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建國,辨星考域,壤錯任土,秩如也。南服遐陬,隸王會二千載矣。山海阨塞,具在職方,漸以聖明之化俗,蒸蒸鄒魯焉。行百裏者半九十,此其未陰雨之時也,誌輿地。
沿 革
福郡在禹貢為揚州域,周始入職方,稱八閩。初,夏少康封庶子無餘於會稽。地,南至海;郡,其封內也。無餘傳至無疆,楚滅之。秦滅楚,置閩中郡。漢初,封無疆七世孫無諸為閩越王,都冶。即今越山南冶山。武帝時,閩越與東歐數治兵相攻,元封元年,詔徙其民於江淮間。後竄山穀者稍出,自立為冶縣。漢因置會稽南部都尉製之。建安初,始有侯官等五縣。侯官即福、興、泉、漳;建安,即今建寧;南平,即延平;漢興,即浦城。其一,史闕書。吳永安三年,置建安郡。晉太康,以侯官為晉安郡,隸揚州,改隸江州。劉宋泰始,改晉平郡。梁天監,改南安郡。陳永定元年,升為閩州,刺史領之。太光元年,改豐州。隋開皇間,改泉州。大業元年,仍為閩州,尋又改為建安郡,領縣四曰閩、曰建安、曰南安、曰龍溪,以閩為治所。唐武德元年,改建州。六年,複為泉州。景雲二年,複為閩州,置中都督府。開元十三年,始稱福州。天寶元年。改為福州長樂郡,隸江南東道,轄縣十。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梅溪、永泰、尤溪。上元元年,置節度使,開府其地,尋罷節度,置郡團練觀察處置使。乾寧三年,觀察使陳岩卒,複以王潮為節度使,統其軍:曰威武軍。潮卒,審知代立。梁初,為大都督府。其後王氏僣號改元,號長樂府。王氏滅,並歸吳越。周廣順元年,改彰武軍。宋初,複為威武軍,轄縣十二,閩、侯官、福清、古田、永福、長溪、長樂、羅源、閩清、寧德、懷安、連江。屬兩浙西南路。雍熙二年,改屬福建路。大觀元年,升帥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福州為路。國朝洪武二年,改路為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縣十三。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福清、福寧、福安、寧德。成化九年,升福寧縣為州,不隸郡,以福安、寧德二縣屬之,轄縣十。萬曆八年,省懷安縣,並入侯官,止轄縣九,附郭曰閩、曰侯官,外七縣曰古田、曰閩清、曰長樂、曰連江、曰羅源、曰永福、曰福清。
閩 縣
在府治東南。東漢,改東侯官。吳屬建安郡。晉太康中,置原豐縣,屬晉安郡。隋開皇十二年,始稱閩縣。開元十三年,置福州郡,縣隸焉。五代,偽閩屢改為長樂縣,尋仍舊。宋、元迄國朝因之,編戶四十裏。
侯官縣
在府治西南,亦漢冶縣地。建安初,析置侯官縣。吳屬建安郡,晉屬晉安郡,隋省入閩。唐武德六年,更置於州西北江滸。今侯官縣市去城三十餘裏。貞觀五年,複省入閩。嗣聖十九年,複置。貞元五年,洪水漂沒,觀察使鄭叔則奏移入城。元和二年,複省;五年,複置。五代唐長興四年,改為閩興,以長樂為侯官。清泰二年,皆複舊。宋、元迄國朝因之,編戶三十四裏。懷安廢縣,在府治北。宋太平興國間,郡守何允昭請析閩縣九鄉八千戶置縣,初治芋原江北。鹹平二年,轉運使丁謂奏移石岊。元至元間,遷縣西,尋複舊。國朝洪武十二年,縣丞張希閔奏移入城今治古羅城永安門外也。弘治間,給事中許天錫奏分並閩、侯,下省臣議,裁減丞簿,縣仍舊。萬曆初,巡撫龐尚鵬奏俱並侯官,增為五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