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3 / 3)

能仁寺 在縣西南舊保德裏。群峰峭拔,寺介其中。五代唐天祐二年建。初名寄林,僧無爽結廬於此。清泰二年更名瑞峰,宋政和中更今名。有放生池。

極樂岩寺 在縣東北十五裏。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國朝隆慶間重建。

名山寺 在二十都高蓋山之下。唐文德元年建,五代唐天成中賜今額,有東西二石室。有祠。

上林寺 在一都。

方壺寺 在二十一都。

枕煙寺 在縣東八十裏,唐永徽元年建。

越峰院 在開平裏。宋開寶元年建。有玩芳亭。邑令黃子理書匾並為記。宋吳栻詩:“野僧迎客咲開關,更拂殘碑蘚字斑。徐姓仙歸空碧洞,漢封王去漫青山。影來秋月林子缺,聲淹春風水一灣。焙茗滿甌須強啜,過橋車馬便人間。”

龍泉寺 在縣東南六十裏。唐鹹通十年建,今廢。

雲際院 在待旦裏。唐大中五年建,有蘇老亭,今廢。宋慶曆間,提刑蘇舜元常遊此,因名。

玉清觀 在縣東。舊名東嶽廟,宋瑞平元年更今名。

福清縣

聖跡寺 在縣北隅。五代唐天成五年建,國朝弘治間重修。有靈源洞、放生池。

瑞岩寺 在新安裏。宋宣和四年建,國朝洪武二十三年重建。元陳英詩:“草徑通幽僻,禪房隱寂寥,開窗山色入,欹枕樹聲饒。欄竹藏春雨,林花落晚囗。餘生不諧世,應欲寄漁樵。”

靈石寺 在清源裏。唐大中四年建。先是武宗時,僧元修始庵於此,誦七俱胝咒治疾祟,後深入岩穀中,人以為遁去矣。有蔬甲泛流而下,乃沿源訪而得之。再往則廬已虛,蓋避會昌禁也。宣宗時出,詣闕貢金買山,始創精舍,名翠石院,至是賜靈石俱胝院額。宋天聖初重修。有仙人碑、蟠桃塢等十勝。宋許囗囗囗:“自香城北沿囗囗裏西渡小橋,入長道,又西入蟠桃塢,十步,有石屏,因為榭,榭之西有囗囗,亭次有囗光、素波二台。數十步,有鬆偃蓋。西有囗花室。又西有放鶴、待月二樓。囗高囗亭白蓮社,乃至塔院,中有胡僧。僧自西域來,有神術。至今鳥雀不棲。

黃蘗寺 在縣西南清遠裏。沙門正幹從六祖得其傳,唐貞元五年建院,名般若堂,德宗賜名“建福禪寺”,國朝重建。

安福寺 在清遠裏。唐大中間建,宋嘉祐間重建,有熟梅軒。宋林希逸詩:“梅子黃時四月秋,小軒流水最清幽。山僧坐對禪囗熟,不準眉頭一點愁。”

天竺寺 在方興裏。唐鹹通間建,相傳仙人汲泉碾茶處。

斂石寺 在斂石山。唐建,國朝隆慶間重建。

應峰寺 在清源裏。唐大中間建。

天王寺 在縣北遵義裏。梁大通二年建,初名法建,唐鹹通二年賜今額。

延慶寺 在新安裏。五代唐長興間建,初名靈曜,宋天聖中賜今額。山泉甘冽,所產茶異常品。

嘉福寺 在化北裏。宋建。

福興寺 在化南裏。宋慶曆四年建,國朝洪武二年重建。

靈隱寺 在龍仁寺。宋政和五年建,有不溢泉、平步台、小龍潭、海月庵。

重興寺 在縣西南光賢裏,五代周顯德二年建。初為庵,名大悲。至是拓之,乃更今名。旁有石高峰、石馬泉。

新興寺 在光賢裏。宋太平興國中建。本崇福院舊址,翁仁凱廬墓之所。

瑞峰寺 在海口城東北龍山之巔。有石浮屠七級,可觀海日。

福山寺 在新豐裏。唐時建。鄭俠讀書處也。(以上三寺俱廢。)

玉峰道院 在縣治西塘邊。元至正二十五年建,國朝永樂八年重修。

福真觀 在海口城。宋元祐七年建,政和二年賜額。中有丹井,為道士林知源修煉處。

永南觀 一名朝元觀,在新豐裏。

靈寶觀 在石竺山。

論曰:自關尹之言授,而竺乾之說興,於是羽客緇流,梵刹霄宮,遍於宇內,甚且與儒教鼎立為三。昔韓退之辟二氏,至欲火其書而廬其居,說者以為其功有若障川回瀾然。奈何後之人惑於五戒九還,更推波以助之也。惟是塵韁既解,氛垢都消,浮生之半日初閑,明月之中庭不扃,崆峒可問,色相皆空,斯亦幽人之所息機,哲士之所寄跡也。遊而不有,化而不留,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則彼異端者,禹隹照麗天,而爝火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