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乃四言長詩,首尾連貫,音韻諧美。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謂悟助者,焉哉手也”結尾。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複,句句押韻,前後貫通,內容有條不紊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道德、地理、曆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麵。

相傳,梁武帝一生戎馬倥傯,他很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在太平時期多讀些書。由於當時尚沒有一本適合的啟蒙讀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鐵石的文學侍從,從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幹的字,每紙一字,然後一字一字地教學,但雜亂難記。梁武帝尋思,若是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文章,豈不妙哉。於是,他召來自己最信賴的文學侍從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講了自己的想法,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啟蒙讀物。周興嗣接受任務回到家後,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湧,他樂不可支,邊吟邊書,終將這一千字聯串成一篇內涵豐富的四言韻書。梁武帝讀後,拍案叫絕。即令送去刻印,刊之於世。這就是流傳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興嗣因出色地編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讚賞,將他提拔為佐撰國史。不過,據說周興嗣因一夜成書,用腦過度,次日,已鬢發皆白。

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此書為“絕妙文章”,清之褚人獲讚其“局於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於寸木,抽長緒於亂絲”。《千字文》不僅各地蒙館塾師用作兒童課本,亦為社會上諸多行業所采用,如考場試卷編號,商人帳冊編號,大部頭書籍編號之類皆以《千字文》字序為序。《太平廣記》是一部收錄唐五代以前小說、雜錄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也引用了不少用《千字文》語作文、說話的資料,讀來顯得非常幽默風趣。

42.器重

漢宣帝的時候,有位大臣叫疏廣。他熟讀經史,精通《春秋》,曾經擔任博士的官職。由於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所以皇帝派他去輔導太子,開始時任太子少傅,沒幾個月就晉升為太子太傅。

太子的外祖父許伯,當時的地位很高,是平恩侯,他以太子年輕、應當有得力的保護為理由,向皇帝提出派自己的弟弟、中郎將許舜去太子家監護太子,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控製和影響太子,加強外戚許氏家族的權勢。

宣帝對許伯的意見,一時拿不定主意,征求疏廣的看法。疏廣一聽,極力反對。他很坦率地對宣帝說:“太子是您的繼承人,是國家的副君,關係著國家的命運。輔佐太子的人應該是天下的英才,不應當讓太子隻是親近外戚家!何況現在輔佐太子的官員已經齊全,有什麼必要讓許舜來監護呢?我看提這種意見的人眼光短淺狹隘,不利於讓天下人了解太子的賢能高尚啊!”

漢宣帝聽後默不作聲,雖然沒有馬上決定,但他對疏廣那坦誠中肯的話心裏是讚許的。

沒過幾天,漢宣帝又把這件事講給丞相魏相聽,並講了疏廣的看法。魏相聽了非常激動,他當即摘下自己的官帽,誠懇地向皇帝道歉說:“疏廣的看法是很正確的,這眼光,這水平,不是我魏相等人比得上的!”在漢宣帝麵前,魏相表示對疏廣十分敬佩。

《漢書》在記載這段曆史時寫道:“廣由是器重,數受賞賜。”意思是漢宣帝從此對疏廣更加重視,多次賞賜他財物。

後來,疏廣因年老辭官回鄉,皇帝與太子都賞賜了不少錢物。他回鄉後,把所得的錢物都慷慨地分送給親戚朋友,讓大家享用。有人勸他為子孫留些錢物,置辦些家產。疏廣一聽,哈哈大笑,很有感慨地說:“如果子孫賢能的話,那麼留下財產對他們的誌向就會有所妨礙;如果子孫愚蠢無能的話,那麼留下財產會更增加他們的過錯!”對他的這種遠見卓識,很多人都非常佩服。

“器重”這詞是從這段曆史記載中留下來的,它的意思是看重、重視的意思,但往往隻用在上級對下級,或者長輩對晚輩的範圍內,是書麵語言。如:他工作上才能出眾,很受領導的器重。

43.取代

秦始皇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鞏固統治,顯示威風,他在政權穩固之後,經常到全國各地去巡遊。

有一次,秦始皇巡遊到了浙江,人們都趕來觀看。那巡遊的場麵十分熱烈而隆重。前麵是一批手執精銳武器的武士開道,他們個個高大英俊,十分威武。後麵是由豪華馬車組成的車隊。秦始皇的車隊過來了,真是車轔轔、馬蕭蕭,浩浩蕩蕩,很有氣勢。沿途有不少的百姓,他們在圍觀著,歡呼著,一些站在後麵的人,還不時地踮起腳尖往前瞧,因為人們從來沒見過這麼盛大的場麵。

