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25.戀棧

三國時代魏國的末期,魏主曹睿(ruì)病死,他的兒子曹芳繼位。曹芳這時還是一個孩子,所以大權由當時的大將曹爽與大臣司馬懿掌握。

曹爽依仗自己是皇帝的宗室,父親又有功勞的優勢,比較驕傲。在他手下一些親信的挑唆下,要與司馬懿爭權。他上奏皇上,建議加封司馬懿為太傅。結果司馬懿名義上是官位更高了,但實權卻沒有了。這樣大權就歸曹爽一人。

曹爽自然非常得意,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他把自己三個弟弟都安排成帶兵的將軍,分別統率京城的禦林軍和其他的軍隊,還讓自己的一些心腹掌管一些重要的部門。

曹爽自以為大權在握,地位穩固,因此花天酒地,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穿的衣服、使用的器具越來越奢華,有的與皇帝用的沒有什麼兩樣。

所有的情況,司馬懿都看在眼裏。他裝病,不再幹預朝政。他也讓兩個兒子不再擔任官職,好像他隻安心地養病,已經與世無爭了。

曹爽把司馬懿視為政敵,開始很不放心,曾派心腹借探病為名,去看看司馬懿的情況。司馬懿得知曹爽派人來,就裝得病勢極為嚴重的樣子,好像已病入膏肓(huānɡ),將不久於人世。曹爽得知司馬懿活不了幾天了,於是放心了,因而更加專權。

一日,曹爽帶著幼主曹芳出城打獵,曹氏兄弟及其心腹也都陪同前往。當他們出城之時,隻見紅旗飄飄,車馬如雲,排場很大。

司馬懿對曹爽的情況了如指掌,他趁著他們暫時離開了都城的機會,急速地布置兵力,看守好四個城門,切斷了曹爽的歸路。他又上奏太後,指責曹爽專權跋扈,胡作非為,要求削掉曹氏兄弟的兵權。看著京城實際上已被司馬懿所控製,太後也隻得答應司馬懿的要求。

這時留在城內的大司農桓範,平時與曹爽來往密切,關係很好,他又善於分析形勢,人們稱他為“智囊”。當他發現司馬懿已經發動了政變,情況非常危急時,便假裝奉太後的詔令,不顧一切地衝出了城門,趕緊向曹爽通報情況。

司馬懿得知桓範出城的消息後,大吃一驚。他對手下的官員蔣濟說:“智囊往矣,如之奈何?”蔣濟卻笑了笑,很有把握地說:“駑(nú)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他的意思是說:劣馬隻會惦記著那馬棚裏的豆料,他料定曹爽不會采納桓範的意見。

蔣濟的估計果然正確。當桓範報告曹爽,司馬懿已發動政變,京城不能回去的情況,並建議他趕快帶著幼主先去許都,然後以皇帝的名義號召各路兵馬來保衛皇上,討伐司馬懿才是出路時,這曹爽卻不能作出決斷。他對眼前的政變毫無準備,又想起自己的財產、家人都在京城,一直猶豫不決。他雖然官高勢大,但既無智謀又無膽略和魄力,而且還很留戀優裕的生活。這樣,他在猶豫了一番之後,決定向司馬懿交出兵權,回城去做一個富翁。

盡管桓範一再相勸,但曹爽還是沒有接受桓範的建議,回到了司馬懿所控製的京城。

沒過多久,曹爽的家族、親信及桓範等都被司馬懿以謀反篡位的罪名誅殺,全部大權都由司馬懿掌握了。

蔣濟所說的“駑馬戀棧豆”這句話,後來經過縮略產生了“戀棧”這個詞。“戀”是留戀,“棧”是馬棚。“戀棧”指舍不得離開馬棚,本是比喻無能的人貪戀安逸,不會有遠大的誌向與抱負。後來意思有所發展,比喻做官的人常常舍不得離開自己的職位。如:他從事業的發展著想,從不戀棧,而是主動讓賢,盡力提拔年輕的同誌。

26.流連

戰國時期,有一次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和他談起與民同樂的問題。孟子回答時講起了曆史上齊景公與晏子的一次談話。

齊景公曾問晏子道:“我想到轉附、朝儛那兩座名山去遊覽,然後再沿海南下去琅玡,您看,我怎麼才能做到像古代聖王那樣地出遊呢?”

晏子回答說:“您問得太好啦,天子到諸侯那裏去叫巡狩,這巡狩就是天子巡視諸侯所守的地方;諸侯朝見天子叫述職,這述職就是諸侯陳述自己履行職責的情況。那時候,這些活動都與治理國家有關啊!春天去視察耕種,救濟那貧苦的農民;秋天去檢查收成,補助那歉收的農戶。可是現在卻不是這樣呀!君王一出遊,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搞得本來就饑餓的更沒有飯吃。勞作的人得不到休息,老百姓都側目而視,逼得一些人造反。這種出遊的結果常常是虐待百姓,而自己卻大吃大喝,花錢如同流水一般。這種行為使得諸侯都非常憂慮啊!”

