表意上。這不過是與生俱來的像吃飯睡覺那樣自然的能力。”

由此可見,詞語學習隻有以學生為本位,激發學生的興趣,以理解為基礎,感悟為內核,積累表達為目的,才能與學生的精神世界建立廣泛而緊密的聯係,才能在學生的心中擁有鮮活的生命,從而達到學生在詞語學習中學習語言,發展語言的目的。

注重詞語教學的實踐

學生學習詞語,不應隻單純幹澀地解釋詞語意思,應該在老師的引領下細細品味,借助文本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詞語,架設起一座座橋梁,從詞語中獲得“畫麵、深度和張力”,領悟欣賞詞語的意思、意蘊、意味,親曆詞語學習的過程,讓學生的詞語學習從孤立走向整體,從解詞走向“悟意”,從積累走向運用。

(1)詞語學習從孤立走向整體詞語與詞語之間,詞語與句子之間存在緊密的聯係。如果割裂了詞語與句子、詞語與詞語之間的聯係,孤立地教學詞語,就是忽視了“整體效應”,學生學習詞語,必須要在一定的語境中反複涵詠,進而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詞語的溫度,縮短文本與自身之間的距離,形成一種“場效應”。

一是整合詞語,巧設生活語境。課堂中我們會發現,許多詞語之間存在著豐富的聯係,利用詞語組合的方式,將零散的“詞語”串連成線,構建新的語境,不僅可以豐富詞語形象,而且能放大詞語教學的功能。

如二年級下冊《我為你驕傲》一課,筆者在教學新詞語“道歉、信封、攢錢、信箱、繼續、驕傲”這組詞時,發現這些詞並不是孤立的,而是根據課文的內容串連到一塊兒:“小男孩在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後,決定賣報紙攢錢,向老奶奶道歉。當他把信封投到老奶奶的信箱後,心裏不再害怕、擔心、不自在,而是頓時一陣輕鬆。小男孩終於可以繼續他平靜的生活了。我們為小男孩的誠實感到驕傲。”

於是,在學習詞語的時候,筆者就采用了“整合詞語”的方式,把這些單個的詞組合成一個“整體”,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機出示詞語,閱讀中學詞,學詞中推進閱讀。因為有主線的串聯,所以詞語的理解便有依托、有方向,在具體的語境中這些原本孤立的詞語因為相互間的聯係而變得鮮活、形象,而連詞成句成段的方式,在幫助回顧文本內容的同時,更把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蘊含其中,這樣的詞語積累和運用必然是更加有效的。

二是詞文勾兌,再現文本語境。“勾兌”原是白酒釀造的一項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藝,是平衡酒體,使之保持獨有風格的專門技術。而衍生在語文的詞語教學中,簡單說就是有些課文中有部分語句提示或解釋了詞語的意思,這時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對詞語進行理解,引導學生感悟。

筆者某次參加省級聽課活動時,有一教師執教《九色鹿》一課,文中有“恩將仇報”、“見利忘義”、“背信棄義”等詞,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結合文中調達的言行來理解:九色鹿救了落水快要淹死的調達,調達卻帶國王來抓九色鹿,這就叫“恩將仇報”;因為國王重金懸賞捕捉九色鹿,調達想發財就進宮告密,泄露九色鹿的住處,這就叫“見利忘義”;調達被九色鹿救起後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可為了發財就全拋在一邊,違背了誓言和道義,這就叫“背信棄義”。

教學中,教師沒有直接就詞論詞地進行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先找到相關語句,接著自然引出詞語,使學生感受到詞語和文章之間的緊密聯係,這是將詞語融入句子,接著要求學生結合文中句子談詞語的意思,並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是將句子融入詞語,將情感引入心中,詞文勾兌,勾兌出的不僅是對詞語的理解,更是對文本語境的一種再現、深入,同時釀出了字裏行間的情感。

(2)詞語學習從解詞走向悟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言語,要讓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裏,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裏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

葉聖陶先生也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就是告訴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不要忽視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要充分利用想象、聯想等方法,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豐富視像,讓詞語學習從單純地解釋意思走向對詞語,對語言的意趣、意蘊的體會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