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13.借光
戰國時候,秦國有個大臣叫甘茂,曾擔任過丞相的要職,後來由於有人進讒言,逐漸失去了秦王的信任。為了避免受陷害,他逃到了齊國。
在逃往齊國的途中,他遇見了當時的縱橫家蘇代。蘇代見到甘茂後很不理解地問道:“為什麼要投奔齊國呢?”甘茂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講了一個故事:從前,在一條江邊有幾個姑娘,由於家裏貧困,都沒法自己獨自點燈。隻好每人湊點油,共在一盞燈下做針線活。其中有一位姑娘連一點兒油也買不起,所以每一次都沒法帶油來。其他人見她總是不帶油,漸漸地討厭她,打算要把她攆走。姑娘隻好央求大家,她誠懇地說:“多我一個並不會影響這油燈的光亮,不會因為多了我一人,就使油燈昏暗多少,請允許我借一點光吧!”她說得很實在,大家也就隻好算了。
蘇代聽完,茅塞頓開,他明白了甘茂的心意。到齊國後,蘇代極力向齊王舉薦甘茂,齊王便讓甘茂當了上卿。
“借光”就這樣傳開了,後來漸漸成為一個常用的詞。“借光”已不是原來的借用人家光亮的意思了。現在的“借光”是叨光、沾光的意思,是口頭上常用的禮貌用語。它含有請別人給自己方便的意思,是請人為自己提供方便的謙詞。
14.巾幗
三國後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屯兵五丈原,準備從祁山出擊,攻打魏國。魏國派大將司馬懿進行防禦。
司馬懿采取了以攻為守的辦法,他派部將佯攻祁山,而自己卻帶著重兵偷襲蜀軍屯糧草的上方穀。他想毀了蜀軍的糧草,蜀軍就會動搖,不戰而退。
可是,司馬懿算計錯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早有安排,結果司馬懿的大軍在偷襲中遇到埋伏,遭到慘敗,人馬死傷大半。
司馬懿惱怒極了,他總結了教訓,決心堅守不出。
諸葛亮乘勝前進,想與魏軍大戰,可是魏軍卻不出營迎戰。在這情況下,諸葛亮就派一些人到魏軍陣前挑戰,大聲地叫罵,並且直接侮辱魏軍統帥司馬懿,想激怒魏軍。
魏軍將士憤怒了,紛紛請求出擊,但司馬懿很冷靜,他嚴令部下,切勿上當,務必堅守不出,以逸待勞。
為了激怒司馬懿,諸葛亮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讓人把婦人用的頭巾、發飾等物裝在一個大盒中,並寫了一封譏諷、侮辱的書信,派人送給司馬懿。
送“禮”的人來到了魏軍的兵營,將禮盒獻給了司馬懿。司馬懿心裏很納悶。他當眾讓人打開了禮盒,隻見盒中卻都是些婦人用的頭巾、發飾,再讀了來信,心中十分生氣。但他轉念一想,自己不能中計,於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笑了笑說:“諸葛亮把我看作婦人啊!”他讓人收下了禮物,並好好地款待了使者。
司馬懿還向使者打聽了諸葛亮的情況,當他得知諸葛亮每天吃得不多而事情又很繁雜時,心裏很高興,更堅定了他隻守不戰的決心。因為他相信,這樣操勞,諸葛亮是吃不消的,他的身體不能支撐太久。
後來的事實證明司馬懿的估計是正確的,沒過太久,諸葛亮因操勞過度,死於兵營之中。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隊隻好撤退了。
“巾幗”這個詞就是在這史實中出現的。“幗”,“巾幗”本是古代婦女的頭巾、發飾等物,現在往往用來作為婦女的代稱。如:巾幗英雄,巾幗建功,巾幗不讓須眉等等。
15.錦標
唐朝有兩個讀書人盧肇(zhào)和黃頗都很勤奮,而且同在一個郡裏。雖是同鄉,但家境大不一樣。盧肇自幼貧窮,生活很困苦;而黃頗家裏很富有,在郡裏很有地位。
為了進京趕考,兩人都要離開家鄉,而且是在同一天啟程。
當時能讀書趕考的人是不多的,在郡裏也多是知名的人物。盧肇因為貧窮,官員都看不起他;而黃頗就不同了,一批官員前去歡送,郡守還設宴餞行,可是隻歡送黃頗,而盧肇卻無人理會。盧肇一人冷冷清清,獨自上路,心中十分感慨。
沒想到盧肇考得很好,第二年中了狀元,而黃頗遠遠不如。消息傳出後,地方上的官員們十分震驚。
