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後,曹操勢力削弱。於是,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便形成了。

17.匱乏

春秋時期,齊國的桓公即位以後,任用了有才能的管仲為宰相,齊國一天天地強盛起來,沒過太久,齊國成為諸侯各國中的霸主。

齊桓公在治理國家時,為了解民間的情況,有時候還隱藏自己的身份,穿著平民百姓的服裝,走街串巷到民間去察訪。

有一次,他來到一戶人家,隻見家中僅有一個須發都白了的老人,正在吃力地料理著家務。老人幹幹這個,又做做那個,累得氣喘籲籲。桓公非常奇怪:怎麼家裏就沒有別人了呢?於是上前打聽,問他為什麼孤身一人。老人長歎一聲說:“其實,我不是孤老頭啊!我有三個兒子,因為家裏窮,都沒能娶親,現在他們都外出幫工,掙錢糊口,家裏就隻剩我一人了。”說完,老人顯得十分無奈。

齊桓公又走訪了一些人家,其中見到一個叫鹿門稷的老人,盡管他已年過古稀,但因家中貧窮,一輩子未能成家,所以也隻能一個人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齊桓公知道後,十分同情。

齊桓公這次微服私訪之後,把看到聽到的情況告訴管仲。管仲對桓公說:“臣聞之,上有積財,則民臣必匱乏於下;宮中有怨女,則有老而無妻者。”他的意思是說:我聽說過,朝廷中有積蓄而致腐敗的財物,那麼百姓的物資就會十分缺乏;宮廷中有年長而未嫁出去的女子,老百姓那裏就會有老了也娶不到妻子的人啊!

齊桓公聽了以後點了點頭說:“你說得不錯!”他理解了管仲所說的意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勸誡。

“匱乏”一詞就是在管仲的話中出現的。“匱”,是缺乏的意思。“匱乏”是書麵語言,指物資缺乏。如:物資匱乏,生活必需品十分匱乏等。

18.愧色

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學生叫原憲,他為人正直,潔身自好。雖然十分貧困,但他安於清貧,從不憂愁抱怨,有時候還彈琴唱歌,自得其樂。

孔子另一名弟子子貢,他能言善辯,交遊廣泛,很會經商,也會辦理外交,因此當時非常富有。

有一次,子貢來到魯國,擔任了官職。當他聽說原憲也在這裏時,便準備去看看以前的老同學。

子貢坐著高大的華麗的馬車,身著紫紅的內衣,外披潔白的大衣,帶著人高高興興地去原憲的家裏。

原憲的家極為簡陋,麵積不大,而且是茅草蓋頂。那門窗都很破舊,破瓦做窗,木條就當門軸,窗簾也是破舊的粗布。盡管這樣,原憲依然樂觀。

子貢的馬車到了,可是因為小巷太狹窄,無法通過那高大華麗的馬車。子貢隻得和隨員們走下車來,踩著坑坑窪窪的土路,朝著原憲家走去。

原憲聽說子貢來了,便從屋裏出來迎接。隻見他頭上戴著一頂破舊不堪的帽子,腳上穿著一雙破爛的草鞋,手上拿著的是一根樹枝一樣的手杖。

看著原憲這寒酸窮困的樣子,子貢大吃一驚,也使他心裏很生氣:“怎麼搞的?竟會如此之窮呢?你也是有學問的人呀!怎麼會這樣一貧如洗啊!再說你貧窮,你知道我要來,也總要講禮呀,哪能如此裝束呢?這不是很不顧我的麵子麼!”

子貢壓住心中的火氣,歎了一口氣,然後對原憲說:“唉,你是不是有什麼病呀?”那語氣顯然是很看不起。

原憲很平靜,他回答說:“我聽說過,沒有錢財稱為貧,學了道理而不去身體力行才叫病。我現在不過是貧窮而已,並不是有病!”原憲說得理直氣壯。

聽了原憲的話,子貢帶著羞愧的臉色倒退了幾步。因為子貢沒想到原憲並不因為貧窮而覺得低人一等。

原憲接著對子貢說:“學習本來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教育也本是為了他人的成長。如果假借仁義去做壞事,裝飾車馬借以炫耀,君子以為這是羞恥的,我一輩子也不願意這樣去做!”