這時有一個人正在叔父項梁的帶領下,也擠在圍觀的人群之中。他東看看,西瞧瞧,滿臉好奇的神色。這位少年不是別人,正是幾十年後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項羽。當時他還很年輕。當他看見秦始皇的車隊經過之時,那排場,那威風,使他心潮澎湃。項羽這時掩飾不住自己的激動,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說:“這個皇帝,可以由我們來代替他去做啊!”站在他身旁的項梁,一聽嚇壞了,他趕忙用手捂住項羽的嘴巴,有些生氣地小聲斥責說:“別亂說,胡說八道是要滅族的!”從這以後,項梁覺得項羽很不簡單,更加器重他了。

由項羽的這句話,產生了一個成語“取而代之”,縮略後形成了詞語“取代”。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這裏的“取”是奪取,“代”是代替、替代,現在常常用來表示用一個人或事物代替另一個人或事物。

44.染指

春秋時期,有一次,鄭國的兩位大夫子家與子公去晉見鄭靈公。他們在等著接見的時候,子公的食指突然輕輕地顫動起來。子公伸出手指給子家看,並且笑著說:“你看到它顫動了吧,這可是個好兆頭啊!”

子家連忙問道:“這是什麼兆頭,能預示什麼呢?”

“我有過這種體驗,食指一顫動,往往就有口福,總能嚐到美味的東西。以往多是這樣,我估計今天也不會例外。”子公滿有把握地說。

子家聽了以後,淡淡地笑了笑,心想,但願如此吧!

一會兒,鄭靈公接見了他們。當他們經過走廊走進接見廳時,瞥見另一室內,一位廚師正在案板上用力地切著大甲魚。子公用眼瞟了一下子家,兩人都禁不住笑了起來。

“你們笑什麼呀?”鄭靈公看著他們,好奇地問道。

子家於是把剛才的情況如實以告。

鄭靈公解釋說:“大甲魚是楚國剛才派人送來的。”他心裏琢磨:你的食指顫動就肯定能吃到美味,不見得吧!

沒多久,甲魚烹飪好了,鄭靈公請來幾位大夫一同品嚐,子公、子家也都在座。鄭靈公很客氣地讓讓這位,讓讓那位,就是偏偏不請子公動筷子。

看著這種情況,子公很生氣,臉都變色了。他想:這不是故意讓我難堪嗎。他越想越氣,渾身都哆嗦起來。他想:你不讓我,我就偏要嚐嚐!於是伸出手指,用力在盛著甲魚的鼎(三足兩耳,古代煮食物的器具)裏蘸了蘸湯,嚐了嚐滋味,然後轉過身,怒氣衝衝地走了。

由這件事產生了詞語“染指”。“指”是手指,“染”是沾染,指的是用手蘸一蘸。

“染指”的本義後來一般都不用了,而是常常用它的引申義,比喻獲取那本不屬於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是貶義詞。

45.入門

春秋時期,孔子有位弟子叫子貢。他很有才能,不僅能言善辯,擅長外交,而且還善於經商,很會管理。他是孔子弟子中很有名的一位。也正因為這樣,當時魯國的一些人對子貢都很佩服。

有一次,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在大庭廣眾之下,對一些官員說:“依我看,子貢比他的老師孔仲尼還賢能呢!”

後來,有的官員把這話告訴了子貢。

子貢聽了後,臉紅了起來,笑了笑說:“這怎麼說呀,我怎麼能與夫子相比呢?”

接著,他解釋說:“這就好比屋外的圍牆一樣。我家的圍牆低矮,隻有肩膀那麼高,隻要一探頭,就能看清楚圍牆裏邊的情況。可是我老師家的圍牆卻不是這樣,它高高的,誰也看不到圍牆裏邊的情況。如果不從大門進去,就自然看不見宗廟的雄偉,房屋的多樣,可是能找到大門進去的人也許很少啊!這樣看來,叔孫武叔大夫的那種看法,不也是很自然的麼!”

子貢是用圍牆作比喻來解釋的,他的意思是說,一些人之所以認為他比老師孔夫子還賢能,是因為沒有入門,沒有深入到內部,沒有發現老師的妙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