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名望

三國時候,有個人叫崔林,雖然讀了一些書,但沒做官,加上家裏又不富裕,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連他丈人家的一些親戚也瞧不起他,總覺得他不會有什麼出息。

崔林有個堂兄弟叫崔琰(yǎn),既有學問,又身居高位,他卻不這麼看。他覺得崔林老實肯幹,這是很難得的優點,現在年輕時沒什麼名聲,不一定將來就沒有出息。他常常對人講:“具有大本領、大才能的人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磨煉,這樣才能擔當重任。”他認為崔林就是這樣的人,最終會成為了不起的人物。

對崔琰的話,一些人半信半疑,他們覺得崔林要成為了不起的人物,實在是太難了。而崔林對堂兄的鼓勵非常感激,也很受鼓舞。從此,他再也不去理睬那些譏諷。他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終於得到曹操的信任,擔任了冀州主簿。到曹丕當上皇帝(魏文帝)時,他擔任了尚書、幽州刺史,到了後來,還當上了司空,被封為安陽亭侯。終於像崔琰所預言的那樣,成為當時很了不起的人物。

史書在給崔林作傳時這樣寫道:“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輕時就沒有名望,即使是丈人家的族人,也多瞧不起他。

可見,“名望”這個詞在三國時期就有了,意思是名譽和聲望,一般是指好的名聲,是書麵語言,是褒義詞。如:他的品德高尚,在這一帶很有名望。

30.墨守

戰國時期,魯國的巧匠公輸盤幫助楚國製成了一種攻城時登城用的器具——雲梯。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工具。因此,楚王非常高興,準備用它來攻打宋國。

當時極力反對戰爭的一位學者叫墨翟(dí),他聽到消息以後,決定要阻止這場戰爭。他急匆匆地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趕到了楚國的都城,見到了公輸盤。

公輸盤直率地問道:“先生來此,有何見教呢?”

墨翟很誠懇地說:“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借閣下的力量去殺死他。”

公輸盤連連擺手說:“不行,不行!我是不隨便殺人的呀!”

接著這句話,墨翟講了一番道理,說宋國無罪,楚國卻要去攻打它,不殺個別的人,而殺眾多的人,這不也不合道理嗎?

墨翟的一番話使公輸盤無法反駁,隻得說:“沒辦法啦,因為這事已經和楚王商議好了,沒法再改變了!”

墨翟隻好去拜見楚王,他對楚王說:“有這麼一個人,他不用自己家裏華麗的轎車,而去偷鄰居的那輛破車;他不穿自己的錦繡衣衫,而去偷鄰居的粗布短襖;他不吃自家的佳肴美食,而去偷鄰居家的粗劣飯食。大王,您說這是什麼人呢?”

“這一定是個偷竊成性的人啊!”楚王順口答道。

墨翟點了點頭說:“正像您說的一樣,他的偷竊已成癮了。”接著話鋒一轉,把楚國與宋國作了比較。楚國地大物博,而宋國資源缺乏;楚國攻打宋國就好像那偷鄰居東西的人一樣。這一番分析,使楚王啞口無言,但楚王卻有些得意地說:“即使是這樣,但我們的公輸盤先生已造好了雲梯,所以這一仗一定能勝利!”

墨翟一看,知道楚王和公輸盤很相信自己的實力,相信雲梯,就決定跟他們較量一下,讓他們看看自己的實力究竟如何。

當著楚王的麵,墨翟和公輸盤分別作為守與攻的兩方較量起來。墨翟解下了腰帶在桌上圍起來做城牆,並用小木片做器械進行防守。公輸盤一連進攻了九次,用盡了攻城的方法,但都被墨翟一一頂住了。公輸盤進攻的辦法用盡,而墨翟守城的能力還有餘,公輸盤感到非常沮喪。

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公輸盤笑了笑說:“我知道打敗你的辦法,隻是不說罷了。”

墨翟也笑了笑說:“我也知道你打敗我的方法,我也不說而已。”

楚王沉不住氣了,他好奇地問道:“你們究竟是什麼方法呀?”

墨翟回答說:“公輸盤先生的意思不過是殺了我,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城,他就可以勝利。不過,我要說明,我的弟子300多人已拿著守城的器械在宋國等著你們。即使公輸盤先生殺死了我,也不能殺盡所有守城的人呀!”