子貢聽了,滿臉通紅,不知所措。

“愧色”一詞是子貢聽了原憲的一番話後,自己感到慚愧時的表情。它是指羞愧、慚愧的臉色。如:麵帶愧色,滿臉愧色等。

19.空城計

話說,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街亭後,隻有兩千五百名軍士駐守在西城縣。忽然,哨兵飛馬來報:“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往西城蜂擁而來!”

這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眾位官員聽到這個消息,個個大驚失色。諸葛亮登上城頭一看,果然塵土衝天,魏軍分路往西城縣殺來。諸葛亮立即傳今道:“將旌旗全部隱藏起來,軍士們各自守衛在城上巡哨,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的,殺!大開四個城門,每個城門用二十個軍士,扮為百姓打掃街道。如果魏軍到時,不可亂動,我自有計謀對付。”

傳令下去後,諸葛亮披鶴氅,戴綸巾,引兩個書童攜帶一張琴,來到城頭上,憑欄而坐,焚香撫琴演奏。

魏軍的前哨急忙將這個情況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命令軍隊停止前進,自己飛馬向前瞭望。果然見諸葛亮在城樓上,神態自若,焚香彈琴。左麵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麵一個書童,手執麈尾。城門內外,僅有二十餘名百姓,低頭打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懷疑城中有重兵,連忙指揮部隊撤退。

他兒子司馬昭說:“莫非諸葛亮沒有多少兵力,故意這樣的?父親為什麼要退兵呢?”

司馬懿板著臉說:“諸葛亮平時一向十分謹慎,從不冒險。今天大開城門,必有重兵埋伏。我們若衝進去,必定中計。你們懂得什麼?還不快退!”

諸葛亮見魏軍遠去,哈哈大笑起來。眾官員問他說:“司馬懿是魏國的名將,今統率十五萬精兵來到這裏,見了丞相,慌忙撤退,這是什麼原因呢?”

諸葛亮說:“他料定我平生謹慎,從不冒險,見我們這樣鎮定,懷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並非在冒險,隻因為不得不這樣啊!”

後來,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這次擺的是個空城計,非常後悔。

空城計是在交戰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弱的一方故意顯示自己虛弱不設防的弱點,使敵人反以為自己已有準備,而不敢貿然進攻,渡過難關的一種計謀。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以“空城計”智退司馬懿而名聞天下。其實,早在春秋時期,楚攻鄭戰役中雙方就使用了“空城計”。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66年,楚國令尹(即宰相)子元發兵車六百輛去攻打鄭國,直逼鄭國國都。

當時的形勢是楚強鄭弱,鄭國危在旦夕。於是鄭國的群臣一片慌亂,有的主張請和,有的主張決一死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但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

危急時刻,鄭文公聽取了謀士叔詹的建議,一麵派人去齊國求援,一麵索性將城門大開,讓百姓任意出入,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

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到這種情景,就懷疑其中有詐,不敢貿然進入,於是按兵不動,紮營等待時機。

這時,傳言鄭的盟國齊、宋、魯等的支援軍隊將馬上到達。楚子元害怕腹背受敵,就下令連夜撤兵。為防止追擊,楚軍撤離時,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還故意將軍營帳幕原封不動地留在原地。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觀望,告訴手下:楚軍已經撤走。眾人不信。叔詹指著對方軍營中旗杆上的烏鴉說:如果楚軍沒有撤離,那麼他們的士兵就會來來回回地走動,早就把停落在旗杆上的烏鴉給嚇走了。他們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們,急忙撤兵了。

20.困窘

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叫曹商的人,被宋王派到秦國去辦事。他走的時候,沒帶多少人員,也沒有什麼排場,僅僅帶有幾輛車子。

到秦國以後,事情順利地辦成了,而且通過他的活動,曹商得到了秦王的信任與寵愛。回國時,秦王還賞給他一百輛車子。他就帶著這些賞賜的車馬,浩浩蕩蕩,洋洋自得地回到了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