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堂 在岱邊。元至正二十五年建。
泗洲堂 在十九都,唐開元中建,宋紹興中重建。
連江縣
大中玉泉寺 在縣西裏許玉泉山之麓。隋大業元年建。唐天寶中,浮屠百餘,引泉自給,壽高強健,禦賜今名。國朝永樂二年修,成化五年重修。明吳文華詩:“巾舃相囗躡紫煙,閑從鳥徑訪金仙。宦情迢遞浮雲外,梵影依微落照前。古洞蒼鱗囗寶月,香廚清玉控靈泉。坐闌得悟囗遵囗,萬籟空無一事懸。”王應山次韻:“寶篆風輕繞瑞煙,齊心囗磴禮金仙。囗峰秀出人天外,鷲嶺光分繡佛前。古寺尚餘花作雨,石音仍是玉為泉。來遊幸踵尚書履,高楝常瞻錦字懸。”
石門寺 在新安裏覆釜山下。唐中和元年建,成化三年,僧繪圖以進,詔賜今額。
寶積寺 在二十七都。宋嘉祐二年建,國朝正統元年重建。
龍興寺 在嘉賢下裏。宋建隆元年建,國朝景泰四年重建。
寶應寺 在仁賢裏白岩。唐乾寧三年建。張瑩尚書讀書其中,夜間鍾鼓自鳴。國朝正統元年重建。
清洋寺 在賢義裏東塘坡。五代周廣順元年建,國朝景泰間重建。
龍漈報恩寺 在安義裏尖山。唐乾寧九年建,國朝景泰四年重修。
報國寺 在保安裏東村。宋熙寧三年建,初名安國,元至正十一年重修。
光化寺 在保安裏茶洋,唐乾寧元年建。宋鹹淳三年,賜參知政事常挺為功德院,更名報國寧親寺。後複今名。
龍臥寺 在欽平上裏。隋仁壽三年建,國朝正統四年重建。
護國天王寺 在欽平上裏。唐大中二年建。舊名竹林,鹹通間賜今額。國朝成化二十年重建。
崇壽寺 在縣西。宋天聖四年建,國朝宣德七年重建。(以上三寺俱廢。)
寶林院 在中鵠裏。唐大中六年建。有獨覺岩。唐宣宗時,僧法詮與涅槃大囗怡山諸老為法空友。寺後絕峰有巨石如覆盆,詮雅好居之,欲移其室而未能,因舍之曰:“人實無力,神乃有功。”俄而風雨雷電作,巨石移山下,儼然一室,詮居其中四十年坐化。
觀音庵 在清河裏江邊。唐大中元年建,國朝洪武間重建,萬曆三年複建,有塔。
寶華岩庵 在玉泉井之右。唐大中元年建,國朝永樂十七年重修。
龍興觀 在欽平下裏。宋景定二年,常挺以龍興廢寺田,請於朝,改為觀。國朝永樂囗年重修。
清隱觀 在中鵠裏。元至正四年建。
玄都觀 在永貴裏小澳嶺頭。
三仙觀 在安德裏。元至正十五年建。
羅源縣
水陸寺 在縣西篤行坊,即舊縣址也。五代周顯德四年建,國朝洪武三十二年改為公館,成化三年複為寺,內有甘泉。
金粟寺 在臨濟裏。五代唐清泰五年建,有妙喜洞。刻石於山半。(明高相記。)
聖水寺 在蓮花山下。宋紹聖三年建。有筆硯峰、龍虎岩、仙源泉、彌陀石、玉並、金鍾潭、棲雲洞、眠鶴亭。宋白玉蟾詩:“騎鶴來遊囗寶山,山中石室水光寒。岩前削壁鬆花落,午夜月光初煉丹。”
崇壽寺 在新豐上裏,五代唐天成二年建,有放生池。又一在寶勝山中,亦曰崇壽寺。
普明寺 在善化裏。唐建。
慶田寺 在安金裏。唐建。
雪峰寺 在臨濟裏。宋建。
龍華寺 在徐公裏。五代唐建。
聖壽寺 在羅平裏,五代唐建,國朝弘治間重修。
龍興寺 在羅平下裏。宋建,國朝嘉靖間重修。
應德寺 在新順裏。唐建。
檀寺 在黃重下裏。唐建。
曹山寺 在黃重下裏,五代周建。
鳳山寺 在霍口。唐建。
信安寺 在拜井裏呂洞,唐建。
白塔寺 在鐵嶂山下。宋開寶二年建,今毀。
西溪庵 在縣治南。國朝景泰三年重建。其地溪水清諹,林木繁茂。
洞宮天慶觀 在縣東北。唐天寶七載建。有八仙亭、普賢堂,在登高山下。
永福縣
方廣寺 在保安裏方廣岩下。五代漢乾祐二年建,後毀,國朝永樂十四年重建。
重光寺 在縣南開平裏。唐大中二年建,宋宣和二年改為神霄宮,建炎元年後為寺,有放生池、羅漢閣。國朝隆慶三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