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 在十二都。唐大中十一年,戶曹林勣拾宅為寺。有藏經寶函、藏經五百餘函,內有寶函一,乃乾德中得之於海上,以巨螺乘之,發函,乃妙蓮經也。前賢詩雲:“昔聞僧觀雲中瑞,今得函浮海上書。”龜山、寺後一山,其形若龜。蔡公襄嚐至,親筆勒於石,有通判蔣之奇詩。白龍岩、寺背乃唐末甘蔗洲白龍院僧遁於此,後人誌之。安適軒、唐最詩:“臥聽潮音至看山,煙蘿靜處閉禪關,都將物外紅鏖隔,占得壺中日月閑。吟罷寒猿號木末,定回清磬落雲間,高僧隱幾無餘事,應笑勞生去又還。”白雲亭溪會亭、宋元祐中,縣令袁正立。三十六庵、白蓮、慈氏、上方、鄰溪、花嚴、慈雲、普雲、地藏、龍溪、瑞應、觀音、文殊、善賢、天冠、白龍、龍丘、釋迦、白雲、寶積、靈源、泗洲、歸雲、延壽、香嚴、彌勒、淩雲、龜石、廣平、彌陀、積翠、藏院、懺堂、乾懿、功德堂、育王塔、羅漢院,凡三十六所,皆唐末同興,慶曆中解為禪寺,庵始廢。
光嚴寺 在十三都。陳大建中,裏人嚴光拾宅為之。宋元豐間,建照山堂,又有瀑布泉、龍澤潭。
靈峰寺 在十九都。唐大中七年建,初名龍龕寺。八年,賜今額。有香爐、靈山、天池諸勝。國朝萬曆間重修。宋縣令董洲詩:“礧珞迷沙界,山含岈古洞天,門鄰金布地,橋枕玉鳴泉。庭鶴歸遺主,龕龍去失年,掃雲嫌俗駕,題壁詫詩仙。勝景無今古,居人有後先,不知遊者馭,誰見海為田。”運判湛俞詩:“禪林瀟灑倚危巔,囗駕登臨思豁然,萬裏波光晴望海,一堂幽響夜聽泉。寒龕龍臥清涼地,古澗雲歸黯淡天,好景自嗟吟不盡,擬憑圖畫寄詩仙。”
岩泉報恩寺 在二十一都。唐天複二年建,有寂照軒、宏源洞。
靈山寺 在二十一都。唐鹹通九年建,十年賜額。國朝永樂十五年重修。
祥雲寺 在方安裏,唐光化二年建。初,因潭中有龍,名曰龍澍。宋治平初,避諱改今名。
崇信寺 在大宏裏,宋建隆二年建。明林恕詩:“巢雲方文鏁潺湲,流水柴門鎮日關,萬壑嵐煙秋雨後,一庭草色夕陽間。香殘石鼎僧初定,廉卷岩扉鶴正還,百尺高樓天外景,倚欄邀月獨看山。
皇恩寺 在二十三都。五代梁太清元年建,唐鹹通九年賜額。宋主簿陳之邵詩:“老檜喬鬆路屈盤,暈飛金碧照岩端。僧尋翠巘曾揮錫,客厭紅塵屢解鞍。望斷四天春野闊,夢回一枕夜濤寒。湯休況是多佳句,吟罷岩雲時倚闌。”
棋山寺 在二十四都。唐鹹通二年建。明陳亮詩:“久囗丘壑遊,未曆棋山路。偶訪招提居,夤緣入祗樹。雲林更左轉,始得禪棲處。落日寒蟬鳴,藹然鬆杉囗。真僧喜相接,況有半生故。秘篋散香芸,名巵囗甘露。常懷學空理,暫喜捐塵慮。永願依道林,慙非許玄度。”
觀音寺 在縣東隅。唐鹹通四年,邑人光祿大夫王相舍宅為之,今廢為察院。
五雲寺 在十七都。唐建,今廢。
秀峰院 在嵩平裏。唐長興二年建。
瑞峰院 在同榮裏。周廣順二年,太保王紹齊以開山僧居岩間,常有煙雲覆蓋,以為瑞,始創院。有垂露亭。慶曆中,提刑蘇才翁刻字於石屏。(以上二寺俱廢。)
雙澗庵 在五都,元建。明王恭詩:“我愛東林古蘭若,雙澗迢遞七岩下。祗樹三花世外開,飛泉一道天邊瀉。石林青碧鄉圭雙流,上界青天看欲浮。寒聲半作千峰雨,涼意都涵六月秋。沙門衲子何清淨,浣衣洗缽安禪定。五夜焚修禮露台,三時說法鳴煙磬。騷人墨客日躋攀,誰識醉囗囗囗囗。
龍門庵 在九都桃坑。
龜石庵 在十都。宋紹興元年建,前有石如龜,故名。
仙源庵 在十二都。宋乾道元年建,元至正二十三年重修。
寶溪庵 在十三都。元天曆元年建。
寶林庵 在十四都,宋雍熙二年建。
仁壽庵 在十四都。元至正二年建。
瑞應庵 在十六都。宋紹興四年建。
西石庵 在二十一都西石岩,元至正二十一年建。
尚書庵 在二十一都。宋紹興間,鄭丙讀書於此,後官尚書,故名。
東林庵 在大宏裏廣石。國朝嘉靖十三年重修。
湧泉庵 在大宏裏雁峰之麓。有泉湧出,故名。
董塘觀 在十四都董塘嶺。
真元觀 在十六都,宋至和元年建。
東華觀 在縣治東北。宋開寶元年建,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