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4

37.匹夫

有一次,孔子與弟子子路、子貢等幾個人在一起交談。他們談起了齊桓公、晉文公等政壇上的人物。孔子評論說:“晉文公不正派,善於玩弄欺詐的手段;而齊桓公不玩弄騙人的手段,比較正派。”

子路提了一個問題說:“齊桓公在爭奪政權中殺死了公子糾,公子糾的家臣召忽為此自殺殉主,管仲也輔佐公子糾,可是卻沒有自殺,我看管仲就不能算仁德之人。”

孔子搖了搖頭回答說:“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完成霸業,沒有發動戰爭,沒有使用武力,社會生活沒有受到破壞,這都是由於管仲的努力啊!這就是仁德呀!”

聽到這裏,子貢也有些不服,他比較激動地說:“管仲算不上仁德吧!齊桓公殺死了公子糾,作為公子糾助手的管仲,不自殺就算了,卻反而盡全力去幫助齊桓公,替他出謀劃策,這合適嗎?”

孔子笑了笑,很平靜地說:“管仲的作用大啦,因為有管仲的輔佐,齊桓公當上了諸侯的盟主,使整個天下走上了正道,老百姓至今還得到了一些好處呢!要是沒有管仲,恐怕社會會動亂,咱們都會披頭散發,袒胸露乳,變成蠻夷的屬民啊!”

說到這兒,孔子看了子路、子貢一眼,提高了聲調,很嚴肅地說:“難道要管仲也像普通男女那樣去遵守小小的信約,在河溝裏上吊自殺而不讓人知道嗎?”

孔子認為,管仲隻要有益於大局,有益於天下,就應當是仁德之人。

“匹夫”這個詞是在孔子這次談話中出現的。它是與“匹婦”相對的,指的是普通男子。後來意義有所變化,泛指一般人,指平民百姓。如:匹夫有責等。有時又帶有貶義,指無學識、無智謀的人(多見於早期白話)。如:匹夫之勇等。

38.平反

西漢時候,渤海地方(今河北滄州東南一帶)有一個叫雋不疑的人。他為人正直,學問又很好,對古代的典籍《春秋》很有研究。他對自己很嚴格,行為舉止符合儒家所提倡的禮儀,在地方上名聲很好。

漢武帝末年,雋不疑擔任了官職,被任命為青州(今山東省境內)刺史。他為官清廉,很負責任。

漢武帝去世以後,漢昭帝即位,這時齊王的孫子劉澤趁新皇帝即位的時機,結交州郡的地方勢力陰謀策動叛亂。他們首先把矛頭指向執法嚴格的雋不疑,想殺掉他以清除叛亂的障礙。然而雋不疑卻很機敏地發現了他們的陰謀,果斷地將劉澤等拘捕,使這場叛亂在萌芽狀態就被粉碎了,由此,他的名聲更大了。他被提拔為京兆尹,主管京城的事務。漢昭帝並賜給他百萬錢,以作為獎勵。京城裏的官吏與百姓對他更加佩服,更加敬畏了。

雋不疑擔任京兆尹後,有一天,京城裏發生了一件事,一個男子冒稱漢武帝已經故去的衛太子硬要闖進皇宮,與守衛人員發生爭執。守衛人員又不敢拘捕他。一時間,皇宮外圍觀的人越積越多,竟達萬人,皇宮的門前秩序大亂。

麵對這突然出現的情況,丞相與禦史一時間也辨別不出真假,不能做出決定。雋不疑聞訊後,迅速趕到現場。他果斷地命令手下人將這男子抓捕,並且引用《春秋》中的事例說:“從前曆史上蒯聵違反上命出奔,回來時就被拒絕接納。這在《春秋》上是記載了的。”經審問,這男子原來是假冒的,這才終於真相大白。

雋不疑的做法得到了漢昭帝和大將軍霍光的讚許,他的威望更高了。

雋不疑執法極為嚴格,但並不苛刻,也不殘酷。他有位很好的母親,總是關心他的執法情況。每當雋不疑到各縣去巡查監獄、詢問囚犯的情況回來後,他的母親就總是要問他:“有所平反,活幾何人?”這意思就是:對判錯了的案子有糾正嗎?能救活幾個人呢?