晏子一口氣說了這麼多,可是齊景公的表情卻還是不明白的樣子。於是晏子隻好又解釋說:“什麼叫流連荒亡呢?坐著船順流而下去遊玩,玩得都忘記了返回就叫做‘流’;坐著船逆流而上去遊玩,玩得忘記了返回就叫做‘連’。打獵時追逐獵物總不滿足叫做‘荒’;愛喝酒又毫無節製叫做‘亡’。古代聖王根本就沒有這種流連荒亡的行為啊!是學古代聖王還是學當今的一些君主呢?那就要看您的行動啦!”

景公聽了這一席話很高興,立即發布命令:禁止這種出遊。

由孟子轉述的晏子與齊景公的對話中用了“流連”一詞。“流”是順流而下,樂而忘返;“連”是溯水而上,樂而忘歸。“流”與“連”合在一起表示遊玩時樂而忘歸、留戀不止。如:十分流連,流連忘返等。它是書麵語言,也可寫作“留連”。

27.流言

武王伐紂,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統一了天下。

後來周武王去世,他的兒子繼位,他就是周成王。由於當時成王僅是十餘歲的孩子,所以由武王的一個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攝政,以輔佐成王。

周公姓姬名旦,他品德才華兼備,由他來攝政本來是不錯的,但是由於武王的弟弟有多人,其中有幾個很有野心,因而對周公來主持政務非常不滿。有三個人就特別突出,他們是管叔、蔡叔和霍叔。開始他們是嫉妒和不滿,後來發展到詆毀和破壞。他們到處製造流言,說什麼周公攝政,將不利於年幼的君主。這謠言是說周公有野心,要篡位,不會有利於成王。

很快,這些流言傳播開了,京城裏一時候議論紛紛,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信以為真,連明智的、有威望的召公也開始對周公產生了懷疑,那年幼的成王就更不知道真相了。

流言的傳播,使得反對周朝的人自然有機可乘。被推翻了的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也活躍起來,他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勾結在一起,並聯絡一些舊貴族,煽動東夷中的幾個部落,居然發動了叛亂。

周公是忠於職守的,他日夜為國事操勞。當他聽到他的兄弟製造的這些流言時,又難受,又痛心。他無法來洗刷自己,隻好離開朝廷,暫時回避。他還專門找了召公,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使召公深受感動,消除了懷疑。

周公還寫了一首詩獻給成王。這首詩感情非常真摯,成王讀了後,很快醒悟了,派人趕緊把周公接回來,恢複了對他的信任。

最上層的誤解消除了。在這種情況下,周公受命進行東征,討伐叛亂。經過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勝利,處死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貶謫了霍叔,周朝的政權得到了鞏固。

“流言”這個詞就是在這段曆史中出現的。“流言”就是謠言,指毫無根據的話。它是貶義詞,隻能用於壞的方麵。如:製造流言,流言蜚(fēi)語等。

28.籠絡

胡安國,字康侯,是宋朝後期人。他進士出身,曾入太學,跟隨當時大學問家程頤學習。他專心致誌於經書,特別是認真鑽研《春秋》。盡管自王安石當政以來,《春秋》已不列在科舉考試之列,但胡安國認為這書是聖人所刪改,是重要的典籍,所以潛心研究20年,有很高的造詣。

胡安國有個特點,就是誌氣高潔,不依附權貴。他雖在朝廷做官多年,但從不登權貴之門。

當時的蔡京在朝中非常得勢,既狡猾又凶狠。他結黨營私,勾結童貫等一批奸臣,把一批正直的大臣都趕走,把持著朝政。他四次出任宰相,擁有極大的勢力,不少大臣都依附於他。隻有胡安國不理睬他。因此蔡京對他非常痛恨,但也沒有辦法。宋欽宗掌權之後,蔡京得不到信任,最後,被貶而死。

有一次,上朝時,宋欽宗問朝廷中的一位官員許翰:“你了解胡安國嗎?”

許翰讚歎地答道:“了解啊!自蔡京得勢以來,滿朝文武沒有不被他籠絡的,而像胡安國這樣沒受蔡京影響、保持自己正直清白的,實在是太少了!”欽宗聽了後,連連點頭稱讚。

許翰所說的“籠絡”後來就流傳開了。“籠”與“絡”本來都是拴牲口的用具,組成聯合式的合成詞後,引申開來就是束縛、駕馭的意思。後來意思有所發展,常常用來比喻用手段拉攏人、控製人,是貶義詞。如:籠絡人心,籠絡一批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