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歇後語教學的指導
語文教學的趣味歇後語設計語文教師的趣味教學設計與創新1.歇後語的特點及運用方法
歇後語的特點及作用
歇後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趣味語言,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最早出現“後”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平常,我們常用快刀斬亂麻來比喻一個人幹事或解決問題幹脆利落。這“快刀斬亂麻——幹脆利落”就是歇後語。
那麼歇後語有什麼特點,作用呢?
歇後語有點像謎語,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像謎語的謎麵起到了打比方的作用,後半部分又像謎語的謎底,起到了形象生動說明事物的作用。不同的是說歇後語時可以把兩部分都說出來,也可以隻說前一部分。
歇後語在使用時往往隻用前半部分的比喻,而“歇”去了後半部分的說明,讓聽話的人、看書的人自己去揣摩領會,“歇後語”的名稱正是這樣得來的。“他要是能辦成這件事,那是西邊出太陽。”“西邊出太陽”,比喻說明“不可能”。“歇”去了“不可能”,話說得既簡潔,又含蓄,真叫一舉兩得。這也就使歇後語具有詼諧幽默、富有哲理的特點。
歇後語的分類及運用
關於歇後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1)諧音類歇後語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舊”就是借“舅”的同音而表示按照以前的規矩。
又如:空棺材出葬——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2)喻事類歇後語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截的“謎底”。
如:弄堂裏搬木頭——直來直去
冷水發麵——沒多大長勁
(3)喻物類歇後語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如:秋後的螞蟻——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裏的卒子——隻能進不能退
(4)故事類歇後語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
如:楚霸王舉鼎——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上述兩例,隻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都能答上來。
(5)交叉類歇後語這類歇後語具有其它類的特點,若遇有交叉兼類情況的,一般歸入其特點更為明顯的那一類。
如:紙糊的琵琶——談(彈)不得
上麵這一歇後語兼喻物、諧音兩類,由於諧音比較明顯,現歸入諧音類。
歇後語生動形象,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為小學生所喜聞樂見。若用之得當,會使文章頓時生色,讓小學生掌握一些歇後語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2.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歇後語運用
歇後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淺顯易懂的表意內容,語言幽默的表達效果。小學生掌握一些歇後語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那麼,用怎樣的方法引領學生主動挖掘歇後語寶藏呢?這位教師的嚐試無疑是成功的。
巧設情境,活躍思維
在課堂中,教師的身份是導遊,學生便是遊客。活動剛開始,導遊向遊客講述了一個故事:
在漢語的廣闊天地裏,有一個歇後語王國,那裏有許多居民,他們的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每天過著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的平靜日子。
有一天,來了兩個外地人,見這裏環境幽雅,人們悠然自得,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東看看,西看看,更是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於是,向正在下其的一老一小打聽,小孩是茶壺裏煮餃子——滿肚子的話說不出,老人說:“你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吧?來者道:我可是“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喲,你不說便罷,別賴好人,說不定有一天,我們那比你這裏強百倍,來個“砌牆的磚頭——後來者居上”。老者回答:“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這段歇後語通過聲情並茂地描述,很快抓住了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生聽的欲望。