對母親的詢問,雋不疑總是耐心地、認真地回答。他的母親一聽說糾正了錯案、冤案,就笑逐顏開,說話多,吃飯也多,情緒很好。而一旦得知沒有糾正什麼錯案,就總是生氣,悶悶不樂,甚至連飯都不吃了。

正因為這樣,雋不疑執法雖嚴厲,但仍然合情合理。

“平反”這個詞語就是從雋不疑母親的問話中留下來的。“平”指輕重適當,“反”指推翻舊案。“平反”就是糾正原來的錯誤判決或結論。如:平反冤案,平反昭雪等。

39.破天荒

在古代,常用科舉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那時科舉考試又分鄉試和會試兩種。鄉試是每三年舉行一次,讀書人集中到省城應考,由朝廷派考官來主持,凡考中者稱為舉人,有一定的地位。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由各地送到京城應考,考中之後,就稱為進士,第一名被譽為“狀元”,自然聲譽、地位都是很高的。

唐朝時候,每到會試來臨,全國各地紛紛選送舉人應考,京城裏書生雲集。

當時,荊南地區也送來一批批的考生,盡管都是經曆過了鄉試,中了舉的,但是一到京城應考,總是成績不佳。一年一年,一次一次,沒有一個讀書人能考中,所以荊南地區在四五十年裏,居然沒有一個人考中進士。

這種情況,使荊南的讀書人自慚形穢,抬不起頭來。一些外地讀書人也嘲笑他們,把那裏送來的考生叫做“天荒解”,意思是那裏的文化落後,好像從未開墾的荒地一樣。

一年一年過去了,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時,荊南考生在京應考時,一個叫劉蛻的讀書人居然考中了。這一下使整個荊南地區都轟動了,因為這是幾十年來的頭一次呀!於是人們就把這零的突破稱為是破了“天荒”的新鮮事。

當時正在荊南做地方官的崔魏公,聽到本地區有人考中了的消息,也非常高興,他於是資助劉蛻70萬貫錢,這被稱為“破天荒錢”。

“破天荒”後來就成了一個常用的詞語,本來是指第一次考中,後來就不限於指考試了,常用來比喻事情的第一次出現。對那些突然揚名的、前所未有的、第一次出現的新鮮事,都可以用它來表示。

40.氣節

漢武帝的時候,有一位大臣叫汲黯,為人正直,秉性高傲,堅持原則。他對別人的過失常常不能容忍。對跟自己看法一致而合得來的人能很好地對待;與自己觀點不一致而合不來的,就連見一麵也不願意。因為這樣,喜歡他、跟隨他的人就不多。但是他愛好學習,喜歡結交一些俠義人士,信任有誌氣和有節操的人。他潔身自好,對自己要求嚴格,敢於提出問題。即使是對漢武帝,他也從不曲意逢迎,而是常常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有一次,漢武帝在朝廷裏召見一些有名的文人,在談話中多次跟他們提及,自己要如何如何效法堯舜,做賢明的君主。這時汲黯也在場,聽到這些話,忍不住開口了,他對漢武帝說:“您真是說得好聽,您內心那麼多的欲望和私利,外表上卻裝出要講仁義的樣子,這怎麼能效法堯舜呢!”汲黯的這幾句話把皇帝噎得無話可說,隻好大發脾氣,臉色鐵青地宣布退朝。

漢武帝退朝後,一些在場的官員都為汲黯擔心,有些人還責怪他,埋怨他,可是汲黯卻不以為然。他說:“既然讓我們當大臣,就是讓我們糾正得失,哪能一味奉承,討好皇帝,使皇帝墮落呢?我既然擔任了官職,就不能隻顧愛護自己而不負責任啊!”汲黯的話義正詞嚴,使責備他的人無法反駁。

汲黯對大臣也是一樣。當時有個負責司法的官員叫張湯,很受漢武帝的寵愛與信任。這張湯在法律條文上搞得非常繁瑣,並且在用刑上非常殘酷。汲黯對他很不滿意,常常當著皇帝的麵質問張湯。

有一次,汲黯又質問張湯,兩人辯論起來。他見張湯一再地狡辯,就非常氣憤。他抑製不住自己的憤怒,大聲地罵道:“平常說舞文弄墨的人不能執掌大權,真是一點也不錯啊!一定要按照你這種苛法搞下去,隻能搞得老百姓路也不敢走,眼睛也不敢正麵看了!”他的一番痛罵,使得張湯非常尷尬。

由於汲黯對己對人都很嚴格,所以漢武帝還是非常尊重他。

“氣節”這個詞就是史書在記載汲黯“然好學,遊俠,任氣節”的特點時留下來的。“氣”是誌氣,“節”是節操。“氣節”就是有誌氣、有節操這樣的一種好品質。它是褒義詞,形容堅持正義、在敵人麵前不屈服的一種高尚品質。如:民族氣節,革命氣節等。

41.千字文

公元六世紀初,南朝梁武帝時期在建業(今南京)刻印問世的《千字文》被公認為世界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兒童啟蒙識字課本,比唐代出現的《百家姓》和宋代編寫的《三字經》還早。《千字文》可以說是千餘年來最暢銷、讀者最廣泛的讀物之一。明清以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幾乎家誦人習的所謂“三百千”。過去有打油詩講私塾:“學童三五並排坐,‘天地玄黃’喊一年”,正是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