楚王一聽,宋國早有準備,於是下令取消了這次進攻。

由於墨翟善於守城,所以後來人們把牢固防守稱為“墨翟之守”,經過簡化成了“墨守”這個詞。但這個詞的意思現在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專指守城,而往往是指守舊。現在它一般不單獨使用,往往與其他的詞構成詞組來使用。如:墨守成規、墨守舊章等。它們的意思都是表示思想保守,死死守住現成的老規矩,而不求改進,含有明顯的貶義。

31.莫須有

南宋時候,金兵大舉南侵,嶽飛率兵奮勇抵抗,因而成為著名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

嶽飛,字鵬舉,是湯陰(今河南安陽一帶)人,自幼家貧,但他克服困難努力學習。他對母親極為孝順,他母親也深明大義,從小就教育他要盡忠報國。

嶽飛抗金後,形勢很好,原來在戰場上宋軍節節敗退的局麵被迅速扭轉。他屢破金兵,使宋朝軍隊增強了抵抗侵略的信心。特別是他在朱仙鎮的大捷,更是鼓舞了人心,使抗金的形勢更加好轉。嶽飛計劃乘勝前進,渡過黃河,直搗敵人巢穴。

正當嶽飛打算勝利進軍的時候,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朝廷竟然下了嚴厲的命令,讓他帶著隊伍盡快班師回朝!

正當嶽飛等人對撤軍還有些猶豫的時候,朝廷先後發下了十二道金牌令催促,命令他率領軍隊立即撤回。

為什麼在很好的形勢下要撤軍呢?原來是把持朝政的秦檜等投降派耍的花招。

這秦檜是江寧人,當時的丞相,一直主張和金人議和。北宋末年,當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擄去之時,秦檜也跟著兩個皇帝一同去了金國。在那裏待了一段時間後,秦檜被放了回來。回到南宋後,竟然又重新執掌了朝政,當了丞相。他一直主張與金和好,反對抗擊金兵。實際上他想了不少方法破壞抗金的事業,牽製著抗金的力量。

秦檜為人陰險狡詐,晚年尤其殘忍。當他看到嶽飛的部隊抗金節節勝利、威信不斷提高的時候,心中很不痛快。於是他趕忙下令,讓嶽飛撤軍,並且一次次發下金牌,急催撤退。嶽飛領兵在外,完全摸不著頭腦,不知突然發生了什麼事情,隻好被迫撤回。嶽飛回到京城後,秦檜想方設法誣陷嶽飛。宋高宗昏庸無能,完全聽從了秦檜的安排。結果嶽飛及其兒子嶽雲都被捕下獄,不久,都被害死,造成了一大奇冤。

嶽飛父子冤屈死後,很多將士都十分憤怒。當時另一位抗金名將韓世忠極為不平。他從外地趕到京城,責問秦檜說:“殺害嶽飛的憑據是什麼呢?”

秦檜被質問得無言以對,遲疑了一會兒後,才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這話的意思是:嶽飛的兒子嶽雲給張憲寫了封信,父子謀反的事雖沒有弄明白,但這件事或許有吧!

韓世忠聽後非常憤慨,他生氣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檜居然以“莫須有”三字作為罪名殺害了嶽飛,所以後人一直稱這一冤案為“三字獄”。

“莫須有”就是秦檜殺害嶽飛父子的所謂罪名,後來成為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也許有”、“或許有”的意思,表示一種不肯定的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莫須有”當作冤獄的代稱,用它表示那種憑空捏造罪名的情況。

32.美人計

該計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遺人……女樂二人,以榮其意而亂其政。”說的是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派兵攻打虢國,而虞國是必經之道,晉軍欲向虞國借路伐虢,怕虞君不肯,晉獻公采納大夫荀息的建議,把晉國屈地出產的良馬和垂棘出產的美玉及美女送給虞君。虞君生性貪婪,不顧宮之奇的反對,同意借道給晉國。晉國滅掉虢國後,回師途中又輕而易舉滅掉虞國,捉住了虞君:“假道伐虢”是三十六計的第二十四計,但這一計是在美人計的成功基礎上實施的。

美人計的特點是,用美色或其他財物誘惑敵人尤其是敵方的將帥,消磨其鬥誌,分裂其核心,使其部隊喪失戰鬥力,從而乘機取勝。

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可以稱得上最出色的“國際”間諜,越國大夫範蠡成功地利用西施導演了一出“美人計”,致使勾踐成功複仇,吳王夫差國破家亡。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吳國打敗了越軍。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投降,吳王夫差把勾踐夫婦和越國大夫範蠡囚禁在姑蘇虎丘,為夫差養馬。勾踐君臣忍辱負重,裝得非常恭順,夫差以為他們已真心臣服,三年後就把他們放回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