狀元要回鄉了,家鄉的官員們又大忙了起來。當盧肇回到家鄉時,刺史以下的官吏都親自去迎接。郡守點頭哈腰,恭恭敬敬地對待盧肇,他對自己一年前沒有為盧肇餞行感到難堪,所以表現得特別殷勤周到。
為了表示慶賀盧肇狀元及第,官員們還安排了劃船比賽,請盧肇觀賞。郡守陪著盧肇一邊品酒,一邊欣賞著劃船競賽。
此時的盧肇,看著眼前這些官員的媚態,想起一年前離開家鄉去應考時的冷落,心中思緒翻騰,於是拿起桌上的筆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寫道:“向道是龍剛不識,果然銜得錦標歸。”這句詩的意思是:從前說我是龍吧,你們偏偏不相信,現在果然是我奪得錦標回來了。他的詩句充滿著自豪,也表現了對那些勢利官員的諷刺。
“錦標”後來成了一個名詞,成了一個典故。它本來指錦緞製的旗幟,後來有所變化,指競賽中優勝者獲得的獎品,如獎杯、銀盾、錦旗等。如:他們在這次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奪得了錦標;這是一次世界性的錦標賽等。
16.苦肉計
《吳越春秋》卷二《合廬內傳·第四》就有最早的苦肉計出處:要離自願斷右臂,取得吳王僚的兒子慶忌的信任,得以接近慶忌,最後殺死慶忌,為吳王闔閭除去一大障礙。這是典型的以自殘自害的方式,取“信”於敵以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苦肉計的特點是,為了取“信”於敵人(其實是欺騙敵人),進行自我殘害,以奪取戰爭全局性勝利的計謀。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是三國演義中一次典型的苦肉計。
赤壁大戰前夕,孫(權)劉(備)聯軍為破曹操百萬大軍而殫思竭慮,苦無良策。這時,東吳大將黃蓋向大都督周瑜獻火攻之計,周瑜點頭應允,但苦於無人向曹操詐降,以使大軍接近曹營連環船。黃蓋聞後,說願行此計。周瑜又坦言道:“不受些苦,曹操怎能相信呢?”黃蓋答道:“我受吳侯三世厚恩,雖肝腦塗地,也無怨無悔。”
第二天,周瑜召集眾將商議退敵之策,命令諸將各領三個月的糧草,準備進攻。黃蓋則大唱反調,道:“不要說三個月,就是三十個月,也不起作用,不如投降算了。”周瑜勃然大怒:“我奉主公(孫權)之命,督兵破曹,敢有說投降者一律斬首示眾。今兩軍對壘,你竟敢出此言,動搖軍心,不斬殺你的腦袋,恐難以服眾。”
周瑜喝令左右將黃蓋推出斬首,後來在眾將苦苦哀求之下,周瑜免去其死罪,脊杖五十,打得黃蓋皮開肉綻,鮮血迸流,幾次昏死,觀者無不淚下。
第二天,黃蓋就派心腹送信給曹操,說他受不了周瑜的氣,準備投降曹操。曹操派人打探,聽說黃蓋確被周瑜打得死去活來,就放心地等著他來投降。過了五六天,黃蓋又去一信,說:“周瑜防備嚴密,一時脫不了身。這幾天裏將有運糧船到,江麵由我巡查,到時候船上插著青龍旗的就是糧船,也就是投歸朝廷的船。”曹操大喜,但他哪裏知道,這是黃蓋的“苦肉計”。
黃蓋騙取曹操的信任後,準備了幾十隻大船,船上裝滿了幹草、蘆葦,灌飽了膏油,上麵蓋著油布,船頭插著青龍旗。一切布置停當,請周瑜檢查。那天正刮著大風,水花直打到岸上來。周瑜看著看著,突然頭暈眼花,差點倒下。回到營裏,就病倒了。
在東吳遊說孫劉聯盟的諸葛亮這時前來探視,說:“我有藥方,可以給您順一順氣。”說完寫了十六個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周瑜說:“您既知我的病源,該怎麼治,請賜教!”
諸葛亮說他有借風的法術,便叫人搭起法壇,故弄玄虛,祭天借風。其實諸葛亮懂得天文曆法。舊說“冬至一陽生”,此時陽氣初動,會刮東南風。
果然,到了冬至那天,刮起東南風來了。黃蓋又去了一封信給曹操,約定當晚帶幾十隻糧船到北營投降。晚上黃蓋率一隊快船直撲曹營。曹操正端坐帥船靜候佳音,忽聽一聲鑼響,水麵上霎時出現十幾條火龍,“連環船”不能躲避,燒成一片火海。孫劉大軍乘機全線出擊,打垮了曹操的幾十萬大軍。曹操帶了一些殘兵敗將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